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Stacey
尽管人工甜味剂铺天盖地,但是量多与质优从来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余味奇怪、血糖起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并非减肥推手,而是增重黑手。这些糖之替身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你的腰围(健康)到底是尝甜头,还是吃苦头?WH为你剥开甜蜜的外衣。
自从糖被所有人拉黑之后——不仅是长胖的元凶,还为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大开方便之门——人工甜味剂便趁虚而人,霸占了整个食品圈:1999年至2012年,代糖消耗量激增54%(在儿童中的增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200%),預计到2020年,还会再提高5%。科学家们正在着手研究基于植物的新品种,取代此前实验室制造的类型,希望得到更健康、口感更佳的甜味剂。目前有几种已经上市。全天然,热量近乎为零:还有可能出什么错呢?
面对这个问题,专家的底气渐渐不足,究竟应该给消费者怎样的建议,他们也是犹豫不决。华盛顿营养学家、注册营养师Ashley Koff坦言:“如今对代糖的疑惑不在少数。”虽然新型甜味剂头顶健康光环——来自树叶、水果、某些种类的植物——研究人员却不无担心:它们有可能走之前甜味剂的老路,导致发胖吗?如果化学成分被修改,还算得上“天然”吗?仅仅因为源自食用的植物,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该对这些新代糖开绿灯吗?
甜蜜往事
20世纪50年代,人工甜味剂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号称可以通过削减卡路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因为有助于减少糖的摄取,更是被高血糖人群(例如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者)奉为佳品。20世纪早期,研究逐渐发现,甜味剂有可能促进肥胖。专家一时摸不着头脑,有人则归咎于心理因素——假如你知道能够减少卡路里,在潜意识中或许会多吃。
然而随着研究人员进一步探寻甜味剂与发胖之间的心理机制,另一项震惊的事实浮出水面:在代糖的助阵下,高血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的风险不减反增。2014年,《自然》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饮食中添加人工甜味剂一周后,血糖总水平有所上升。洛杉矶营养专家Melina Jarnpolis解释:“这意味着胰岛素抵抗,是迈向前驱糖尿病的一步。胰岛素促进脂肪生成,阻止脂肪分解,脂肪更难燃烧,因此胰岛素抵抗增加了减重的难度。”结果是什么?顽固的肥肉,外加被糖尿病盯上的高风险。研究甜苦味道的化学家Eric Walters博士指出,代糖还可能影响其他食物的消化:“肠道内的甜味感受器抽空了有助于吸收糖的葡萄糖转运体。如果你同时食用含淀粉的薯条与饮品,薯条很快分解成葡萄糖,同时额外的转运体已经存在,葡萄糖进入血流的速度因此加快。”换成接地气的说法:血糖暴涨,再狂跌!食欲、心情统统受牵累,难怪你抵挡不住零食的诱惑。
你以为代糖在体内的兴风作浪止步于此?那你就错了。201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它们还会对微生物群捣乱。小白鼠实验的结果表明,代糖改变了调节血糖的肠道细菌。去年,波士顿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宣布,20世纪80年代早期面世的,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在胃肠内分解后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能够干扰消化酶(有助于预防肥胖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工作。Jampolis表示:“以前我们认为这些甜味剂的新陈代谢缓慢,通常在体内不会产生任何可测的影响。然而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自然”选择
层出不穷的反糖研究,迫使人们加快寻找更理想的新甜味剂的步伐——不仅卡路里要低,还要摒弃“旧人”的问题。目前为止,“新人”的表现好坏参半。
20世纪90年代以前,所有人工甜味剂都是在实验室里诞生的,其中包括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然而在过去二十年间,源自天然物质的三氯蔗糖与甜菊糖改变了这场甜蜜的游戏。蔗糖出身的三氯蔗糖被科学家调整了原子结构;甜菊糖则提取自植物甜叶菊的叶子。如今,所有代糖都恨不得贴上“天然”的标签,可是对于“天然”的定义却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2014年,存在于菠萝蜜、无花果、葡萄干以及其他水果中的阿洛酮糖被食品药品管理局列为“公认安全类”物质,从此上了人们的餐桌,在粗粮棒、面包等食物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虽然阿洛酮糖的分子式与葡萄糖、果糖相同,在水果中的含量却极少,必须在实验室中修改分子,才能得到真正的产品。生产商称这一过程是将“果糖酶转变至阿洛酮糖”。
2010年,东南亚的罗汉果提取物登上“公认安全类”名单,成为冰淇淋、饮品、酸奶、调味汁等食品中的常客。罗汉果提取物被加工成浓缩物,甜度是蔗糖的150至200倍,因此一丁点就足够甜,卡路里几乎为零。另一方面,罗汉果的成本远高于蔗糖,常常与其他较便宜的甜味剂(例如甜菊糖)混用。
上市快车道
这些提取物真如标榜的那样“天然”吗?事实未必如此。要知道,这些物质都经过了实验室处理。尽管如此,由于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公认安全类”体系将源自食物的物质认定为安全,因此这些产品在批准的道路上可谓畅通无阻。例如在巴西与巴拉圭,甜叶菊的叶子长久以来被用于传统医药。相较于耗费十六年的研究,采用多种安全证据才通过食品药品管理局评估的阿斯巴甜,甜菊糖无疑搭上了快车道。研究甜叶菊提取物的化学家Grant DuBois博士介绍,“发展项目”让甜菊糖的过关时间缩短至六年。这让很多研究人员忧心忡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营养学系主任李兆平博士表示:“我们目前并未掌握足够的数据,证明罗汉果或甜叶菊的提取物比其他甜味剂更安全。经常大量摄入单一化合物,会造成远期的健康风险。”
说好的减肥呢?目前的数据表明,更新的“天然”代糖与之前的人工甜味剂同样不给力。在新加坡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要求志愿者喝下含糖饮料,以及添加阿斯巴甜、甜菊糖或罗汉果提取物的饮料。结果发现,喝代糖饮料的人过后吃得更多,“补偿”了之前省下的卡路里。Koff指出,问题在于“不管低卡路里的甜味剂是人工制造,还是源自天然物质,都是在糊弄身体。”殊不知,身体可不是那么好骗的。
征服甜蜜的渴望
除了举手投降,变成不谨慎、不健康的饮食者之外,谨慎的、健康的饮食者能做什么?Koff表示,方法之一是审视你对甜蜜的渴望。“代糖让我们对甜味念念不忘。一些人工甜味剂的甜度是糖的几万倍。摄入后,吃苹果都感觉不到甜。”
嗜甜是人类的本能,我们懂的。告别糖类李鬼谈何容易。在美国,大约四分之三的包装食品中有甜味剂的加盟,其中很多是实验室出品。由于没有规定要求厂家标明,因此当你打开含“天然”甜味剂的酸奶,或拿起全麦英式松饼时,代糖已经偷偷溜进了身体。Koff比喻:“食物包装的正面就像交友网站的资料,你看到的全是光鲜亮丽的一面。必须翻过来,仔细阅读背面,才能认清它的真面目。”即便如此,代糖有时还会在“营养成分表”中玩隐身。
将于2018年出台的新规要求标签注明“添加糖”,但也只能提醒消费者真正的糖,不包括低卡路里的甜味剂。你还是要擦亮眼睛,揪出成分表里的三氯蔗糖或阿洛酮糖。那么问题来了,谁能(谁又愿意)记住一长串拗口的实验室甜味剂名字?
因此,很多营养学家建议,最好选择加工较少的、真正的糖,例如枫糖或蜂蜜;每天的摄人量控制在6茶匙以下。
Koff称:“你能从中获取维生素、矿物质、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同时得到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与卡路里。”纽约营养学家、注册营养师Jackie Newgent贡献了超级简单的一招:“选择量更少的盒装食品。”毕竟,甜瓜和浆果都是甜蜜蜜的,却不需要附上营养成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