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丹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论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王杏丹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花腔女高音作为歌唱艺术的一种演唱方式,是抒情性女高音中最灵活的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欧洲歌剧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方式,有着极为精细而严格的方式方法。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在美声唱法中是独具特色,纷繁多彩的。本文主要针对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以此来对自己近阶段声乐学习进行一个总结。
美声;花腔女高音;历史发展;演唱;技巧
(一)花腔发展史
花腔唱法的发展史是有迹可循的,在专属于教堂音乐的中世纪的欧洲,复调音乐发展迅速,为了遵循“妇女在教堂里应保持缄默”的古训,他们便大量的使用男童来代替女声部,使得阉人歌手成为维持美妙女声的常见方式。阉人歌手保持了男童时期的悦耳音色,且具有自身优于女人的肺活量及体魄,使得他们的演唱技巧得到飞速的发展与提高。他们在演唱时会故意在原有基本的旋律上进行即兴演唱,常见的方式就是对作品进行装饰音或快速的走句。在各式各样的演唱中便形成了花腔的最初形式“即兴演唱风格”。
经过十几世纪发展与完善,花腔女高音的定义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说法。花腔女高音就是指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性的演唱风格。演唱者的声音区域主要在高音区,在演唱时会有大量的快速走音、华丽的装饰音以及顿音等技巧性唱法出现。
(二)花腔女高音的分类
在多年的舞台歌舞演出中,我们对于花腔女高音进行了一个分类。主要的分类原则是遵循其唱腔在表演中对于情感的表达能力来区分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戏剧花腔女高音,另一个就是抒情花腔女高音。戏剧花腔女高音可以化为是戏剧女高音的一个分支声部,在这个声部里,声线柔韧且灵活,声音是极具戏剧表现能力和情感传达能力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拥有花腔唱腔所特有的特性,那就是高音域。情感的诠释需要音质的完美,同时更需要其灵活透亮的声音线条感。
(三)花腔女高音的艺术特性
花腔女高音所拥有的艺术特性是比较鲜明的,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环境氛围的烘托以及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都是花腔女高音所独有的艺术性。花腔女高音的声音线条柔和明亮的特点也使得它在人物情感表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花腔女高音声音力度的掌控要求特性使得它在环境氛围的烘托上也有着一定的效果。对于花腔女高音在人物心理上的刻画功能,主要就是歌者在演唱中所传递出的细微情感变动。
在各类声乐的演唱技巧与方法中,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方式属于最为轻巧的,但是技巧性也是最高的。它的声音位置点处在最高端,所用的腔体也是随着位置点的升高而减少。但是气息的连惯性仍然是花腔女高音演唱时所需注意的要求。
(一)花腔演唱的流动性
花腔女高音的演唱不仅对各式各样的装饰音驾轻就熟,对于跳进的音程或是快速激进乐句都能表达灵活。在多年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性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情感完整表达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演唱者自身演唱技巧的要求。如《火把节的欢乐》中的“啊”字(附图如下),就需要稳稳地将气息拖住,演唱时的弹性和力度就必须得到保证。同时也要让气息有回旋的余地,如果身体僵硬,演唱出来的音色便是暗淡的,毫无色彩的,这也就不符合花腔的声音特色了。
(二)花腔咬字的技巧
在歌唱中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歌词意思是歌曲演唱艺术的首要要求,也是基本要求。许多人追求声音上的洪亮、流畅效果,却忽略了咬字与吐字这一基本原则。在花腔女高音的作品中对于“字正腔圆”的艺术要求亦是严格。传统声乐所追求的美好东西,在如今的花腔艺术上也是很有必要的。唱好花腔女高音的关键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国汉语的发音特点。美声通常就是“a e i o u”这五个元音,但在处理我国的声乐作品时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我国的复合元音与鼻化元音加以学习。除此之外,对于字头,字符和字尾三个部分的演唱处理要做到精细,这才是花腔女高音最厉害的地方。
(三)花腔呼吸的技巧
大家都有所了解,歌唱的呼吸是发声的根本动力,也是各种声音技巧性展现与艺术美表现的基石。“会呼吸的人就懂得唱歌”这句名言说明了呼吸对于演唱的重要性。演唱时,我们对于气息的运用要做到,自身的身体状态是自然站直,头要平,胸稍微挺直,立腰,提臀,吸气而下,横膈膜扩张,要保持气息的流动性,自然的呼吸,始终保持这一平稳状态。正确的吸气就是口腔内有一股凉气上来的感觉,在歌唱时要控制吸气的饱和度,不要过于饱满。适当的练习与正确的呼吸会使音色更加完美透亮。也会使得演唱更加具有技巧性。
在歌剧舞台上,花腔女高音的发展史可谓是历久弥新,它的艺术魅力从未在时代的潮流中消退,反而让它在舞台艺术中得以大放异彩。作为最具技术性与艺术性价值兼具的花腔女高音,在它独特的魅力下,各国的音乐作品才能给绽放出自身的性格魅力。
[1]黄明勋.音乐剧的艺术魅力[J].黄河之声,2008(15).
[2]方红林.音乐剧的现代审美价值[J].戏剧艺术,1987(02).
[3]黄定宇.音乐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01).
[4]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
J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