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昌美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审美性和趣味性的学科,按理来说,它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但现实情况正好相反,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从课堂开始到结束,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灌输,很少听到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这样的课堂自然是沉闷的、乏味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呢?笔者认为,用幽默来点缀课堂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幽默,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运用幽默的语言导入新课
通常情况下,导入能够奠定一节课的基调。因此,要想在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用几句幽默的语言做一堂课的开场白,既能够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配合教师。
比如,一位高一语文教师上开学的第一節课,由于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为了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他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运用了比较幽默的语言:“同学们好,第一次与你们见面,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咱们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教师。”还没等这位老师介绍完自己,立刻有学生说:“老师,你是发音不准确吧,应该是‘优秀。”这位老师回答道:“我没有发音不准啊,我说的是‘忧瘦,‘担忧的‘忧,‘胖瘦的‘瘦,因为我一直比较瘦,而且担忧自己还会瘦下去,所以说自己是‘忧瘦老师。”学生听后哈哈大笑,在这笑声中,师生间的关系拉近了,也和谐了,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这就是幽默达到的效果。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已经基本成熟,思维也比较活跃,倘若语文教师不苟言笑、古板冷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博学多才,还要热情开朗,善用幽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好”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动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幽默恰是有效的诱发这种学习动因的重要的要素之一。兴趣若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便会相应增强。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传唱千古的诗词美文,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可先介绍文学家的一些趣闻轶事。
有一次在讲李白和杜甫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对比,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杜甫则是“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你们要多结识李白这样的朋友啊,杜甫太孤寒了。这样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气氛,学生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怀着对古典文学浓郁的兴趣去学习了,同时也很形象地认识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了。
三、运用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语文课堂陷入了耗时低效、重“灌”轻“启”的弊端,而学生也逐渐形成了懒惰、肤浅、僵化的思维。这种思维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了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幽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引发他们的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比如,在分析《守财奴》这篇课文时,对于葛朗台、夏洛克、阿巴贡、波留希金这四个人物,有位教师说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话,使这几个人物的形象非常立体,而且揭示了他们贪婪、吝啬、自私的本质,这句话就是:“这四个人除了金钱和良心什么都不缺。”学生听了会心一笑,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实则指出了四个人最本质的特点,之后这位教师再引导学生详细分析这四个人的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即虚伪狡诈、贪得无厌、视财如命、毫无人性。幽默的话语活跃了课堂气氛,开启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作家到欧洲访问,在宴会上,有位记者向这个作家提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讲到这里,我让学生根据当时情景,把自己当成这位作家,想一句回击记者的话,他们都积极思考,并各抒己见。听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后,我给出了这位作家说的话:“先生,你现在正在吃牛排,难道你会害怕因为吃了牛排而变成牛吗?”之后,我让学生在欢笑之余分析这位作家幽默回答的妙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总而言之,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低下。幽默作为一剂良药,可以引导我们走出传统高中语文课堂的困局。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善用幽默,会用幽默,利用它来为语文课堂增辉添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3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