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

2017-08-03 08:58廖声丰徐晓璐
职教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民国江西

廖声丰+徐晓璐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民国时期的江西职业教育,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停滞不前等阶段,但总体而言,在民国各届政府和各职业学校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也表现出了一些实用性、灵活性及其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等特点。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奠定了现代江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特点

作者简介:廖声丰(1965-),男,江西赣州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徐晓璐(1992-),女,江苏常州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民国时期江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特点研究(1912-1949)”(编号:15ZD2LYB002),主持人:廖声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9-0092-05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采取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而对职业教育不甚重视。然而进入近代之后,江西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逐渐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前江西教育一直比较发达,发展程度位居全国前列。近代以后,江西的实业家们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教育,培养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实业学堂章程》,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建立。1896年,江西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实业学堂——高安蚕桑学堂。至1910年,江西共创办了5所实业学校[1],这为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民国时期,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一)萌芽时期(1912-1916)

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对当时的职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为了发展教育,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教育暂行条例。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2]。此后民国政府又出台了学制制度,对学制进行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地域范围逐渐扩大。

江西的职业教育在清末发展相对缓慢,“本省职业学校发轫于前清宣统年间,开办最早者为中国陶业学校及蚕业讲习所”。民国初年,浔阳道属及赣南道属之甲种农业学校、吉安之农业学校、星子之西宁职业学校及省立工业、商业、美术等校相继设立。但当时,江西没有一所省立甲种和乙种职业学校[3]。而到1915年,江西省共设有甲种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355人,包括农科类学校2所、工科类学校2所和商科类学校1所,分别有在校生215人、77人和63人[4]。尽管这一时期江西的职业学校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江西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也成为民国江西职业教育的萌芽时期。

(二)正式形成时期(1917—1927)

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宣传并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新时期[5]。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个人生计做准备;二是为服务社会做准备;三是为促进国家和世界的生产力做准备。”[6]“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7]。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把职业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社会和生活,乃至国家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不仅强调个人生计,更强调要为社会服务[8]。

1927年春,江西政务委员会决定将省立工业、美术、商业、女职四校合并改组为江西省立南昌职业学校,“于赣县、抚州、吉安各设农校一所,九江设棉业、景德镇设陶业、星子设林业,而以各校所在地命名”[9]。受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潮影响,江西职业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走向更为完善的道路。随着一批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新学制的确立,职业教育制度拥有了一席之位,正式成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受整个国家职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江西的职业教育也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江西省政府还通过删减普通课程、增设职业课程,对职业教育进行改良[10]。

(三)快速发展时期(1928-1936)

1928年召开的教育会议上,南京国民政府明确提出三民主义在教育中的作用。从1929年开始,南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学校教育的章程,专门设立了专科学校,目的是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职业学校法》,明确确定了办学方针与目的就是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将职业学校分为初级职业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两种,职业学校的设立以单科为原则,但有特别情形时得设数科。初级职业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或从事职业而具有相当程度者,修业年限一至三年。高级职业学校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相当程度者,其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具有相当程度者,其修业年限为五年或六年[11]。实行国家统筹管理和学校自主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并且设立单独部门负责职业教育机构的运营,把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还进一步规定了教师的聘用办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由此,职业学校从整个教育体系中重新分列出来,形成逐级分流的格局[12]。

此时,由于各方力量的支持,江西的职业教育在质和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29年,南昌设立了国内最早的助产学校——省立助产职业学校。同年2-月,江西省职业教育第一次筹备会议、第二次筹备会议先后召开,讨论了干部任命,编印本省职业教育状况,通过了江西职业教育会议案等议题,制定了江西职业教育会议议事规则[13]。

1932年,江西共成立了8所職业学校,学生总人数1231人,教职员工205人。尽管这一时期学生比较少,但是仍然配置了大量教师,目的是希望招收更多的学生。1933年,江西省教育厅发布通告,要求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14]。同年,江西省教育厅对本省职业学校的194位教职员的学历和年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国外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者有14人,国内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者有103人,中等学校毕业者44人,其他学历33人;19岁至30岁的教职工有65人,31岁至40岁的教职工96人,41岁至50岁的教职工有23人,51至60岁的有8人,60岁以上的有2人[15]。从上述统计看,当时江西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的学历层次较高,大多数年富力强,这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时到江西各地职业学校视察的专家,认为此时期“江西各职校新成立之科目均较旧有者为优”,如“工业职校因工厂之设置较为完备,学生实习管理亦较为得法”;“商业职校,学生实习亦深成兴趣,可谓已获得初步的成功”[16]。

至1936年,江西共有18所职业学校,共拥有学生2097人,教职员364人,经费341082元[17]。江西职业学校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时职业学校教职员工的努力。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也密切关注江西的职业教育发展,多次来江西考察,帮助江西解决发展职业教育的难题[18]。

在这一时期,江西省政府加大了对县立、联立、私立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并制定了对上述学校的补助费规则。规定凡在本省境内已立案之县立、联立、私立职业学校,每年度经省督学或指导员报告办理合法,具有成绩、评定等及格者,由教育厅核定给予补助费。评定标准按照学校是否适应地方需要、校舍建筑及各科设备状况、教学训练条件、教职员符合资格的人数、学生人数等指标,综合评定等级,给予补助费。并对一些办学不善、或有其他重大缺点者,斟酌情形,停止其补助一学期或若干学期[19]。这一时期,通过政府的努力,江西的职业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四)艰难发展时期(1937-1945)

1937年,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越的全面抗战时期。全国各地区的职业教育处于艰难发展的时期。1938年,江西在全省各地开设的职业学校共有16所,其中高初级职业学校共13所,专科职业学校3所,共有在校学生1871人,教職员318人[20]。至1939年,全省职业学校数有19所(未计工专及中学附职),学生有2058人,教师员工344人[21]。1944年,江西省的职业学校增加到32所[22]。

值得肯定的是抗日时期,尽管江西损失惨重,但是社会兴办职业学校的理念更趋务实,认为“人人有立业之志,业业有专才为之谋,以达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物其流之目的,则有赖乎职业教育之发展”。因此,江西省教育厅提出了兴办职业教育的一般原则:通盘筹划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须与地方需要相结合;职业教育须适合于“生产”的原则;在生产场所内实施职业教育[23]。

江西省教育厅规定了职业教育具体的改进办法:

其一,关于职业学校之区分与设置。根据各地区生产事业实际之需要,与延至技术师资之可能,应于每一行政区设立初级实用职业学校一所;优选逐年筹设造纸、麻布、制糖、陶瓷、机械、制茶、农艺、农产制造及养殖等科初级实用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则增添蚕桑与园艺各科,以适应本省实际之需要。

其二,关于整理现有职业学校之科目者。规定省立工业专科学校附设之高级机械科仍须继续办理,惟应力求改进与设备之充实;省立南昌工业职业学校,以专办染织科为主,化学工艺、图案两科次之;省立女子职业学校,以办理家事与缝纫两科为主,染织科次之;省立九江陶瓷职业学校应照旧办理,惟须力谋改进,以筹办陶瓷专科为基础;省立商业职业学校,今后应斟酌社会之需要情形,于四、五年分设两组,予以专门知能之训练,并兼收女生,以提倡女子从事商业及会计职务。

其三,关于改进现有职业学校并力谋实用者。现有各公私立职业学校之初级班,应一律遵照颁布创设县市初级职业学校之办法办理;各公私立职业学校之实习,应切实力行,以期应印证所学,其出品须力求商品化;各公私立职业学校,应注重推广事业,如技术之改进,工具之介绍,经营之指导,工具之介绍,以及展览会、讲习会、训练班等,俱斟酌情形分别举办,以期增进学校教育之功能[24]。

以上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西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这表明,当时的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减弱,仍希望在战争中发展本省的职业教育,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缓慢发展时期(1946—1949)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八年抗战,终于赢得了全面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战争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但是残酷的战争给中国社会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创伤,整个社会在战争的伤痕累累中停滞不前。1946年,内战爆发,使得原本非常脆弱的国民经济一蹶不振,社会动乱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据江西省教育厅统计,1946年底,全省有职业学校47所,其中省立18所,有教职员工548人,学生4045人;县(联)立10所,有教职员工154人,学生数687人;私立19所,有教职员工185人,学生数1260人。至1947年底,增加省立职业学校1所、私立职业学校1所,全省共有职业学校49所。虽然这一时期江西的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在校人数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5],但是与抗战时期相比,增加速度并不明显,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才重新提上国家日程上来。

二、民国江西职业教育的特点

民国时期,江西职业教育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呈现严重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

江西职业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江西处于内陆,经济不发达,经费有限,这些因素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1914年,江西职业教育才开始初步发展,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使得江西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1927年至1936年,江西的职业教育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职业学校经费、学校数量、学生和教师人数也有一定增长,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规范职业教育;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江西的职业教育受到巨大影响,政府为战争削减了一系列开支,其中就包括教育经费[26],这使得职业教育步履艰难,并未能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更是由于受到战争的冲击,江西的职业教育发展尤为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整个民国时期,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很不稳定。

就江西而言,职业教育不仅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也存在类型的不平衡。如1937年统计,全省有职业学校17所,其中9所在南昌,包括3所工科职业学校,5所医科职业学校,1所商科职业学校,约占江西总数的52%[27]。这是由于南昌为省会所在地,工商兴盛,人文荟萃,是全省商业的中心,也是工厂众多的城市,因此许多工、商、医等职业学校在此设置[28]。就江西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而言,也是不平衡。1939年统计,全省19所职业学校中(不包括工专及中学附职),有5所是农林科职业学校,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他如工科类、医科类、陶瓷类等职业学校数量,各占总数的十分之一[29]。特别是1940年之后,农业类职业学校数量有明显增加,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则无明显增加。

总之,民国时期江西的职业学校大多数集中在省会南昌,并且以农业类职业学校居多,偏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则较为缓慢,职业教育难于在全省形成均衡的发展局势。

(二)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当时江西各职业学校的设立,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均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以培养各种实用人才,发展生产实业为目的,因此,当时各职业学校科目的设置,都是以此为标准。依据1939年江西教育厅的统计,全省职业学校共19所(包括实用职业3校,工专及中学附职未计——原著注),其中农林科5校,占总数25%;工科2校,占总数10%;商科1校,占总数5%;医科2校,占总数10%;助产、护士各1校,合占总数10%;陶瓷科2校,占总数10%;造纸、麻布、制茶等科各1校,共占总数15%;女子职业2校,占总数10%。对于男女职业所占校数比例,男子职业学校约占总数的90%,女子职业学校则仅占总数的10%[30]。

自抗战开始后,江西省依照战时教育计划,规定各所职业学校的职业学科,都应该按照它的性质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在生产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如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增设军事工程、军事化学、手榴弹之制造及兵器研究等课程,并创设酒精工厂、纱布药棉工厂,以适应战时的需要;南昌工业职业学校,则制造繃带、纱布、脱脂棉,配制药膏、药水等,以供伤兵医院的需求;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则研究帆布、担架床、纺织毛巾及纱布各项,以济军需;医专、助产、护士各校,师生则实行为伤兵与难民办理救获、治疗、裹洗伤口及医务看护等工作。其他各校女生均能利用家事劳作学科,为前方将士缝制棉衣与鞋袜。农林职业学校,则注重农作、造林等实践。兽医专科学校,则以培养家畜防疫、治疗各种技术人员为主,并兼办耕牛收容、耕牛保险及耕牛繁殖,以为增加农业生产作准备。

这时期的江西职业学校的设立,及其所需教材的编写,都是由江西教育厅斟酌实际情形的需要,委托或责成各生产事业机关办理,受教育厅的管理监督[31]。各职业学校学科的设置,都是以培养各种实用人才以适应环境的需要为原则,就一般性质分类,可分为农、工、商、护士、助产、陶瓷、造纸、麻布、制茶及女子职业等项,如1939年,江西省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设置土木科、应用化学科、机械科、机械职工训练班;省立南昌工业职业学校设置高级化学工艺科、染织科、工艺图案科、染织艺徒班、印刷职工训练班;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设置家事科、染织科、缝纫科;省立婺源初级实用职业学校设置茶业科;私立毓灵女子初级家庭工艺职业学校设立编织科、草织科,等等[32]。

若将此时江西各职业学校之分布情形与抗日战争前比较,其特点有四:一、由点、线职业教育之发展达到全面职业教育;二、便于利用自然生产环境,以供学生实际之练习;三是因地制宜,益切职业环境之需要;四、容易与生产各部门取得密切联系之联络[33]。

(三)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民国时期江西的职业教育在修业年限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当时,初级和高级职业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江西省教育厅长陈礼江在1928年就指出,修业年限应是灵活多变的,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学习规划和学习年限[34]。1932年,江西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修业年限进行了部分改革。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设置不同的学习年限:初级职业学校若招收小学毕业生,或是从事某职业具有一定技术的人员,修业年限改为1-3年;高级职业学校若招收初中毕业生,或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修业年限变更为3年,若招收小学毕业生,或有一定技术的人,修业年限变更为5-6年[35]。

民国初期,不少职业学校的课程实用性不强。1927年以后,江西省教育厅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端,对一些课程和专业进行了改革,去除一些无用的课程,增加实用性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36]。不少职业学校设立了许多必修课,并严格规定必修课的纪律。对于选修课,职业学校的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喜好和能力进行指导,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状况,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在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四)民国江西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立法

职业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1928年至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公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规程》等教育法规,使职业教育发展有法可依。江西省在全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基础上,根据本省的情况,也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省的职业教育法规和规定。如,1934年开始实施的《江西县教育局暂行规程》,共十条,在每一条下又有更细的规定[37]。

《江西县教育局暂行规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明确规定了江西县教育局的构成,即,包括局长、视察指导员以及事务员,规定了每一岗位人数以及任职条件,由此确定了江西省县一级教育局的规模;第二,规定了县一级教育局各岗位人员的选拔方式,用规程的方式具体规定了比较合理的选拔方式,尽量避免一些不公正情况的发生;第三,规定了局长和视察指导员各自的责任范围,用规程对他们的职权进行明确分工。通过对《江西县教育局暂行规程》的考察可以看出,江西职业教育在全国立法发展的影响下,也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的法规章程。尽管目前我们没有更多的资料考察这一规程在江西省各县实际运行实况,但是不能由此否认当政者对江西职业教育立法建制的良好愿望,以促进职业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这无疑对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应该给予肯定。

民国时期的江西职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正式形成、快速发展、艰难发展以及缓慢发展等阶段。但总体而言,在民国各届政府和各职业学校的努力下,江西职业学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民国时期江西的职业教育在农业、医学、护理和商业等领域都举办了职业学校,并且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一阶段所办学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不少人通过在职业学校的职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拥有一技之长。民国职业教育一定程度改变了传统职业的分工与发展,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为建国后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民国江西职业教育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批掌握农学、医学、护理学、商学等专门知识的职业人才,为江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愈来愈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38]。

民国时期江西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职业素质,一部分人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成效不容樂观,因为当时的职业教育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此外,民国江西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独立性不强,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在一个国家尚未独立、人民尚未解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仅仅依靠教育救国的方式,实现国家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政府、社会各界在职业教育方面付出了不少精力,但是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难于充分体现自己的作用,这同样是历史事实。

参考文献:

[1][4][14]余龙生,陈芳盛.近代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2]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9.

[3]童富勇,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56.

[5][12][38]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6]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8.

[7]李益生.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J].教育与职业,2005(34).

[8]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01.

[9]罗静远.十八年度之职业教育[J].十八年度教育年刊,1930(1).

[10][34][36]刘燕云.近代江西职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1]国民政府教育部.职业教育法令汇编[Z].上海:中华书局,1935:30.

[13]江西省政府.江西省职业教育第1、2次筹备会议举行[J].江西省政府公报,1929(7-9).

[15]佚名.教育统计[J].江西教育,1934(2).

[16]顾照磨.视察省会各职业学校之感想[J].江西教育,1934(2).

[17]佚名.二十五年度江西省教育经费预计算分配比较统计[J].江西统计月刊,1938(2).

[18][22]张灵,余龙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近代江西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11.

[19]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政府训令教字第9081号[J].江西省政府公报,1937(966).

[20][21][23][24][27][28][29][30][31][32][33]国粹.江西之职业教育[J].江西统计月刊,1940(6).

[25]江西省教育厅编印.江西省教育统计简表(1947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教育(一)[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0:669-679.

[26]佚名.战时之江西财政[J].江西统计月刊,1938(2).

[35]江西省教育志编撰委员会.江西省教育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338.

[37]江西省政府.江西县教育局暂行规程[J].江西教育旬刊,1934(3).

责任编辑 宋庆梅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民国江西
母鸡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