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清如许,年年新发野草香

2017-08-01 23:05魏爱民
青年时代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反思性核心素养

魏爱民

摘 要:语文,作为人文性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堂就不能仅仅是讲授知识和训练知识的运用,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反思能力。本文从拓展入手,通过打开学生的视界,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多元化和辩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世界和生命本质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反思性;课始三分钟;课后链接;随笔

当语文老师已经二十多年了,有几个问题一直是我思考琢磨的:语文课堂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它能把学生带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们老师又能给学生什么?我们怎样给才是最有效的?语文到底是交流的工具还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平台?现在全世界都关注的“核心素养”给我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满足个体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它“超越了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核心素养中具有可贵的反思性。反思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双重性质,反思能力或者说通过反思性实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沿着这一新理念进发,我认为我们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不囿于知识传授的课堂,其次是一个不拘于主旋律或者成见的课堂,再次是一个有无限开掘可能的课堂,最后是一个培养独立思考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是生发性的,而不是机械性的;是建设性的,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补性的。

鉴于此,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有如下几种色彩。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课前我留有三分钟时间,叫“课始三分钟”,按学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读所思,形式不拘,可讨论,可朗诵,可讲演,可歌唱。通过这个平台,我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跨越心理障碍,克服紧张情绪,敢于用眼神与讲台下的同学或观众交流互动,声音收放控制自如,身姿和体态语得体大方,也不仅仅是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和培养端庄大方的仪表仪态,更训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这三分钟,他们要去选材,剪裁,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且做出自己的点评。真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显神通”。而且最重要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的同学,将他们的多元化思想带到这个课堂来,极大丰富了全班的思想和拓展了他们的视野,进一步达到多元并存,互相尊重的一个良性氛围。

于是闪光点不时地闪现,有个同学就针对班主任禁止男女同学同桌这一要求发出一番推论:“老师禁止男女同学同桌的一个最大的理由就是害怕发生早恋,但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既然男女同学同桌会发生恋爱,那么男男女女同桌就不会发生同性恋吗?”这种归谬法运用地着实精彩,而有这种表现,也得力于同学们的思维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延展。在我将这一理论告知班主任时,他欣然接受了這位同学的意见,如有意愿,大可男女同桌。

另一位女生理了一头短发,结果引起很多人对她性取向的猜疑,于是她愤慨道:“我们不需要一成不变,即使一成不变需要我们。在过去的那些历史中,连没知没识的农民都要翻身农奴把歌唱,更何况现在有知有识的我们?一般这个时候,下面就有人来抵黄了,那些是封建社会,帝王专制,我们是法治社会。他们那时的农民受到了剥削压迫,我们没有,除非你是练法轮功的。那么问题来了,你确定我们没有被压迫着?往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人人都受生活所迫。大人为生活而活,小孩儿为以后的生活而不得不努力学习着。要是没了生活的压迫,那我们在座48位和老魏(学生对我的昵称)就不会在渝北中学高2018级10班相遇,早就各奔东西玩儿去了。”多么精彩的言论啊!

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随笔是我最为看重的一个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主阵地。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是诗歌,可以是杂文,可以是小说,可以是剧本,甚至可以是课堂要求训练的议论文套路模式。随笔训练中最重要的方面是言之有物,尤其是对人、物、事或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反思能力和思辨精神。

网络平台为随笔提供了无限的素材。有文艺方面的,比如新高一开学第一周,我就让他们回家和父母一起阅读六首诗——韩瀚的《重量》、食指的《相信未来》、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海子的《祖国,或以梦为马》、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和北岛的《回答》,要求他们选取一个角度来评论,或针砭时弊方面的,或生命价值方面的,等等。比如《让子弹飞》热映之后,我找到当初姜文力邀两位大腕——周润发和葛优加盟的信。此信为文言写成,要学生从遣词造句到命意等方面分析哪一封更佳。比如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结合华阴老腔的摇滚形式一出现,我就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听,并分析华阴老腔和摇滚为何能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比如看电影《他人的故事》,两代人一起分析专制暴政与私权、自由的问题。(有意思的是,今年高考北京卷就涉及到华阴老腔,上海卷就涉及到他人的故事,全国二卷就涉及到任务驱动型之择优。)有时政方面的,如芮成钢事件、人大教授孙家洲开除弟子郝相赫事件、魏则西事件、全国高考招生数量调整导致某些省份减招事件和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雷洋事件等都成为了我所任教班级的周末随笔。

随笔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深刻了学生的思想。随笔让他们除了打开电脑玩游戏之外,还知道利用网络搜索第一手资料,为他们的观点呐喊助威,并且让他们有了为自己观点认真负责的意识。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让他们既有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魄力,更有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他们有了反思有了质疑,他们不再单纯了,却拥有了无比的激情和冷峻而锐利的眼光;他们不再天真了,却拥有了更伟大而现实的理想。我们也不要为他们不再“尽信书”,也不会唯家长是从,不会唯老师是听而失落,而应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尺度,去丈量世界和生命而自豪骄傲。

三、独立自由,表里如一

课后都有思考题的,我们布置的思考题不应简单地让学生带回去一两个问题思考,而是每个问题后面都提供有一系列相关链接,要求大家利用工具书或者是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从海量资讯中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课后相关的链接绝不是一种作秀的摆设,我们实施过程中也绝不能流于形式。一、它应该是教师个人的閱读深度和厚度的展示,同时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展演。二、它应该召唤同学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和进行阅读探险的兴趣。三,最现实的是,只要有人去使用这些链接,都会拓展他们的视野,都会从中受益。

课后链接形式不拘,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经典著作,它也许是文学作品,可能是专业评论,抑或是人物传记;可以是相关的网络新闻事件;还可以是相关的名师课堂,比如“网易课堂”之类的;可以是相关的其他文艺作品,如歌曲、影视作品等等。我觉得这种跨界的阅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比如讲《赤壁赋》的时候,我抛出问题:苏轼的人生态度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随后给出一系列链接:《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学《逍遥游》时,我问,庄子真的就这么超脱尘世吗?,给出一篇文章让他们回去读——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讲《小狗包弟》的时候,我问,人类的自我残杀,到底归结于什么?然后给出相关链接:巴金的《随想录》、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和曼徳施塔姆夫人的《回忆录》。

课后链接是语文课堂的延续,更是语文课堂应该培养的独立人格的开始。一系列的链接,都是充盈的世界和鲜活的生命,学生必须独立面对他们,独立思考他们,他们内心才会像这些作品一样充盈并生机盎然,才有了孔子笔下“日参省乎己”的君子,才能穿越喧嚣,才能静水流深,苦练内功,才能化解年少轻狂带来的冲动,才能销蚀急功近利的心浮气躁。只有独立,我们才不会为自己那虚无缥缈的面子寻找可怜的借口。于是,一种全新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表里如一才真正地开始了。

有人说,不上语文课一样能够交流情感,那些文盲和别人交流起来根本不会艰涩,但这种交流与语文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情感交流能力有着重大的差异。语文课是街谈巷议的升级版,是市井商贩之语的升华版,是车站码头之流的深化版。它引领人向高处瞻仰向远处眺望,它告诫人“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它给人以思想的苹果,教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给自己甚或国家社会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些都不是通过简单的听说能获得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语文课仅仅满足于知识的听说水平,那就完全可以取消它了,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培养懂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器,更不是批量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让他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4.

[2]《容忍与自由》 胡适.法律出版社 2011年6月.

猜你喜欢
反思性核心素养
基于临床反面案例分享的反思性教学研究和实践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