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访工作是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实现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PDCA循环理论的有效结合,对于高校家访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是家访工作的路径创新。本文结合精准扶贫大背景,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高校家访工作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调高提升家访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精准扶贫;PDCA循环;家访;路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动高校深入社会基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资助育人内涵,加大力度推行“精准扶贫”,加强师生、家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国许多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访活动。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
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1]《方案》中提出精准扶贫的工作内容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内容,并在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工作。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考察,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6年3月,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时提出: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精准扶贫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2]
二、PDCA循环理论的定义
PDCA 循环理论是英文Plan(计划)、Do (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连成的缩写词。它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 故又称“戴明循环”。[3]PDCA循环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达到质量提高为目地的循环过程。PDCA循环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迄今为止,PDCA循环应用于教学、医院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等领域,范围广泛。
三、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PDCA循环理论的有效结合应用于高校家访工作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发展,教育成本增大,学费增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逐年增加,是国家精准扶贫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大学过程,学校不仅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业、生活的顺利进行,还要引导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健康成长,提升能力、塑造品质。家访工作是实现学校、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学校、家庭联动的精准扶贫路径,是高校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育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家访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家校共建的育人效果,间接影响到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执行力度。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PDCA循环理论的有效结合,对于高校家访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提供高校家访工作的理论支撑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计划的制订、组织的实现、中间的检查和问题的处理,并不断的循环运转。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特点,给高校家访工作提供结合契机和理论支撑。在当前精准扶贫环境背景下,使得高校家访创新工作找到了精准资助的核心思想和PDCA循环的关键模式,助推高校家访工作制度建设、管理创新和育人效果。
2、提升高校家访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家访工作应用PDCA循环理论,家访活动根据当前资助工作重点制定计划(P);执行(D)过程中有目的的实现计划内容;并在实现中检查(C),收集信息总结和评估;处理(A)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反馈存在的问题到下一个工作中继续寻求解决,在以后的家访工作中予以调整解决,实现提升高校家访工作的实效性。
3、加快高校家访工作的成果化
当前,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来看,各高校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成果转化率不高。[4]同样,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正处于全面开展并逐步深入推进阶段,迫切需要更多的基础理论成果提供支持,高校家访工作成果有了新的舞台,诸如:家访工作建立起来的学生贫困档案信息、家访对象(社会、群体、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反馈、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等纷繁的信息,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进一步形成高校家访工作研究成果,深入探索高校精準扶贫的路径创新,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育人的效果。
四、高校家访工作应用PDCA循环理论的有效路径探索
1、计划(P)阶段——前期筹备、制定方案
高校家访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特殊地位。家访即是家庭访问的简称,主要指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学生进行交流,达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过程。家访工作在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当中属于阶段性的时期工作,特别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资助过程中有重要的内涵。
(1)制定工作方案。根据每年省政府、教育厅等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家访工作方案,例如2014年广西自治区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提出“搭平台送温暖,助成才促发展”为主题的暑期家访活动。2015年提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计划、分区域地组织各试点高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家访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各高校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拟定工作重心、工作思路。
(2)初次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内容,初次精准识别通过信息、材料获得。通过成立贫困生评定小组,收集贫困生佐证材料,根据教育厅扶贫办提供的相关信息,获得第一手的贫困生资料,通过材料的审核和评定小组的评定,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方便下一步的工作布置。
(3)制定家访路线和选择被访对象。由于经费成本、时间成本、生源范围广等问题,实地家访不可能对每生都实现。所以必须制定一条较为合理的家访路线,可以每年尝试不同的路线达到家访的实效性。根据走访路线确定被访对象,收集被访对象的个人信息,例如:在校期间的思想表现,取得的成绩,个人任职等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等。
(4)组织家访前培训。通过家访前期培训,让参加家访的辅导员、教师明确家访目的,了解家访内容,熟悉受访的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掌握家访面谈的技巧,注重入乡随俗的礼节,注意走访期间的安全、天气、路况等,以期在家访中达到更好的效果等等。
2、执行(D)阶段——中期实施方案
(1)再次的精准识别。在计划(D)中的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是根据各类材料及信息进行初次判断的,但是事实上,仅仅凭一些证明材料或文字说明,建立起来的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很难确定,需要进一步甄别。通过家访工作的实施,亲临现场、实地考察、深入走访,直观的、准确的达到再次精准识别的目的。
(2)收集和整理受访贫困生素材。在家访活动中,通过对受访学生家庭以“看、谈、查、访”等形式,即看:现场看家庭环境,住房情况、家具布置等;谈:与家长谈家访目的、学生的在校表现、咨询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家庭成员、困难情况、对子女的盼望以及学校的期望等;查:征求家长查看有关困难的档案材料,建档立卡证明、低保证等;访:与隔壁、临近村民或村干部等访谈,从旁侧听,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家庭困难程度,受资助情况等。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和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并记录和整理,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贫困生档案。
(3)努力打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教育格局。尝试学校与政府、乡镇扶贫办、村委会等了解该生家庭情况,寻求社会、企业等的合作,提供假期兼职的平台,多方面拓展扶贫的途径。例如济南大学就通过家访,通过校地、校企联合的形式,使得家访活动由单纯的访贫问苦发展到联系地方政府和部门,联系就业基地,为贫困学生推荐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了家访活动由“输血”向“造血”的功能转变。[5]
(4)创新多元化家访模式。高校应充分利用电话、互联网(电子邮件、视频聊天、微博等)与有条件的家长即时沟通,形成“传统家访”与“电子家访”相结合、“传统家访”与“拓展家访”相结合的模式。[6]还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尝试学生干部、党员或志愿者代访、顺访等形式。充分利用各类便利的有效途径,从各个方面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良好沟通与互动。
3、检查(C)阶段——后期提出问题,表彰先进
检查阶段是循环理论的过渡阶段,向上承接了执行阶段,向下联系处理阶段。是维系两个阶段的桥梁,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1)提出问题,形成后续的教育方案。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并不能通过一次的家访就解决问题,需要后续帮扶工作。在执行过程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分析和处理之后,形成评估材料,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比如在家访过程中,学生提出学业存在困难,社会实践存在困难,或者辅导员发现该生思想、价值观存在偏差,以及家长提出的建议等等,都应根据个人的困难问题形成对症的育人方案。
(2)提交总结,表彰先进。只有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才能调动辅导员和教师的积极性,认真完成家访工作,提交家访调研报告。家访工作承接了国家对贫困学子的期盼,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参与的院系、辅导员和教师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总结和表彰。
4、处理(A)——总结经验,标准化
(1)经验标准化,巩固成绩。家访工作典型案例、好的做法和经验,取得的成绩,进行凝练和巩固,形成标准。标准的形成,相当于家访制度化。这些制度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指导下一次的家访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推广影响其他高校。
(2)解决存在问题,并着手新一轮的循环。根据检查阶段提出的问题和教育方案,进行解决和整改,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循环中继续解决和改善。坚决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校内的精准扶贫工作。在经济上持续帮扶:通过国家健全的资助政策和资助体制,如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途径从经济层面帮扶贫困学子。在学业上持续帮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子,辅导员、班主任作学习方向、生涯规划、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导,同学之间可以以结对子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提供学习技巧、学习方式层面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在创新创业上持续帮扶: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为广大学子提供创业平台和实践场所,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Z].2014.1-2.
[2]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47-150.
[3] 朱艳琴.PDCA循环理论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5)64-66.
[4] 梁昌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成果化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117-118.
[5] 张硕秋.“四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青海師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1-5.
[6] 杨海涛.应用PDCA循环理论加强高校家访工作的实效性[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1)92-93.
【作者简介】
黄上峰(1980-)男,壮族,广西来宾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