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道德经》“道”与“德”的隐喻

2017-08-02 19:59姜瑶
神州·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概念隐喻哲思

姜瑶

摘要: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将《道德经》中“道”和“德”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发现老子玄妙的思想之中涵盖了对宇宙万物本原及其运动变化、治国为政的无为之法、为人处世的不争之德等多方面的内涵隐喻,体现了老子玄妙哲思的先进性,对当时时代以及现代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经》;认知角度;概念隐喻;哲思;现代价值

一、概念隐喻含义界定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出发点来看待事物,有较强的主观性思维 。它强调概念的隐喻本性和隐喻的认知功能。概念隐喻则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形式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开端,认知语言学的视域下概念隐喻渗透于先秦时期的传统文学之中,在这个背景之下老子用隐喻讲述“道”和“德”的哲思,通过分析概念隐喻来考察老子思想及对当时时代的影响,对后代的价值意义。

二、“道”“德”隐喻具体分类

“道”隐喻为自然规律、万事万物运行的轨迹,或者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进而引申为人生道理。“德”是涵盖天地万物的活动依托,但凡符合“道”的法则尺度的思想活动,行为皆为“德”。“道”是源头的话,“德”就是根本。

2.1“道”

“道”是过程隐喻。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隐喻指代道不是静态实体,而是道生万物的动态过程。道是独一无二运动变化的,这里的“一”、“二”、“三”是指代道包括的阴阳二气和万物,万物在阴阳二气融合成的一种混合状态中出现。后文又提到对于事物来说,有的使它破损它反而增加,有的使它增加它反而减少,进而引出教化的思想,有着教化的作用。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道会“周行而不殆” ,循环运转而永不终止,它循环往复至离开又返回来,这种循环的过程就是道运动的过程。

“道”是本原隐喻。老子在第一章就指出“无名,天地之始”,后文又提到的天地之根,玄妙之门,天下之母等等都是隐喻的概念,意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玄妙和深奥的道演变而来的,道作为本原隐喻神秘又琢磨不定的,不清楚它是否存在,后文也阐述可能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的隐喻,道中仿佛是实体的物质又是虚无缥缈的精华存在,这就是“道”是本原隐喻的深奥之处。

“道”是规律隐喻。这是哲学中发展的观点,道是天地万物变化发展规律性的根本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 ,就是说,道是万物的奥妙之处,根据发展的普遍性规律,道也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外界的一切在运动变化之中,最终应纯粹地回归本性,外物终究是外物,回根结底达到内心的静才是真正的道。而作为规律法则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且琢磨不透的,遵循道的法则,坚持“无为”的准则,按规律办事才回归常理,其规律是不能违反的,否则将会遭受规律的惩罚。

2.2“德”

“德”隐喻处世之道。老子以德来隐喻不争的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而善于低下的位置,借水性善下之德来隐喻最有道的人应该具有的“不争”的美德。另一方面老子还借德隐喻做事的态度,如第六十四章老子讲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隐喻的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迈出了第一步,千万里的路程才有可能完成,所以说想做大事业要从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开始,有这样美德的人才会修得更好的道,获得更大的成功。“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直截了当地隐喻德的处世原则,大生于小,多起于少。以这样的矛盾转化的哲思来阐述有道的人着眼于细微的开端,即使有困难也不放弃追求,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德”隐喻修身之道。“功成身退” 是老子在第九章的结论性阐述,过于张扬跋扈,锋芒太过尖锐,就会吸引人注意,所以老子认为人要懂得适当地收敛自己,低调做人做事。正因为这样的适时有效的管理自身,所以即便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等等的诱惑出现,圣人也会内心沉静,排除外在的引诱而维持住自身的淡泊和纯洁,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所以第三十二章老子讲了懂得适当隐藏自己,有效的管理自己也就避免了很多的危險,这里也隐喻了适可而止的修身原则。

“德”隐喻治国无为之道。老子说“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也就是应该以柔克刚而不是硬冲直撞。又如第三章让百姓减少心机,让百姓温饱,不让百姓相争,让百姓有强壮的身体,进而使他们没有欲望,这里老子说的就是无为的治国之法。老子又阐述了用兵打仗的注意事项,第三十章老子用圣人不用兵器的事件也来进一步阐释无为之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经常是以无为的方式存在,才做到无所不为的地步,进而讲述统治者不暴政,不给百姓施加压力,百姓才愿意推崇统治者并且安居乐业自由发展,百姓安康国家在稳定中前进,达到无为治国的境界。

三、“道”与“德”的现代价值意义

《道德经》隐喻中见“道”、见“德”。老子思想的先进性在于他的多种思想理论不只限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也适用于现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只追求经济物质的发达而忽略“道”和“德”的本性。对于个人来说,物欲横流之中我们需要以“道”和“德”为标准尺度,用清新寡欲的淡泊心态,于小事为发端坚持不懈地积累,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受外物诱惑、不妥协迷乱,收获到了成果就坚持适度原则适可而止,以不争去收获最“道”的“德”。同样,对于社会或者国家来讲,以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来看待一切事物的发展,相信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在量变到质变的前进之中,任何集体的管理者都应以“无为”之道来组织领导,由于矛盾的相互转化,“无为”即是“有为”。《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哲思精华,应是人生力求达到的思想境界,也应是社会及时代追求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文好.论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2007年9月第4卷第5期.

[2]朱晓燕.《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27卷第2期.

[3]胡慧俐.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J].学园,2013年第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概念隐喻哲思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哲思小品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浅谈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