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黄文辉
迷恋学校管理行政化,校长没前途
□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黄文辉
最近,微信公众号“未来教育家杂志”刊发文章,其中提到,很多优秀的教师走到校长的岗位后,由于精力有限,不得不离开课堂教学。校长的事务多如“一地鸡毛”,既要转战会场,迎接检查,又要协调接待派出所、交警队、城管局等部门的来访。在“校长负责制”之下,职责也慢慢被行政化了:大事要决策,小事要拍板;东西要买,发票要签;老师有事要处理,学生摔破更难缠;既要看常规,又要想发展。校长被行政化的管理弄得焦头烂额。而现实的实际情况,远比文章所描述的还要复杂得多。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因教学成绩突出,被提拔为一所农村高中学校的校长。在当校长之初,我信奉苏霍姆林斯基的“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偶然想起来才去听几节课,老是忙于开会和操心其他事务,使你走不进教室,不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校长的其他工作都失掉了意义,开会等等的事就会一文不值……”的教诲,坚持不懈地听课和分析课,把听课和分析课当做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我也像魏书生一样,坚持教一个高中班的语文,不脱离教学第一线,同普通老师一样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校长的事务确实太多了。单就每年的3、4月份,就有人代会、政协会、政法工作会、安全工作会、教育工作会、还有教育部门内部的各种会议等等,开完了县里的各种会议,还要参加镇里的同样内容的上述会议,时间加起来足足有一月有余。我白天开会,晚上赶回来上课,由于时间精力不济,备课不充分,学生了解不深入,培优补差不细致,作业批改不全面,结果一向深受学生欢迎的我,学生不喜欢了,家长有反应了,班主任有意见了,考试成绩也不理想了。更要命的是,身体一向健康的我,开始失眠,心律不齐,神经衰弱,每晚要靠四粒安眠药才能入睡。而吃了安眠药的后果,是第二天起床后头痛如裂,整天头昏脑胀,毫无精神,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事实证明,我学不了魏书生,魏书生只可仰慕,不可复制;我也践行不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校长的理论,我也学不了李镇西,当不了“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只能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10年后,我带着一身病痛,辞去了校长职务,到教师进修学校做了一名普通的培训教师。
看今天的校长,行政事务较之以前更多。地方政府各部门,根本没把校长当做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教育职业经纪人”,而是当做一个政府官员(很多校长也乐意把自己当一个政府的官员),由组织考察任命,校长有行政级别。于是有了处级校长、科级校长,并且等级森严,哪种级别的校长参加哪种会议,阅读哪种文件,享受哪种待遇,都有明确的规定。很多与教育无关的会议,因为行政级别在,校长也要参加;某些本该由政府部门去完成的事情,结果变成了学校校长的事情。如:计划生育工作,移民拆迁工作,这些天下“第一难”的工作,都要学校校长违背教育规律去配合完成。又如:当地一房产开发商违规建了一楼盘,政府要拆除,由于补偿有异议,遭到了购房业主的反对。政府有关部门发现有很多教师购了房,就明确规定,教师不准参与维权活动,否则就停职停薪,或者进行惩罚性调动。如果哪校的教师参与了维权活动,校长先免职后追责。当前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工作,更是让校长们觉得压力山大。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懈怠。而教师并不擅长基层农村工作,并且有些工作又是教师不能解决的,是基层农村长期矛盾累积的结果。如:村里的贫困户的认定、扶贫计划、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扶贫信息有没有进行公示?你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满不满意?村里对贫困户的评选是不是公平?如果贫困户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作为帮扶贫困户的教师,就要立即去做工作,即使停课也要去做工作,直到给予肯定回答为止,否则就要被追责,而这所有的一切责任,都落在了校长的身上。学校只要有一个教师的扶贫帮扶工作没做好,校长就要承担责任。校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校长,而是变成了一个政府部门的行政官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很多时候不是校长的主业,被校长放在了次要位置。我下基层学校调研,不止一次听到有校长说,“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原理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合实际的,必须坚决反对。我不知这是无奈的调侃还是发自内心的呼吁,如果是后者,则真为校长们的素质和学校的前途感到担忧。如果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是教学工作了,那“学校”还是“学校”吗?
元代 黄公望 《溪山秋霭图轴》
一方面校长们忙得焦头烂额,另一方面校长们离学校的中心工作越来越远,其罪魁祸首就是学校管理行政化。所谓“行政化”,就是学校参照政府的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由校长到主任,一级管一级,学校的重大决策、职务升迁、奖金分配、职称评定、工作安排等等大小事务,都由行政部门决定,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没有发言权。作为行政化管理的焦点人物——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处于绝对的权力垄断地位。
学校管理工作行政化,危害极大。首先是断送了校长的专业前途。校长限于行政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教育,研究教师,研究学生。做校长时间越长,离教育距离越远,同师生感情越生疏,教育教学技能越荒芜。做为市里面的教师资格评审专家,我多次见证有的校长在申报教师资格证时,居然不会备课和讲课,校长的专业荒芜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学校管理如果去掉了行政化,则学校部门的设置、中层干部的任命、副校长的选择、财务的开支,都通通由教育行政部门交回给了学校。校长有了更多的行政支配权,就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来谋划学校的发展。同时,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后,校长就不再是政府官员,而是专门的职业校长。人们评价一个校长的成就就不是看他级别的高低,而是看他专业成就的大小。这就促使校长沉下身子,深入课堂,深入师生,研究教学,总结规律,从而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成为真正的教育管理行家。
学校工作行政化的另一后果,是养成了校长用行政思维管理学校的习惯,把校园变成了官场。有的校长在管理学校时,官味十足,不仅享受优越的办公条件,丰厚的职务津贴,而且在管理方式上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只强调服从,不注重协商,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缺乏应有的敬畏。口口声声“校长又不是你选的,是组织任命的,你管不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的教育活动”,在有的校长手里变成了“教育群众的活动”,校长从接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群众者。校长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学校和教师、学生负责,不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负责,“眼睛向上”是“学校行政化”背景下普通中小学校长的通病。刚开始时是校长,慢慢地就变成了家长,开口闭口就是“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学校变成了校长的私有财产,私人领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校长转,校长的意愿,校长的想法,成了学校工作的第一要素。校长在权力欲的支配之下,包揽了学校的大小事务,校长离教育家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学校管理如果去掉了行政化,校长由“官”变“民”,由“主”变“从”,把“对上级部门负责”的考核标准变为对“预期目标”负责,对师生发展负责;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把“一人说了算”变成“大家说了算”,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意见,集中教职工的聪明才智,让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制度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来,使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如此,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就是依法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校长就可以摆脱各种束缚和牵制,按照学校发展的实际、师生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制度,完善机制,从而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实现校长的权力解放。事实证明,学校去行政化后,校长不当官了,说话更管火了。贵州省福泉市在2015年推行校长去行政化改革,142所公立学校的校长摘掉“官帽”,由组织任命改为通过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等方式选聘校长,实行任期制。通过选聘上岗的校长,有充分的自由组阁权,副校长的提名、中层干部的任命,完全由校长决定,校长拥有更大的人权、事权和财权,校长说话更作数了,学校管理更通顺了。
校长工作行政化的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带坏了学校的学术风气。学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以行政权力压制教师的学术权力,或者获取不应该获得的资源,使得学校的价值取向扭曲,大家都想当官,而不专心教育教学和科研业务。校长由于长期不上课,不研究教育、不研究学生、也不研究教师,但校长要职称、要论文、要研究成果,于是,学校的大小课题,校长都成了天然主持人或者主研人,否则,课题经费、研究条件、研究成果就可能不被承认。还有的校长,公然造假、剽窃学术成果,完全没有一点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品德。校长的这些不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心理,侵蚀着学校的学术氛围。教师们学着校长的样子,不去钻研业务,研究教材和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而是醉心于研究官场的升迁规则和为人处事要领,用《官场厚黑学》来取代《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千方百计地去讨好校长,希望得到校长的提拔和重用,从而使学校的学术风气越来越差。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分析学校管理行政化的弊端时说:“是什么使学术衰退,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去追求行政权力了,讨好行政权力去了,就没有人坐下来兢兢业业地做学问。”而这些校长,并非一开始就是不学无术、满脑肥肠的无能之辈,原本也是教育教学的佼佼者,教育改革的优秀者,是能够出研究成绩和学术成果的,而学校工作的行政化,才使他们变得面目可憎。如果学校管理去除了行政化,校长建立了“依法治校”的理念,充分相信广大教职工,大胆放权和授权,把学校的事变成了大家的事,把“我的学校”变成“我们的学校”,人人贡献聪明才智,人人参与学校的管理,校长就能从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成为学校最“闲”的人,如此,校长就有时间深入课堂,深入食堂,深入师生群体中间,到教室里去思考教育;就有时间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审视教育;就有时间读书看报,吟诗作文,物化学术研究成果,以学者的视觉总结教育。长此以往,校长离教育家的距离就越来越近,学校管理行政化的藩篱就能冲破。
因此,学校管理行政化,表面上看起来校长很威风,实际上是在断送校长的前途,断送教育的前途。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从上世纪末就开始提出,去学校管理行政化,推行校长职级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要求“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重申“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2015年5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取消学校管理的行政化模式,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作为中小学的校长,要时不我待,先行一步,主动变“官”为“民”,变“管”为“理”,变“主”为“从”,以教育家的胆识和气魄,去除学校管理的行政化。校长什么时候能够专心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了,校长才是名副其实的校长,学校也才是名副其实的学校,一大批教育家也才可能从校长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