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东
【摘要】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小学生阶段,数学教师就要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视角。另外,也要循序渐进,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位,优化课堂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學科的数学思维和学以致用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143-02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重教而轻学,也就是说教师没有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思维,采用片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机器,缺乏对主体性的照顾和尊重。在新教改的东风下,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发挥其主导地位,另外,还要注重学科学习的实用性,教学围绕着适应社会化需要进行,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为考试而教,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设,增加了数学教学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一、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到: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驱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和价值。如:与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或者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探索。
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程大纲和课本,能够利用课堂设计,将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从而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实用、开放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不断的形成新颖的、深刻的学习经验。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猎奇心理比较重,往往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到非常的亲切有趣,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中练习所学的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则运算中的“小数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收集家长的购物清单,或自行去超市选购商品,然后计算出最后的花销与收银台的结算结果对照,进行数学计算的学习。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这些趣味、具体、生活化的问题中,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解决数学问题。既收获了计算的数学本领,又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收获到了家长真诚的赞美,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或将生活中的材料融入教学课堂,让小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训练自己的方法,让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成为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方式,搭建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的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知识并加以应用。
三、以学生为主导引导课堂互动
小学数学教学要学会以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堂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满堂灌的教授方式,而是喜欢在教学中能够增加一些互动和发言机会的课堂。所以小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一些适合讨论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互相讨论,在教学互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也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将他们的思维充分激活,不要一直是被动的接收,多发展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四、提高教学实效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在小学阶段,对于教师说的每句话可能都会带来学生行为上或心理上的变化,所以评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有效的评价也就是说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打击了学生的动力和自信为基准。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评价只看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对于过程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心理和努力程度的关注,往往不能真正的发挥评价带来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对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杠杆。
1.以鼓励引导为主,减少批评教育。表扬一定要以鼓励学生进步为前提,不能说一些笼统的话,要有具体表扬的点,如学生爱学习、学生很努力、学生态度好等都是好的表扬,但是不够具体,往往起不到表扬的真正效果。这时教应该结合一些学生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有位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很积极,教师可以夸奖他为非常有踊跃表现力的小标兵,我们在学习态度上非常欣赏你,请回答今天的问题。这样的表扬不是在耽误课堂时间,而是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很有必要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会被激活。
2.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结果只是对于过去的学习效果的一个总结性评价,而且结果往往具有不可控的性质,如这次的考试你得了99分,显然那1分再去关注,也不可能不存在,所以还是要关注这一分的过程,去反思为什么错的过程反思反而比只看分不看人的方式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教学实施中有许多的方法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由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挖掘出更新更多适合于教学的新方法,从而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