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17-08-03 23:05周文辉燕平
职教论坛 2017年19期

周文辉+燕平

摘 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能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备受关注,构建一个规范、科学、高效、实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对于转型发展中应用型高校是一项必须加快推进的任务。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周文辉(1971-),女,江西服装学院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副教授,服装设计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服装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饰文化;燕平(1951-),女,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9-0045-05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建立规范、科学高效、实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学校增强自我约束和发展能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维护学校办学声誉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始终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中间地带”,由于其办学经费来源相对单一,在办学基本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教学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在人才培养的规模、能力与结构方面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1]。随着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其高校内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虽已初见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同样有目共睹,显而易见。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监控和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者没有真正树立质量强校的理念。并未真正意识到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是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落实质量管理,以服务、激励为重要手段的管理理念在现实版的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并未得到体现;

二是各职能管理部门间职责不清。并未真正实现院校教学质量的“一把手”工程。校教学主管部门、院系各职能部门往往界定不清职责范围,而导致“剪不清,理还乱”的局面,或造成“管理的真空”状态,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并未形成。

三是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设计不规范不标准。体系文件的编排存在片面性,通常更改的是形式而不是实质,教学质量的管理中理性、弹性的指标偏少,教学质量问题的诊断往往也是流于形式。

四是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的手段和方法不够科学、先进。在监控与保障的过程中,约束手段往往多于激励手段。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偏重,而对教学计划与社会的需求比较忽略。

五是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健全、层次不深入、重形式、轻落实,重日常监控、轻专项评估,重内部评估、轻外部评估。

六是评价组织涉及面不宽,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并未完善,往往只偏重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而忽视社会、行业、企业等第三方的评价。偏重教学过程的检查,使得信息的反馈显得有些滞后。

七是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不畅,从信息的收集到整理分析到评估诊断到信息反馈再到调整整改,整个运行系统是闭合的,形成回路。哪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整个运行系统的运行不畅。其主要表现在:时效性差、反馈不到位、整改不及时、纠偏不力。使得教学质量监控走形式走过场,同时也会极大地挫伤参与者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只有不断建立与完善,才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反馈等起到有力的促进与保障的作用。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架构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对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过程实行全面系统地监控,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规范、科学的组织运行机制。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由教学指挥与管理、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收集与反馈、质量控制与保障等四个子系统构成。

(一)教学指挥与管理系统

学校一般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长治校、教授治教。在校务会和校长的领导下,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行使决策指导;教务处、学工处等职能部门实施管理与协调;在分院院长、书记的带领下,依法、依规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班级的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该系统的职能是对学校教育教学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领导;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相关制度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全校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根据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提供的有效信息对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处理。学校通过校务会、校长办公会、教学例会、专项会议以及现场办公等方式实施指挥与管理,各教学单位由一名副校长分工管理。

(二)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

学校实行“管办评”分离,设立总督学和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构建了校级、院级和学生信息员三级联动的督学督导队伍和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该系统的职能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过程和毕业生质量等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评估。根据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教学文件、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对学校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有效的监测与督查。学校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制定年度和学期工作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主要项目有: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检查与测评、学生学习质量监测;实验实训与实习环节检查与监测;考试考核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监测;进行校内专业建设评价评估和课程建设评价评估;定期对本校和分院(部、中心)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估。

(三)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

该系统行使教学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两项功能。信息收集由质量监测系统提供,包括日常教学检查、校院两级级督学督导和领导干部听课、学生评教、师生座谈会、专项检查评估、校院长信箱、毕业生跟踪调查、社会和企业评价等多各种教学信息。多渠道信息来源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监测系统所获取的所有信息经学校质评中心与网络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整理,通过各种快速形式及时地反馈给教学指挥与管理系统,为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将有关内容反馈教学院(部、中心)及相关部门或教师本人,以及时处理,进行整改、纠偏和改进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四)质量控制与保障系统

该系统由校级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包括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学工处、人事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和学院(部、中心)质量保障系统组成,通过行使约束与激励机制和加强管理与服务来实现。其职能是行使管理与协调、服务与保障的职责;约束与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反馈系统提出质量问题的整改处理,以进一步明晰责任、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遵循的原则

中国特色的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一种新型高校,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评价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质量管理与教学检查评估系统的建设及一系列保障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的建设都处于实践探索中。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要结合学校实际采用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形成“检查监测——信息收集——评价分析——信息反馈——整改控制——结果反馈——检查监测”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质量保障体系。并遵循相应的建设原则,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能在更高的层面上适应并推动学校的转型与发展。

(一)方向性原则

国家对于本科高校,无论公办还是民营其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均有较为完整且宏观的指导。因此,无论是属于何种性质的本科高校,都要把国家教育部对本科的专业评估、本科的教学质量评估的精神文件读懂并理解透彻,并体现在自身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所设置的各项指标体系当中,要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保持一致,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手段。

(二)以人为本原则

教和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教和学的主体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教学质量监控必然是这两个特定主体所产生的行为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必要的监控,因此,这种监控必须要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理解、支持和认可。只有在理解和尊重两个特定主体并尽一切努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教学质量监控得以实施[2]。

(三)过程性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则是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高校的质量监控力求做到“三全”,即全程、全面、及全员。全程是指对教师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全的过程的全监控,突出过程监控。全面指对教师各方面工作、学生各学科学习及各项能力的监控。全员指对所有教师及领导都参与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是针对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四)可行性原则

为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有效实施,则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证其可行性。时间上的可行是指完成各项监控任务要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如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等;那么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可行则是指完成各项监控任务采用较少的人员、利用较少的经费。操作上的可行是指完成各项监控任务后参照的指标体系必须明确,可操作性强。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是一项复杂、动态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它会随教学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依据动态发展的观念,保持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

监是过程,控是目标,制度是管理的章法,一经颁布,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监与控并举。制度一旦建立一经颁布就必须严格执行。教学情况检查也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监督手段之一。教学情况的检查应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期间穿插举办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督控、及时归纳和总结,用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为此,我们采取全面检查+专项检查+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3]。

(一)着力健全“学校监控+分院监控+学生信息员监控”三级督导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依然要创建“专兼结合”,即“学校监控+分院监控+学生信息员监控的三级督导管理机制。由校督导室全面负责,统一和协调管理。一般督导室的负责人由教务处处长兼任为宜。

1.由教学主管校长、教务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参与的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主要负责在校级层面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政策保证、制度保障及过程规范,以督促、指导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两种形式。

2.由各分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分院教学督导小组、教研室主任、课群负责人等参与的分院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主要负责在分院层面上指导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和落实;指导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制订、课程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等专业建设工作的实施;督促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规范化建设;搜集、分析教师、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由学生信息员参与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他们主要来自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主要负责从学生“学”的角度收集和传递教学信息,反映学生对教和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监控和掌握教师的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质量与效果,传递学校与教学相关的政策和精神,宣传校纪校规,并收集其他同學的意见。

(二)实施“动态”全过程、全方位监控

1.课堂教学监控。包括:一是学期初监控即每学期初,分院组织进行教学任务安排和课程表、教案和教材、教学进度安排、实践大纲和教学大纲等准备情况检查;二是期中监控在学期中即学校和分院重点监控教学内容、教学秩序、教风和学风、实验教学等情况,并组织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及教学情况调查;三是即期末监控,在期末,学校和学院督导组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对考试、课程论文、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情况进行监控,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网上评教[4]。

2.实践教学监控。根据实践教学管理的相关内容,教务处和分院会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学校和分院督导组随机进入实验室听课或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现场,检查实验、实训、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过程,以便能及时发现实践教学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到相关教学单位,督导改进。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由带队老师参与全过程,并由实习基地相关企业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价。

3.考试环节监控。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每学期初,由学校和分院分别对上学期的试卷进行抽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对考试的命题、考试的过程以及成绩的评定进行监督。

重点一:对考试命题监控。考试命题要求能够覆盖课程大纲的所有主要内容,并能区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命题教师完成难度、题量相当的两份试卷由教研室主任审阅后交教务处考务科,考务科任意抽取一份试卷作为考试卷,两份试卷不允许重复,要求两年内试卷的重复率不得超过15%,对于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以教考分离的形式考核。

重点二:对考试过程监控。考试前,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考试管理相关规定,各班召开考前动员会,开展诚信教育,各班签订考试承诺书。明确教师监控职责和学生考场要求,教务处负责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考试课程的考试时间和地点安排,分院负责考查课的考试时间和地点的安排。考试中,由学校领导、教务处和督导室、各分院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领导等组成的巡考小组对考试过程进行全面巡查。

重点三:对成绩评定监控。课程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五分制、两分制记分。阅卷评分工作须在课程考完后数天内完成,任课教师须将评分结果及时录入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录入结束后,要进行试卷分析,包括学生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试卷难度、及格率、各分数段人数等各项数据,凡课程成绩出现异常时,任课教师需写明情况,分析原因提交学院。成绩一经评定,不得更改,如学生对其成绩有疑义,可提出书面申请,学院组织教师进行复查,若确有误判,按教学事故处理。

4.毕业论文监控。毕业论文的监控注重过程管理。从任务书的编写、选题、开题、教师指导过程、学生论文质量、答辩及成绩评定、论文归档等各个环节都实施监控。

重点一:毕业论文选题监控。毕业论文选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第八周,在此之前,由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任务书,由专业教研室和分院进行审题,审核通过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然后采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学生选题,题目选定后,中途不得随意更改论文内容和更换指导老师。

重点二:毕业论文指导监控。课题选定后,学生根据任务书进度安排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负责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并填写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分院在中期、答辩时分别进行集中检查。

重点三:毕业论文答辩监控。毕业论文完成后,分院成立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负责具体答辩工作。答辩前,需要进行论文查重,论文重复率不得高于30%,查重合格且经指导老师同意方可进行答辩。答辩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分、评阅人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按4:3:3比例组成。答辩后,按<15%比例进行推优,答辩不及格的学生必须进行二次答辩,对答辩仍不及格则延期毕业。

重点四:毕业论文归档监控。毕业答辩结束后,一般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的要求装订成册,交分院存档管理。教务处以监督方式组织校毕业论文专家组,随机抽查毕业论文工作情况,抽查结果以通知形式反馈给各分院。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应是由企业、社会来决定。所以,学校要广泛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适时组织进行第三方评价,取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应该是企业、社会定夺,高校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挖掘人的主动潜能,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滿意度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适时组织进行第三方评价,取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维护师生利益。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使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导指意见(教发[2015]7号).

[2]陈晓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娟.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刍议[J].决策探索,2015(5):28.

[4]瞿振元.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2.

[5]邹晓惠,陈荣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现状评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责任编辑 宋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