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汾酒的发展与传承

2017-07-31 11:23白宁
理论观察 2017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宁

摘 要:汾酒素有“国酒之源、清香之祖”的美誉,汾酒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世界酒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酿造技艺世代传承,历史文化厚重。文章介绍汾酒的历史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分析汾酒发展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汾酒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汾酒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酒文化;发展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63 — 03

1汾酒的概况

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古希腊人认为酒神狄奥尼索斯是酒的发明者。在古罗马,人们认为酒是由酒神巴克斯创造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关于酿酒的传说也很多。例如:晋人江统在《酒诰》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一曰仪狄,一曰杜康。”《说文解字》记载“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考证,中国发明酿酒时间远远早于古籍中所记载的时间。“黄帝造酒”、“仪狄作醪”、“杜康酿酒”、“上皇兴酒”等关于酒诞生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酒起源的一种解释,幻想性很强。

汾酒,酿造工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历史名酒, 因产于山西汾阳境内的杏花村,又称“杏花村汾酒”。汾阳始建于春秋初期,位于晋中盆地边缘,西靠吕梁山,东濒汾河水,素有“秦晉旱码头”之称,农作物以小麦、高粱、玉米、谷子为主,盛产的高粱、大麦、豌豆正是酿造汾酒所需的原料。俗话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杏花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甘甜,酿造汾酒所用的泉水清澈透明,清冽甘爽,有“其味如醴,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浴梨春不足方其清冽”美称。〔1〕

1982年春,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东堡村的一位村民,在田里挖掘到一个精美的铜爵,同年7月,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组成的“晋中考古队”,来到杏花村,并对这片发现过铜爵的地方,开始考古发掘。经过考古探查,这里最终被命名为“杏花村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址内的文物丰富,可以分为8个层次,分别属于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夏文化时期及商文化时期。

杏花村遗址出土的文物,记录了新石器时期到商代晚期的人类文化活动。出土的文物中,陶制的酿酒器具及饮酒器物居多。据出土文物可以推断出,杏花村遗址里埋葬着汾酒的源头,汾酒的酿造史应起源于仰韶文化中期。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杏花村的先民们开始掌握人工酿酒的初级技术,数千年来,这种技艺一直延续,传承至今。

南北朝时期,山西的酿酒业不断发展,杏花村产的汾清酒在众多白酒中脱颖而出,成为宫廷御酒,被载入二十四史的《北齐书》中,这是关于汾酒的最早文字记载。唐宋时期,汾酒的酿造工艺不断改进,汾清酒演变为“乾和酒”“乾酢酒”。明代万历二十三年,改汾州为府,管辖地域扩大,经济更加繁荣,明代王世贞《酒品》记载:“羊羔美酒出汾州孝义等县,白色莹澈如冰清,美饶风味远处襄陵之上。”清朝乾隆时期,“汾酒”这个名字就广为流传,民间有“汾阳火酒,世上少有”(火酒就是指烧酒)的说法。

2 汾酒发展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汾酒发展与传承的现状

从《北齐书》的记载开始,汾酒已有1500多年的辉煌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1915年,汾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1949年汾酒成为国宴用酒,建国后,汾酒在国家级的评酒中,荣获“国家名酒”的称号;2006年,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汾酒独特的酿造技艺、酒俗、酒礼等都是当地民众生活方式的反映。汾酒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当地民众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汾酒酿造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传承”是汾酒酿造技艺的灵魂,汾酒技艺的传承则是是汾酒发展的核心动力。汾酒的酿造流程繁多,酿造技艺复杂、独特,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同时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研究给出参考价值。

2.1.1汾酒的酿造流程

杏花村汾酒传统的酿造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微生物发酵专家方心芳,经过对汾酒酿造技术的探究,在前人酿酒的基础上,将汾酒的酿造技艺归纳为“清蒸二次清”。“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粱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是酿制汾酒的七大秘诀,从该秘诀中可以看到,汾酒在酿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原料、器皿以及酿酒技艺等有着严格的要求。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酿造流程包括制曲、发酵、蒸馏、贮陈、勾兑、成装,在这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中,制曲、发酵、蒸馏是汾酒酿造及传承的核心部分,经验性极强。

俗话说“有美酒必有佳曲”,曲为酒之骨,酒离不开曲,曲决定酒,制曲就是培养有益的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的过程。汾酒采用蒸馏制酒的工艺,汾酒大曲属于清香型大曲,汾酒的制曲时间一般在春夏两季,但现在汾酒制曲温度实行人工调节,使制曲时间不再受到季节的限制,可以全年生产。

自古有“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的传训,可见,蒸馏是汾酒生产的又一重要工序。汾酒发酵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要根据“前缓、中挺、后缓落”的规律,对温度进行及时调整。汾酒酿造采用“固态地缸分离发酵,清蒸二次清”的传统清蒸发酵法,在汾酒酿制的整个发酵、蒸馏过程中,无论是原粮的粉碎,粮食与曲的加入比例,还是“润糁”时水量、水温的控制,都有严格的标准及要求。〔2〕

2.1.2汾酒的传承方式

汾酒的发展、传承与其特定的环境息息相关,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指的是民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它以特定民族、社区的民众为主体,集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历史、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形成自足互动的生态系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命家园”。“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重要概念,主要包括活态性、传统性、整体性三个特征。〔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地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间的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很多,包括群体传承、社会传承、家族传承等,无论是哪种传承方式,传承人在其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4〕

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俗话说“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酒是沟通人们之间的情感的桥梁,是文化的载体,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汾酒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酒俗、酒礼、酒器等,在汾酒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社会记忆起到不可的忽视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记忆的内容及方式得到拓展,从社会记忆的角度看汾酒文化的传承内容,主要包括口头流传、仪式、历史文献等,目前来看,汾酒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在逐渐多样化,如:建立博物馆。

2.2汾酒发展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2.1.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是汾酒传承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变迁,汾酒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汾酒文化资源不断开发,杏花村的生态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汾酒所需的水源及当地微生物群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汾酒的质量将得不到保障,影响汾酒的品牌效应,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2.2.2传统技艺逐渐消逝

传统的酿造技艺世代传承,历史文化厚重,导致传统酿酒技术逐渐消逝的原因如下: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汾酒需求量的增加,传统的酿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汾酒酿造技术也与时俱进,进行大工业生产。在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汾酒采用大工业生产,但传统的酿酒经验、技艺在现代汾酒酿造过程中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汾酒厂将传统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继承传统酿酒方式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的现代技术,即便如此,传统的、原生态的酿酒技艺正在逐渐消逝。其次,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大,年轻的后备人才匮乏,导致汾酒酿造技艺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如何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进一步促进汾酒酿造技艺的传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2.3宣传的汾酒文化内容模式化

汾酒集团营造了环境优美的厂区环境,成为品牌宣传的实体广告,建立的汾酒博物馆,投资修复汾酒手工作坊遗址,并将其开发为旅游景点,有利于遗址的保护,也有利于汾酒的宣传。但是,宣传的汾酒文化内容模式化,不够丰富。

首先,景区宣传汾酒的方式在改变,2016年1月,汾酒文化景区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并且开通了微信支付、二维码扫码支付功能,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方便快捷的为游客提供帮助。为了扩大景区的宣传,汾酒集团官网还增加了“汾酒旅游”板块。虽然宣传力度提高了,但是在宣传的内容方面还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汾酒文化博大精深,可发掘的内容很多,当地的酒俗、酒礼等民俗文化并没有展现出来,缺乏灵动性。导游讲解的内容模式化、单一化,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汾酒文化体验性不强。

3 汾酒发展与传承的对策

3.1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合理规划

汾阳县人民政府于1996年6月发布《关于设立杏花村汾酒厂环境特殊保护区的通知》,2005年汾酒集团就修建完成汾酒工业园林,可见当地政府及汾酒集团自身对汾酒产业发展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合理规划,全面布局,在保障现有的植物种类的同时,适当加大植被绿化,搞好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加强管理,减少污水排放,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为汾酒的的生产提供优质水源。〔5〕

3.2注重活态传承,加强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体现民众的智慧,对汾酒传承人的保护是汾酒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大生产,汾酒传统的酿造技艺受到挑战,面临巨大的生存困境。为保证汾酒技艺的傳承,汾酒集团积极采取措施,如:成立汾酒文化研究会,举办汾酒文化节等。此外,汾酒集团还专门制定和实施对传承人的保护计划,发布《传承人保护及奖励办法》,改善传承人生活水平的同时,还有利于酿酒技艺、汾酒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保护。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多样化的保护方式,有利于汾酒的传承,我们要遵循汾酒的发展规律,注重“活态的流变性”,才能更好的促进汾酒文化的创新发展。

3.3开发旅游资源,发掘汾酒文化内涵

目前,汾酒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品牌文化、酿造技术等方面,将汾酒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研究的并不多。汾酒集团未形成汾酒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汾酒文化旅游素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内涵深厚的汾酒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素材,如:酒礼、酒俗、酒器及与汾酒相关的名人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深入发掘汾酒文化内涵,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加强“文化自觉”,使年青一代对汾酒文化产生共鸣,具有文化认同感,对汾酒的传承与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4运用互联网+,推动汾酒文化发展

“互联网+”一词出现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汾酒文化景区顺应社会潮流,逐步开展“汾酒旅游+互联网”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现有的宣传方式上,政府部门可以参与进来,利用互联网,完善官网信息,建立微信公众号,一方面介绍汾酒文化及当地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与大家进行互动,对汾酒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再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发现自身的问题,接受群众的建设性意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汾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为汾酒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推动文化创新。

〔参 考 文 献〕

〔1〕侯文正,候平宇.清香飘万里——汾型酒在晋商本土普及和随晋商向全国拓展的历程〔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11-12.

〔2〕山西省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汾阳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324.

〔3〕段友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歌保护模式研究——以山西河曲“山曲儿”、左权“开花调”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3,(01):100-101.

〔4〕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政府主导型抢救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03):75-77.

〔5〕孟宝,郭五林,尹奇凤,杨龙.国内酒文化旅游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J〕.酿酒科技,2014,(11):104-109.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