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琴
【摘要】 随文读写不失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一、阅读教学呼吁“随文读写”这种静悄悄的方式;二、阅读教学赋予“随文读写”以丰富的内容;三、阅读教学提供给“随文读写”能力不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有效性;随文读写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语文课堂可谓花样辈出,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我作为一线教师,努力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心根语文”等,也到处去听窦桂梅、周益民、孙双金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每次都觉得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可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又觉得这些理念可望而不可即,无法跟自己的风格融为一体,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学生的反馈也总似隔靴抓痒,似是而非,远没有达到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的和谐境界。苦思原因,还是教不得法。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现实状况都千差万别,一味模仿肯定是不行的。怎样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阅读教学中,而不是浮于表面,走个过场?这就必须给阅读教学一个支点,要让师生面对文本有一种基于实践的深刻体察,一种沉潜的心态,能细细体会语文的静谧美好,同时,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在日常教学中较普遍的运用。笔者经过多年思考、实践,感到“随文读写”不失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一、阅读教学呼吁“随文读写”这种静悄悄的方式
语文课堂不需要那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它需要潜心阅读,去触摸语言、理解詞意、体会感情、放飞心灵,这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而“随文读写”这种形式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静”的需要。课堂上,教师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自读自悟,移情体验,然后在文中写上批注,用或抒情,或议论,或补充说明等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时,学生有感而发,思想相互碰撞,互有启发。只有经历了这个静静思索,随文读写的过程,学生才能走进文本,进入角色,在“身临其境”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而教师充分运用随文读写这种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经验,让学生阅读感悟、探究体验,释放潜能,蓄积情感,使得学生的语言、智慧、情感、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我以为,这样教学才是展示语文教学自身魅力的语文教学,才能把学生带入美好、沉静、敞亮的语文世界。
二、阅读教学赋予“随文读写”以丰富的内容
随文读写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容。
1.有感而发的即兴点评
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学生进入文本,细细研读,心有所动时,写上批注。有感而发,信手拈来,却真实而动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常常是只言片语,能直指中心,直达心灵。以《海伦·凯勒》为例。文章最后写道“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有学生简明地赞叹:“真正的偶像。”看到这些批注,教师已无须多言,真的感到在这种随文读写中,自我和文本,阅读与写作,语文和生活联结在了一起。
2.表述文本的背景材料
有些文章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只有在那个背景上,你才能理解课文,才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可以在随文读写时,将自己在课外搜集整理的信息补充到课文中来,加上自己的某些理解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负荆请罪》一文,只有了解当时秦国异常强大,对其他国家虎视眈眈的历史背景,才能知道团结对赵国是何等重要,才能更好理解蔺相如爱国,识大体的精神。
3.补充文本内容的空白处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常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空白处,阅读时就可以找到这样的缝隙,对文本进行进一步开掘,利用随文读写的形式,加强文本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巩固知识,也训练能力。
4.对同一个阅读主题的延伸
许多文章表达的中心有相似之处,相互补充。在对这类文章随文读写时,扣住对中心词句的理解,或对全文的总括性的评述。例如,教学完《二泉映月》后,学生感慨颇多,“苦难的生活不能将一个人毁灭,只要不消沉堕落,他可以谱出世间的绝唱,像千古流传的名曲《二泉映月》,像不朽的名著《史记》等。”有这样的评述,说明文章已读到学生心里去了。
5.范文引路,举一反三
有的文章细节描写得特别精彩,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本,有必要对细节描写进行反复品读,不断咀嚼体会。教师就可在指导一处品读方法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用随文读写的方式表达对类似字词描写的理解感悟。
三、阅读教学提供给“随文读写”能力不断发展的空间
随文读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这种能力也能综合地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的真实水平。这显然不是天生具备或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有意识,有策略地培养。方法途径多种多样,我尝试了一些,列举几个比较常用的方法。
1.示范引导,学生仿写
刚开始用随文读写这种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着力点。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示范引导,从扶到半扶再到放。老师帮助找到一个抓手,再提出具体、明确的随文读写要求。先教师示范,学生仿写,慢慢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给个台阶,学生拾阶而上
针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课文,有的空白之处,教师希望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作详细批注。这时学生可能因为经验能力的局限,感到片段描写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给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如提供一些词汇或语境,降低难度,让随文读写能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3.创设情境,活跃思维,切入心灵世界
感悟语言文字必须全情投入,一旦游离在外,就很难有所得。这就要教者本身充满激情,渲染气氛,利用文本独特的表现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学生的体验。
4.打破桎梏,解放思维,多元解读
随文读写是自由的,是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方式。有的是对主要内容的理解感悟;有的是对课文语言的独特领悟,新颖点评;有的是对文章精彩处的心领神会;有的是跟自己生活经验高度契合,有感而发;有的是与作者的思想强烈共鸣或提出疑惑,指出值得商榷的地方……凡此种种,多元解读,畅所欲言。此时,学生感受到的是自由表达的欢乐,必然会爱上随文读写,爱上语文。在学生有时间“大量、自由的读写”的同时,心灵得到涵养生息,享受那种畅快表达,真实丰富的语文。
总之,我觉得随文读写,给了阅读教学一个支点,让教学中内化的点和拓展的点能够到位,让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再架空,可以通过这个支点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而学生在随文读写中语言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滋养,思想更自由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