沈贝贝 李学芹
【摘要】对茶文化的探究,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起源古代西周,至唐中期广为接受。《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讲诉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对茶相关文化的翻译,既是对中国茶的推广,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瑰宝的过程。中国名茶之一——信阳毛尖,在对外宣传时,借助叙事学理论,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方面构建茶文化翻译结构。既展示了毛尖所蕴含的中国茶文化,又考虑到外国喜爱茶文化的受众的思维与文化背景,达到了外宣的目的。
【关键词】茶文化 外宣翻译 叙事学视角 信阳毛尖
一、中国茶文化
追溯中国历史,茶的生产和追寻至公元前1066-221年。中国茶艺起源于南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喝茶逐渐被广为接受,但同时茶也是当时阶级划分的一个标志,以茶为饮品主要是贵族阶级。因为气候因素,秦岭淮河以北不适宜种植茶树,因此茶文化在秦岭淮河一带停留。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挖掘出土的古墓中发现了古代的茶,才最终确定茶生产于公元前875年。探寻中国茶文化,陆羽所著《茶经》不可不读。《茶经》中茶文化内涵既包含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儒家尊师重道,克己复礼,与品茶注重仪式相对,取适量慢慢品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无欲无求,按自然变化发展,与品茶时讲究心神合一,顺其自然相对应。同时《茶经》包含中国的天文地理、易经八卦、经纬天时。系统而详细了介绍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和生态生活。
二、叙事学视角与茶文化翻译
叙事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69年法国,叙事是讲诉“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叙事学主要包括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经典叙事学更多关注文本本身,力图构建叙事语法,后经典叙事学出现在文学批评、后结构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为应对这种社会文化趋势,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后经典叙事学关注读者、语境及读者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回归交流本质,打破只注重文本的限制,是一种“泛叙事观”。
茶文化翻译,是对外传播的一种,是外宣的一种形式。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主导作用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在叙事学理论框架下构建外宣。可以从叙事学两个阶段构建,第一阶段运用经典叙事学从文本层面关注茶文化翻译——一种非文学外宣翻译,信息性翻译,注重翻译实现交流的目的,且对象是多层面的,因此翻译过程应采取变译策略,对原文信息采用扩充、取舍、补充等方法,以传达信息的中心内容或部分。了解汉英民族的语用修辞习惯和政治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熟知外国语言习惯,用外国受众接受的语言来搭建沟通桥梁,传播中国茶文化。如茶博士在中国的意义不是西方所讲的哲学博士,也不是在茶叶的成分研究中有丰富知识的人,而是是指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如果直译成tea doctor就会产生歧义,因此根据历史背景可译为waiters in the old-time houses。
同时运用第二阶段,后经典叙事学从关注读者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从宏观意识形态方面讲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与国际茶文化的区别,在翻译茶文化过程中,注重补充有关背景知识,平衡保存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推广中国文化的特色给外国读者之间的关系,适当进行增译补充,同时满足英语行文的语法规则,在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解析文本,解释中国。同时设置藩篱区别突出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中国儒释道精神及中国的天文地理、易经八卦、经纬天时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
在中国古代,茶叶是贵族专享物品,因此在销售茶叶过程中,为突出茶叶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用一些符合西方行文的表达,例如 i wouldt give it up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这种类似于西方俚语的夸张表达,能有效的拉近中西举例,幽默风趣的达到宣传效果,同时也暗含中国茶叶特定的历史。
目前的翻译理论有很多,符号学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归化与异化、文化视角等,常见的翻译方法也有直译、异译、音译、约定俗成法等,这就要求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与用途,考虑文本需求及社会情感需求,平衡弘扬传统文化与对外宣传之间的关系。
三、信阳毛尖的翻译
中国茶中有红茶和绿茶,绿茶指未经发酵的茶,绿茶代表有龙井,信阳毛尖等。信阳毛尖以龙潭毛尖为代表,主要是绿茶,未经发酵。1914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牌,1958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维基百科中,信阳毛尖茶名翻译有两类,第一类为 Xingyang mao jian tea,“mao jian” (毛尖) are the words to depict the shape of the tea – “mao” (毛) means tiny fuzz in cup when brewed,“jian”
(尖) refers to shape of tea leaves:sharp,full young leaves.第一类翻译是音译加注释,是一种解釋性翻译,表明了产地,传达了中国茶的在中文名称,对于外国茶文化爱好者地道的了解中国茶提供了可能,同时以英文句子加以注释,便于国外受众了解毛尖的由来,忠实地转达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为跨越国家、语言、文化的再叙事提供了可能,但这样不便于外国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记住茶的名称。
第二类为Green Tip,Tippy Green。这一类翻译从茶的外形上来翻译毛尖,是从字面意思进行翻译。首先可看出毛尖主要说的是一种绿茶,而且有尖状外形,属于叙事学的第一阶段,经典叙事学,注重翻译文本,强调与西方英语受众的英语行文习惯,但忽略了读者与文本相关的文化呼应的需求,忽略了不同文化差异情况,出现了“死译”现象,如不酌情增加背景知识,就会让外国受众摸不着头脑。
在信阳毛尖的推销过程中,不仅阐明其作为饮品的口感,也要突出其健康保健功能,如能防治头疼,缓解抑郁,预防癌症,口气清新等。这就运用的是后经典叙事学关注读者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以西方接受者的语言习惯,以west or east,home is best.这样的句式来讲 coffee or wine,tea is best. 贴近西方表达习惯,传播中国对于茶的理念,考虑接受者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考虑社会对健康的关注而突出茶的保健功能。同时考虑茶文化对外宣传的双重属性,可采用“归化”“异化”并存策略以直译、异译、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同时可运用注解对其人名、地名、历史年代、专有名词等进行解释,同时使用换位思维法提高接受效果。 译者要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技能意识以及素养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最优选择。
四、结语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在茶文化翻译、对外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运用叙事学视角,强调茶文化翻译与叙事学共有的交流的本质。从交流出发,强调外宣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何在茶文化上进行有效沟通,以达到宣传中国茶文化,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本文从经典叙事学注重文本、后经典叙事学关注读者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茶文化的外宣翻譯。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将字面意思表达清楚,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同一词汇的中西文化差异有所了解,而且要对不同颜色、功能的茶叶名字有全面的认知。其次是对翻译进行语言优化,最后具体举例,以信阳毛尖为例,浅谈信阳毛尖的历史及茶名的翻译,并用叙事学理论分析茶名的翻译,及信阳毛尖的国际推广战略,强调不仅突出其作为饮品的口感,也可强调其对身体的保健功能,与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的趋势相呼应,以此提高产品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李娜.《茶经》中的茶文化内涵及其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04).
[2]胡兴文.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3]李玉龙.适应与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茶经》翻译[D].大连理工,2015.
[4]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5]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01).
[6]黄有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过程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
[7]卿婷.浅析中国茶文化及茶产品的英文翻译[J].福建茶叶, 2016(04).
[8]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4(04).
[9]方梦之.翻译中的阐释与注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3(01).
[10]赵萍.外宣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5).
[11]王守红.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2012.
[12]梅芳.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茶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