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煜筠 邬爱其
全方位驱动浙江区域创业发展
□史煜筠 邬爱其
创新创业活动是走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沿的“排头兵”。立足区域创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需要持续优化区域创业环境。完善和优化浙江省区域创业环境需要坚持两个导向:一是整体功能升级,全面提升各创业环境要素的等级水平,推进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升级;二是补强关键短板,集聚相关资源重点补足区域创业环境中的关键短板要素,实现各创业环境要素的协同发展
一直以来,浙江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推动经济发展。2015年,秉承国务院“国发〔2015〕32号”文精神,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和推进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创业活动日益活跃,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新设市场主体95.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30.8万户,比2015年增长21.3%;新设个体工商户64.5万户,增长16.2%;2016年,全省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8.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9%。
但是,浙江的创新创业发展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尚不够发达、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不够充沛、创业支持政策还需创新、创新创业活动层次有待提升等。为了更准确地认清现状,发现问题,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浙江区域创业发展,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各地市24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综合浙江省及各地市统计年鉴、浙江省《科技进步监测》等统计资料(以2015年为基准年),从活跃度、创新度、生态度和有感度等四个维度对浙江省区域创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活跃度是各类创业主体在区域创业中的活力体现;创新度反映区域创业活动的创新层次特征;生态度体现区域创业发展中要素资源和环境支持的生态性;有感度则体现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主观认知。
总体水平上,呈现“一带两翼、北高南低”的格局。城市间在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浙江省区域创业发展水平上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化,总体上呈现“一带两翼、北高南低”的格局。“一带”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两翼”包括由嘉兴和湖州组成的北翼和由温州、金华、台州组成的南翼。从空间格局看,浙江省区域创业发展水平存在北部区域较高、南部区域稍低的格局,可分为三个层次:(1)领先区:即“一带”的杭甬绍,是浙江经济的传统优势带,经济基础雄厚,资源要素集聚,人文发达,整体水平较高(80分以上),创业发展引领全省。其中,杭州市的创业发展水平最高,以近10分的优势领先宁波和绍兴。(2)追赶区:由湖州、嘉兴、温州、台州和金华五个地市组成,也是创业发展的南北两个主翼。创业发展水平总体在70-80分之间,低于领先区。其中,南翼经济基础较好,但在经济新常态下正步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北翼经济基础略弱于南翼,近年来创业发展较快,创业发展水平略高于南翼,出现赶超式增长态势。(3)起步区:由舟山、衢州和丽水三个地市组成,构成创业发展的两个副翼。三个地市分别处于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创业发展总体水平低于70分。
创业活跃度上,活力不减,梯度分明。总体看,近年来浙江省各类创业主体的活跃程度有所提高,但区域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呈现出“杭州领先,梯度分布”的非均衡格局。杭州的创业活跃度排名全省第一,领先优势十分明显;宁波、温州和绍兴三个地市处于第二梯队;台州、湖州、嘉兴和金华四个地市构成第三梯度;丽水、衢州和舟山属于第四梯队。总体上,杭甬温三个创业活跃极点已经形成,并形成了杭州引领的包括嘉湖绍的创业都市圈层,宁波和温州两个极点的高度和辐射度都有待提升。
创业创新度上,持续提升,分化加剧。总体上已经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共识,全省创新水平持续提高,创新产出不断增加。例如,2015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了37.9%,新产品产值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各地市之间创新度的差异相对较小,但出现了明显的加速非均衡化的区域分化趋势。其中宁波、杭州和湖州位居前三,舟山、衢州和丽水的创新度水平相对较低,总体上形成浙东北较高、浙西南稍低的分化格局。
创业生态度上,硬件发达,要素不均。全省创业环境建设成效突出,信息技术、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创业设施快速发展,基本实现全覆盖,区域创新创业氛围得到显著提升。从区域分布看,杭州、宁波的创业环境整体上好于其它区域,嘉兴、绍兴和温州次之,衢州、舟山和丽水的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与创业硬件设施发达不同,全省高层次创业资源要素普遍存在短缺现象。尤其体现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金融等核心创业要素资源,各区域普遍紧缺,且存在向大城市集聚的现象。
创业有感度上,积极向上,模式各异。浙江省区域创业环境有感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现出各环境要素相对较为均衡发展的模式特征,并没有突出的短板。但有感度在区间的差异则相对较为明显,总体上形成四种不同模式:以杭州和绍兴为代表的中高水平均衡型发展模式,以宁波为代表的中高水平的非均衡型发展模式,以湖州、嘉兴、台州、金华、丽水为代表的中等水平的均衡型发展模式,以温州、衢州、舟山为代表的中等水平的非均衡型发展模式。
浙江经济处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趋缓、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是当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点。创新创业活动是走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沿的“排头兵”,浙江区域创业活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经济新常态的基本态势。从区域创业发展看,除了区域间水平参差不齐、分化加剧外,尚存在几个突出的共性问题。
创业模式相对传统。浙江素以创新创业活跃闻名于世,但在经济新常态下,浙江创业者的风险规避意识较为强烈,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待提升,“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浙商精神需要重新激发。反映在创业模式上,浙江创业者主要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变动中寻找创业机会,注重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来实现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创新、品牌营销创新、电子商务等方式尚在兴起阶段。在创业模式较为传统、企业创新能力尚不高的情况下,创业者更为关注短期生存和稳健发展,短期创业绩效难有突破性改善,创造价值能力还有待增强。
关键资源要素紧缺。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偏弱,创业发展核心动力不足。从全省情况看,浙江省的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尚处于中等水平,与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调查显示,相对于区域人才需求,各市的人才供给水平还不高,尤其宁波、温州、衢州、丽水、舟山五市的人才缺口还较大,未来需要特别重视创新创业类人才的有效集聚和利用,以夯实区域创业发展的能力基础。二是区域创新金融供给水平不高成为关键短板。调查显示,从各市的金融资源供给水平看,相对于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湖州、绍兴、舟山是三个金融资源供需相对较好的区域,杭州、台州两市的区域金融资源供给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但宁波、温州、嘉兴、金华、衢州、丽水六市的区域金融资源供给需要加快发展,供需矛盾目前依然突出。
创业设施功能作用有待增强。近年来,浙江省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设施发展很快,不仅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还为创业者融入投资人、其他创业者构成的社会网络提供了机会。但是,创业设施多停留在提供工位、政策优惠等,对有效对接风险投资、提供高水平创业辅导、完善创业服务链条等方面支持作用还有待增强。
创业政策短板依然明显。从总体上看,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在创新创业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人才支持、创新保护、行政效率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作为。但是,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项目引导支持两个方面,企业的总体评价表现一般,成为区域创业支持政策体系中的两个迫切需要改进的典型短板。由于创新型创业已经成为浙江省创业活动的主流,这对政府部门重视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科技知识转移有待加强。区域创新创业知识的存量及其有效转移转化是促进区域高水平创业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于处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浙江省而言,创新型创业对浙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从总体上看,浙江省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较为发达,创业者可以较为容易地接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企业从区域内的大学和企业转移利用各类技术知识也较为便利,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较弱,成果转化的有效性还有待提升。
图/新华社
针对区域创业环境的现状与不足,立足区域创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浙江省需要持续优化区域创业环境,以促进创新型创业活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筑经济创新发展机制。总体上,完善和优化浙江省区域创业环境需要坚持两个导向:一是整体功能升级。目前,浙江省区域创业环境各个要素的水平还不高,尚处于中等水平,对创业活动的激发和支持作用还不强,尤其是尚无法有效诱发和支持创新型创业活动。所以,全面提升各创业环境要素的等级水平,推进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升级,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落实的重点工作。二是补强关键短板。在当前各创业环境要素存在一些关键短板要素,如区域人才和金融资源等,进一步弱化了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使得现有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实际支持处于中等偏下阶段。所以,浙江省需要集聚相关资源重点补足区域创业环境中的关键短板要素,实现各创业环境要素的协同发展。
优化要素环境,集聚高端创业要素。一是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人才强省(市)的理念,融合区域特色和优势,出台更具竞争性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激励方法,加快吸引高端人才,形成由领军人才、精英人才、雏鹰人才等为主体的人才梯队。二是拓展科技金融资源。完善区域科技金融体系,发挥天使资本、风险投资等专业创业投资机构在激活传统金融资本和民间金融资本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活动的融资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区域创新创业的资金融通功能,鼓励企业挂牌、上市融资。
完善区域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驱动创业。需要重点突破:第一,加快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研发、生产、管理、市场等体系,在区域新的产业变革中主动发现和利用创业机会。第二,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并购重组,积极发挥区域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内部创业的同时,激励区域创业活动有效对接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构筑区域产业的新优势。第三,依托和联合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等机构的力量,依托区域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基础,创建区域主导产业大数据,吸引和支持新创企业利用产业大数据开展创业活动,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加深成果转移转化。第一,加快改革各级政府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将科技创新领域的事前激励改为事后激励。同时,加大对重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和扩大财政科技资金的实效。第二,平衡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两个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加大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第三,创新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倡导部门间人员各种形式的有机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合力发展。第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和利用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移转化;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服务业,提升新创企业的管理水平。
升级创业设施功能,加速创业项目育成。针对现有创业设施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强、软件服务弱等不足,未来重点努力方向在于:第一,特定创业设施实施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战略,聚焦若干重点行业领域的创业辅导,构建优质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网络,强化创业项目与资本的有效对接;第二,深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引入全职驻场创业导师,优化对创业导师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创业导师的服务效果,评定创业导师等级和荣誉。第三,丰富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培训服务,拓展创业者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和平台,全面提升创业者的视野和技能,增强创业项目的社会影响力。第四,加强与本地加速器、产业园的对接,主动为优质创业项目的后期发展创造机会,在区域内部形成孕育、成长、成熟全过程的服务和支持体系。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