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香
(濮阳市中医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谢爱香
(濮阳市中医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变化在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濮阳市中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尿清蛋白排泻率(UAER)分为3个组,UAER<20 μg/min为尿蛋白正常组,38例;UAER 20~200 μg/min为微量尿蛋白组,40例;UAER 20~200 μg/min为大量尿蛋白组,42例。观察比较各组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UAER的相关性。结果 大量尿蛋白组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微尿蛋白组和正常蛋白组,轻微蛋白组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UAER具有明显正相关性。结论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有助于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评估。
2型糖尿病肾病;内脂素;脂联素;C反应蛋白
2型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1]。医学研究证实,多种因素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皆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2]。本研究重点分析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旨在对该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估提供相关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濮阳市中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龄(57.02±8.94)岁,根据患者尿清蛋白排泻率(UAER)分为3个组,UAER<20 μg/min为尿蛋白正常组,38例;UAER 20~200 μg/min为微量尿蛋白组,40例;UAER 20~200 μg/min为大量尿蛋白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无恶性肿瘤、继发性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无长期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及调脂药史,意识清晰。各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内脂素和脂联素;UAER值由24 h尿量取3次测定值的平均值。
2.1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 大量尿蛋白组血清内脂素、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微量尿蛋白组和正常尿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尿蛋白组明显高于正常尿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间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2.2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UAER的相关性分析 以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为应变量,UAER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UAER水平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见表2。
表2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UAER的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以病程较长、慢性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导致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以肾小球受损为主要特征,尿微量白蛋白是其受损的重要标志,临床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以检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主要测定方法,在排除其他原因的基础上,如果患者半年内2次UAER达到诊断标准,则可以判定存在隐匿性糖尿病肾病[3]。
内脂素是一种在内脏脂肪组织中高度表达的脂肪细胞因子,主要由内脏白色脂肪中的巨噬细胞释放,可在肾小球足细胞和近曲肾小管细胞中合成。医学研究表明,内脂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可能参与机体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4]。结合本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在UAER正常时已开始升高,且随着UAER的增强而增加,说明血清内脂素通过胰岛素抵抗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质量约为30 kDa,具有抗炎、抗血脂硬化和调节血脂的作用。医学文献报道,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在2型糖尿病大量蛋白尿阶段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发挥对肾小球的保护作用,阻止2型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5]。本研究中,大量尿蛋白组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微量尿蛋白组和正常尿蛋白组,并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UAER水平与血清脂联素具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脂联素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在机体内的高表达可能是机体代偿机制和保护性反应,也可能是肾功能改变对脂联素分泌或排泻的影响。
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通过激活炎症反应直接作用于出球小动脉上,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是2型糖尿病肾发生时最敏感的炎性反应指标[6]。本研究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UAER的水平升高而升高,并具有正相关关系,C反应蛋白不仅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而且还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均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检测其水平变化,可为2型糖尿病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1] 吴雪怡,李航,文煜冰,等.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病理改变与预后的临床队列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4,30(9):650-655.[2] 唐灵,陈春莲,苏桂兰,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内脂素、脂联素和 C 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B):2616-2619.
[3] 马爽.糖尿病患者采用尿微量白蛋白生化检测的临床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6):722-724.
[4] 田佳.刍议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内脂素、脂联素和 C 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65-67.
[5] 潘苗,张黎,张晓虹,等.血清C-反应蛋白(CRP)、内脂素、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J].中外医疗,2014,33(2):11-12.
[6] 刘树娇,唐灵,陈春莲,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内脂素、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4,(8):1125-1127.
R 58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20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