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世勇
对孔乙己的形象,历来都是批评他的迂腐,讽刺他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从另一角度读《孔乙己》,我们会发现孔乙己身上有读书人的风骨,有读书人的“雕虫”精神,有读书人的善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读《孔乙己》,到底应该读出什么?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教材中分析道:“小说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我总觉得教材的分析生硬、冰冷。每读一遍《孔乙己》,我都要流泪,我仿佛听见孔乙己在灵魂深处大声呼号:“我是一个读书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一袭残破的长衫就是孔乙己的精神寄托,我是读书人。无论多么穷困潦倒,无论读书之路多么艰难坎坷,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就要有读书人的风骨,他始终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记得有账必还、童叟无欺,无论世人如何笑骂,我终究不能脱下长衫,不能丢掉读书人的风骨。
这种读书人的风骨在今天看来多么稀有——穿着长衫的大学教师,不叫老师,非得称 “老板”,甘愿舍掉长衫,穿上沾满铜臭气的“短衣”;就连只有小学文化的某某人,还忽悠出个“高效课堂”,堂而皇之的到处做讲座,赚得个盆满钵满。而孔乙己有时竟到了偷书度日的地步,书能值多少钱?你不会偷点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可悲的是,孔乙己骨子里是个读书人,能得个温饱而已,真正偷窃他是不齿的,原因是他每次都涨红了臉,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晚景凄凉的陶渊明、一生潦倒的杜甫、举家食粥的曹雪芹、辗转病床的朱自清,他们都是穿着长衫的人!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穿着长衫的人,在一片冷漠的嘲笑声中,还要辨析“回”字的四种写法。这不正是中国文人坐拥书城,尝尽寂寞,痴心不改的“雕虫”气节吗?孔子三千弟子,独爱颜回,正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引来孔子的赞叹。
这种独守寂寞、苦心向学的文人精神在现实中多么的可贵。南方某高校在开学典礼上所挂横幅,竟然两幅全错。“驰骋乾坤”,写成了驰“聘”。鸿鹄之志写成了鸿“皓”。典礼未半,横幅便被匆匆收走。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一幅小篆书法,在念这首诗时,清华校长一字一顿,磕磕巴巴,念到 “侉离分裂力谁任”时,就被 “侉”字卡住了。清华的表演还没有结束,台湾新民党主席郁慕明来了,人大校长纪宝成在欢迎致辞中说: “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显然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七月流火”确切含义是“天气转凉了”。似乎为挑动我们脆弱的神经,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又来了。这次被打脸的是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请连战先生题字,连战先生挥笔题写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结果朱崇实校长当场念了白字。把“黉宫立东南”错念成了“皇宫立东南”,台下还一片掌声、赞叹声。
大学就应是人文荟萃,大师云集的地方,不知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看了这等笑话,九泉之下会作何感想?打开一本书,看一期电视节目,病句错字让人哭笑不得,也许这时候人们对孔乙己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再也笑不出声了。
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相比较那些个掌柜和长衫客们,他们中有谁不比孔乙己阔绰,有谁拥有的不比孔乙己多,但又有谁分豆给孩子们吃呢?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孩子们再次把“眼睛望向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似的”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一个拥有善良与透明心性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
一个穷困无聊的读书人,能有几文钱?买一碟茴香豆,喝一壶掺了水的酒,该是多么难得,可是面对一群孩子,却大方地“一人一颗”,最后窘迫得慌了神。他热心,善良,童心未泯,也乐于与别人相处。善良的孔乙己——善良的读书人,却要终日面对那些冷漠的眼神。
读书读了什么?应该读出悲天悯人,应该读出家国情怀,应该读出人性之美。
如果把读书当成了某种获得利益的手段,那么丧失的只有人性。当小女孩被汽车反复碾压,无人伸手时,当我们还在为“扶不扶”争论的时候,孔乙己却在极度艰难的困境中,为我们选择了答案。读圣贤书,圣贤早就告诫“仁者爱人”。面对校园欺凌,我们百般推卸责任;面对弱势群体,我们面无表情地走过;面对为富不仁的权贵,我们低下头,沉默不语。
读书使人明智,但更使人明理,连一点温存和施舍之心都读没了,读书之道式微,读书之道惑矣!
再次捧读《孔乙己》,倾听孔乙己的灵魂呼喊——我是读书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第一中学(06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