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琼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联系起来,通过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适当的几何图形相结合,从直观图形的特征去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隐为显、化繁为简,快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例子非常普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从低年级起我就十分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意识。鼓励学生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时,不急于向教师或家长求助;而是耐心地多读几遍题目,联系实际想想题目意思、动手摆摆学具、画画实物图、线段图、数形图、集合图等,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学习,逐步理解已知条件、问题的含义,及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
比如,教学“某城市向地震灾区捐玉米和水稻一共重10吨,玉米的质量是水稻的4倍,玉米、水稻各重多少吨?”本题对于初学倍概念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题意特别是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有一定困难。此时,启发学生用图形分别表示出玉米的质量、水稻的质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画“○”表示,有的画线段图表示。
结合直观图学生立即明白:玉米的质量是水稻的4倍,玉米和水稻一共重10吨,这两个条件隐含着水稻质量的5倍刚好是10吨这一关键信息。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二、“数形结合”引导学生探索解题途径
1.以“形”助“數”
由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解决问题时,有必要借助图形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让数量信息反映在图形上,直观地表示数量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解题思路。尤其在解较复杂的问题时,恰当借助于“形”,能促进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
例如,有两箱货物,甲箱比乙箱多18吨,如果从乙箱取出12吨放入甲箱,则甲箱货物是乙箱的2倍,甲箱原有货物多少吨?
本题数量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仅通过文字去理解题意,寻找解题途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就会呼之即出,解题思路也一目了然。
由图可知甲箱货物为(12+18+12)的两倍少12吨,列式为:(12+18+12)€?-12=72(吨)。
2.以“数”解“形”
虽然“形”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繁琐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只有以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概括性的数学模型表达“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高度抽象化的魅力,使儿童更准确地把握“形”。教学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征,研究其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使学生对形体直观知觉进一步深化。
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观察、凭直觉比较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面积,发现比不出结果,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比,如果用面积单位去拼长方形,要准备许多小正方形,不太方便,并且学生剪得不规则也影响观察效果,经过测量发现小楷本纸上每个方格的面积正好是1平方厘米,于是,引导学生在小楷本纸的格子上画出一些长宽不同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发现了所画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并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
三、“数形结合”启迪学生提升思维层次
解决问题是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形结合”使问题更形象、直观,易于解决,为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解题结束后,引导学生概括解题思路,总结解题策略,反思解题过程中的经验、感受和体会,是提升思维层次、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例如,教学“一块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土地,如果宽不变,长增加100米后,面积增加了多少公顷?”
按常规思路,学生先算原来长方形的面积200€?00=20000(平方米)=2公顷,再算宽不变,长增加100米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100€?00=30000(平方米)=3公顷,用3-2=1(公顷)求出增加的面积。此时,教师不满足于这一结果。提示学生结合“形”思考或画出简图思考:
学生惊喜地发现:增加部分的面就是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列式为:100€?00=10000(平方米)=1公顷。解完本题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解答本题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争相着说:“以后解决问题要多画画简图,结合图形来思考,问题会变得更加简单。”“数形结合”探究问题,不但提高了探究学习的效率,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