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潇湘竹石图》真伪新考

2017-07-31 17:00熊言安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关键词:竹石杨慎真迹

熊言安(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苏轼《潇湘竹石图》真伪新考

熊言安(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苏轼《潇湘竹石图》真伪,迄今尚无定论。吴湖帆、徐邦达先生认为,元明二十六家题跋均系真迹,但此画非真。而邓拓、杨仁恺、谢稚柳先生的观点与之相左。笔者研究发现,不仅此画非真,而且杨慎、吴勤、熊冕等诸家题跋亦系伪作。

苏轼;《潇湘竹石图》;杨慎;吴勤;熊冕

图1 (传)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28×105.6cm,中国美术馆藏

苏轼《潇湘竹石图》又名《竹石图》,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有“轼为莘老作”署款。卷中和拖尾有杨元祥、郑定、吴勤、熊冕、杨慎、夏邦谟等二十六家题跋。题跋时间最早为元元统甲戌(1334)二月望,最晚为明嘉靖辛酉(1561)八月。[1]此卷曾经孙伯渊、白隆平、邓拓等人递藏,今藏中国美术馆。(图1)

此卷未见文献著录,其真伪颇受争议。较早提出质疑的是吴湖帆先生。其《丑簃日记》1937年5月16日有记:“孙伯渊携来苏东坡《竹石》绢本卷,画系元人作,非真迹,但元明人题者二十六家,均真而精,洵奇事也。”[2]因为是日记,吴氏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1961年,邓拓先生以“天价”从白隆平手中购得此卷,并撰文说:“苏东坡所作《潇湘竹石图》卷,可谓古画中杰出作品之一。……总观二十六家题跋,都非泛泛应酬之作,而是针对东坡之《潇湘竹石图》立论。”[3]意谓此画系苏轼真迹。1982年,杨仁恺、黄胄、周怀民先生在《光明日报》上联名发文说:“我们所见苏氏原作仅此两件,加上文献记载不及十帖。究其内容与技法,描写对象,多以松桧竹石为主题,惟独《潇湘竹石图》的艺术构思,尤得诗人之旨。……如果在真迹诸作中判定甲乙,客者自会作出选择的。”[4]此说有力地支持了邓拓先生的观点1983年11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对《潇湘竹石图》卷进行了鉴定,启功和徐邦达先生认为此画非真,而杨仁恺和谢稚柳先生认为是真迹。又杨仁恺曾与张珩先生谈及此画,“张表示不当看假”。[5]为了深入阐明观点,1992年徐邦达先生撰文说:“考诸题跋人除杨慎载《明史》以外,大都不见经传。但均可信为真迹,从题语与本幅关系贴切来看来,亦非移配总之元明各跋虽真,却不能定本幅之非伪,因为即使博学如杨慎,亦未见其必善于鉴别书画。”[6]由此可见《潇湘竹石图》卷的真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笔者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潇湘竹石图》非真而且拖尾中杨慎、吴勤、熊冕的题跋亦系伪作,邓拓杨仁恺、谢稚柳等前贤的观点值得商榷,吴湖帆、徐邦达先生对此画的认识很有见地,然对诸家题跋的鉴定不够准确。兹不揣谫陋,陈以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杨慎题跋应系伪作

在这些题跋者中,杨慎名气最大。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成都)人,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两上《议大礼疏》和跪门哭谏被廷杖并谪戍云南永昌卫,三十八年(1559)卒。杨慎是正德、嘉靖年间著名诗人和学者,著作有《升庵集》《丹铅总录》《升庵诗话》《墨池璅录》等数百种,《明史》有传。其题跋为:

东坡学士湖山暇,南国清游继颜谢。舟楫行供苕霅吟,云烟坐入潇湘画。越人翠被雨波寒,官奴锦瑟歌声阑。挥毫写尽风中态,掀舞犹疑掌上看。琅玕落纸珠生唾,画绝名缣诗寡和。末论名价重三都,先遣风流惊四座。仙翁去后几百秋,江光清澈鱼龙收。三湘夜冷黄州梦,九疑云远苍梧愁。君从何处得真迹?云是世传珍且惜。金陵携来到江阳,卷示当风开盈尺。江湖散人天骨奇,抹月批风画里诗。散花楼上新知乐,且共离筵听竹枝。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跋此。嘉靖戊午(1558)秋八月廿六日,升庵杨慎书。(图2)

署款中的江阳是泸州的古名。在三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杨慎曾多次经过或寓居此地。又据明简绍芳《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载:“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公侨寓江阳者十数年,交游日众,与曾岷野、章后斋诸公友善。”“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春还戍所,六月遘疾。”[7]从时间和地点看,此跋似乎并无漏洞,然细检文献不难发现,所谓杨慎题跋应系伪作。

(一)跋语系据《升庵遗集》中一首长诗改窜而成

杨慎题跋中的诗歌内容与《升庵遗集》卷五中收录的《东坡先生守湖州,游道场山,命官奴秉烛,写风雨竹一枝于壁,题诗其上。至正间,吴仲珪(圭)有临本,少岷丈藏之,命慎作长歌》一诗高度重合,其诗曰:

东坡老守湖山暇,南国清游继颜谢。舟楫行供苕霅吟,烟云坐入潇湘画。越人翠被雨波寒,官奴锦丽歌声残。挥毫写出风中态,掀舞犹疑掌上看。琅玕落纸珠生唾,画绝名缣诗寡和。未论品价重三都,先有风流倾四座。仙翁一去几春秋?江光清彻鱼龙收。珮环夜冷黄州梦,箫韶天远苍梧愁。梅径何人深慕蔺,欲从手轴传心印。文藻葳蕤赝逼真,笔端飞动唐临晋。玉雪曾郎瘦竹姿,青门别我沧州期。沧州吏隐丹霞想,想见珊瑚拂水枝。

图3 杨慎《升庵遗集》卷之五叶二十五书影,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汤日昭刻本

署款为:“少岷将之建昌,出此要予赋。数日尘劳,未能即应,偶雨霁开小轩,对茂树,乘兴书之。独笑长髯促迫,异昔人秉烛之景象耳。鄂州展玩,当为一粲也。”(图3)[8]

从题目和署款看,这首诗是杨慎受好友曾玙之邀,为其收藏吴仲圭(吴镇,元四家之一)临本苏轼《风雨竹图》而创作的。曾玙(1480—1558),字东石,号少岷,又号岷野,四川合江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十一年(1516)任江西建昌知府,十五年(1520)去官回乡,以著述自快,有《少岷先生拾存稿》传世。据明张佳胤《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载:“以庚辰(1520)垂橐,移居江阳郡城。……杨用修白首戍滇,欲归蜀为首丘计,乃不归新都,而卜宅江阳以就公,相与赓酬甚盛。”[9]说明杨慎与曾玙在江阳交游甚密。又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二《送节推陈素涯述绩序》曰:“予尝牧建昌,不自量,夫气类之不足以相感也。窃自语曰:‘安得若人者偶然而来乎?’既去郡十年,东行复至于斯。”[10]说明杨慎诗跋中提及的“少岷将之建昌”确有其事。而从两人交游的情况看,题诗的地点应为江阳。

尽管题跋对象一为苏轼《潇湘竹石图》,一为吴仲圭临本苏轼《风雨竹图》,但皆为苏轼作品。苏轼虽有画竹之名,然从邓椿《画继》、杨王休《宋中兴馆阁储藏名画记》、周密《云烟过眼录》等宋人书画文献著录的情况看(《宣和画谱》或因“元祐党禁”而未著录苏轼作品),其画在宋代已为稀见之物,且明嘉靖年间与苏轼所处的时代相距四五百年,即使苏轼有两幅墨竹图流传下来,应该不会都出现在江阳,都请杨慎题跋,何况两首诗的题赠对象不同而内容却高度重合呢?故而《潇湘竹石图》中杨慎题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二)跋语内容疑点颇多

首先,伪作“三湘夜冷黄州梦”一句有瑕疵。原作前十二句写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的清游生活和创作情况,又因苏轼谪居黄州之日与其守湖州时间相去几年,故而承以“仙翁一去几春秋”四句。“珮环夜冷黄州梦”意谓苏轼谪居黄州时,每于冷寂之夜梦回湖州。跋语“独笑长髯促迫,异昔人秉烛之景象耳”可作此句注脚。而伪作将“珮环夜冷黄州梦”改为“三湘夜冷黄州梦”,或是为了突出“潇湘”之意,但这样改不仅使诗意前后脱节,而且违背了事实:考苏轼行迹,湖州之后有黄州、汝州、常州、杭州、颍州、惠州、儋州等地[11],而未曾到过“三湘”。

其次,伪作“散花楼上新知乐”一句令人费解。诗跋曰:“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跋此。”诗中说“散花楼”,而跋尾却说“江山平远楼”,前后不一致。据考“散花楼”在成都,如李白有《登锦城散花楼》诗,而“江山平远楼”在江阳,两地相距甚远。又据上文,杨慎晚年侨居江阳十数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才还戍所(云南永昌卫),因此,杨慎与李沛之在散花楼上相遇的可能性极小。退一步说,如果两人早已在散花楼上相知,那么此次“邂逅江山平远楼”,就算是老友重逢了,又怎能说是“新知”呢?

再次,伪作后八句语意突兀,结构松散。如“君从何处得真迹”以下四句意在标榜李沛之藏画是苏轼真迹,并交代此画如何来到江阳,吹嘘自夸,为伪作张本,颇为突兀。而原作紧承“仙翁一去几春秋”之意,交待苏轼《风雨竹图》在后世的传播情况,既评价中肯,又意脉相连。又如“抹月批风画里诗”一句用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月批风”典故,然“此与黄冈县诗也”[12],与苏轼湖州画竹事实不符。再看结尾“散花楼上新知乐,且共离筵听竹枝”两句,亦不及原作情辞充沛,游刃有余。据张佳胤所言,曾少岷“貌修峻而癯,骨立健爽”[9],可见原作“玉雪”句意在赞美曾少岷有瘦竹之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跋语书法与杨慎书风不符

杨慎传世真迹有跋文徵明《木泾幽居图》一则。(图4)此画系文徵明为周木泾而作,卷中有文徵明自题,有杨慎、邢侗、钱达道、罗文瑞等跋。1987年5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此卷为“真迹、精”。[13]对比两跋可见,杨慎跋文徵明《木泾幽居图》的书法,用笔圆润流畅,法度谨严,结字平正安稳,潇洒飘逸之气蕴于规整庄严之中,颇具赵孟頫之风,正如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跋》所言:“慎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堂庑。”[14]而《潇湘竹石图》中杨慎书法则结字单调,用笔柔弱,整体缺乏空灵之气,与“明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身份不相埒。

图4 杨慎跋文徵明《木泾幽居图》,安徽省博物馆藏

或许有人会质疑:当时文人同一首诗歌用在不同地方也有其例,如徐渭把“独立书斋啸晚风”这首诗题写在不同的画作上。这种质疑并非毫无依据,但杨慎这两首诗绝不同于一般题画诗,最后几段内容都是“量身定制”的,针对性很强,且以杨慎之高才,另作一首并非难事,何必自找麻烦改窜旧作以致漏洞百出呢?

二、吴勤、熊冕题跋亦系伪作

在这些题跋者中,吴勤的名气也很大。吴勤(1330—1405),字孟勤,永新人,号匡山樵者,又号黄鹤山樵,晚更号由翁。明解缙《仲勤吴先生墓志铭曰:“永乐元年,与修《太祖实录》,特除开封儒学教授。……为文章诗歌,敏而甚工。善行楷书,在史馆时,年七十馀矣,运笔如飞。”[15]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曰:吴勤“以诗名当世,字有晋人风格,不择纸笔,俱得其妙”。[16]著有《匡山樵集》《六艺集》等其题跋内容为:

坡仙昔在黄州时,居闲每访孙莘老。竹石曾将写赠之,遗墨到今真是宝。

首先,诗中所述之事是作者凭空捏造的。孙莘老名觉,高邮(今属江苏)人,皇祐进士,是黄庭坚的岳父。据《宋史•孙觉传》及有关史料可知,孙觉平生行迹先后有湖州、庐州、润州、苏州、福州、扬州徐州等地,未曾到过黄州[17],因而苏轼在黄州时“居闲每访孙莘老”与“竹石曾将写赠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而以吴勤的学问,又绝不会毫无根据地下笔可见这首诗有很大的漏洞。

其次,吴勤题跋与其传世书风和诗风皆不合。吴勤书迹今已稀见,然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扬无咎《雪梅图卷》拖尾中有其题跋一则,卷中除吴勤之外,还有南宋曾觌、明吴宽和清高士奇等人题跋,此画著录于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笈初编》等书。画中吴勤题跋内容为七言绝句二首。其一:“谁写江南冰雪姿?疏花冷蕊更清奇欲留贞白同高节,故著琅玕玉一枝。”其二:“补之写梅真绝品,涪翁犹惜不闻香。水边篱落天然趣,清赏何须白玉堂?”通过比对,不难发现,《潇湘竹石图》中的吴勤题跋与扬无咎《雪梅图卷》中的吴勤题跋,不仅书法风格不合,而且诗歌水平悬殊。(图5-6)

图5 《潇湘竹石图》吴勤题跋,中国美术馆藏

图7 《潇湘竹石图》款

图 8 《治平帖》款(1070年)

图9 《久留帖》款(1085年)

图10 《江上帖》款(1101年)

从书法风格上看,《雪梅图卷》中的吴勤书法清劲舒展,圆转流畅,潇洒飘逸,典雅秀丽,深得《圣教》之法,颇有晋人之风。而《潇湘竹石图》中的吴勤书法,用笔未能方圆兼施,如“坡”“黄”“竹”“曾”“赠”“之”“遗”等字,多生硬不圆转,整体结构拘谨呆板,行笔拖沓单调。解缙是吴勤晚辈,朱谋垔也是明代人,其评价应该是可信的。但细察《潇湘竹石图》中的吴勤题跋,哪有“晋人风格”?更不能体现出“善行楷书”的评价。

不仅如此,这首诗也缺少诗味,颇似打油,与《雪梅图卷》中吴勤两首诗相比,不啻天壤之别。解缙评其“为文章诗歌,敏而甚工”,朱谋垔评其“以诗名当世”,试想“竹石曾将写赠之,遗墨到今真是宝”这样句子如何当得起解、朱二人的评价?又明抄本《诗渊》中录有吴勤诗作若干首,如《赠刘士安老友》:“一别心知二十年,重逢交谊只依然。传经喜教亲王邸,省墓欢迎孝子船。几日携家凌汾水,早秋乘月下湘川。兹行北望并州去,马上看山路八千。”又如《题黄州赤鼻矶僧房》:“兰若临流隔水烟,老僧于此稳栖禅。翻经石上云生榻,洗钵矶边月满船。千载江山留胜迹,半空楼阁拥诸天。拟游赤壁招孤鹤,重访坡仙五百年。”[18]皆工丽典雅,气格雄浑,境深情遥。相比之下,更能见出《潇湘竹石图》中所谓吴勤诗歌之拙陋庸俗。

不过,吴勤题跋两种书风不一,也要考察书写时间问题,一个书家不同时期的字可能不一样,因此,单从书法看,很难判定真伪。然若将书法风格和诗歌内容综合起来考察,伪作的疑点便凸显出来。总之,《潇湘竹石图》中所谓吴勤题跋应该是平庸文人的托名之作,不应出自负有诗书盛名的明初文人吴勤之手。这也为判定《潇湘竹石图》作伪提供了另一重要证据。

此外,此画拖尾中的熊冕题跋亦有漏洞。画卷落款为“轼为莘老作”(孙觉,字莘老),而熊冕题跋为“謾写清幽寄老莘”,不仅“謾”字偏旁有误,而且为了押韵,把“莘老”写成“老莘”,颇为唐突,其为伪作无疑。

综上可知,《潇湘竹石图》中杨慎、吴勤、熊冕题跋应系伪作,然而这一点至今未被学界发现。吴湖帆、徐邦达先生虽然认为《竹石图》非真迹,却认为二十六家题跋皆为真迹,颇为失察。

三、《潇湘竹石图》的款字和画法皆不合苏轼风格

关于《潇湘竹石图》本身,徐邦达先生说:“画法惟竹叶每笔作两头尖形,与所见另一纸本《古木怪石图》真迹卷大略近似。石坡干湿笔合用,干处开叉似飞白,然有作家习气,且接近行家程式,又不同于纸本卷,为此正有雅俗之分。其中最为下劣决非苏笔的,则为款书一行,无论结字用笔,全异东坡面目。又所见坡书真迹,其名款行楷书‘軾’字,凡偏旁‘車’字第一横划,必短于‘曰’字及下一横划,屡试不爽。此款此字则大反其习性,是亦为可疑之点。但墨色却与画一致,决非后添。”[6]徐氏从坡石作法以及名款行楷书“軾”的结构中发现破绽,眼光非常敏锐,结论也是可取的。兹略作补充。

先说款字。翻检《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19]中所有行楷书名款,“車”字的写法与徐氏所言若合一契。仅以苏轼后三十年中三件书作署款为例,即《治平帖》(熙宁三年,1070)、《久留帖》(元丰八年,1085)和《江上帖》(靖国元年,1101)(图8-10),“車”字第一横皆短于“曰”字及下一横。再看《潇湘竹石图》名款,“車”字第一横长于“曰”字,显然不合苏轼名款的写法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绢本与纸本不同,绢上不好写,题字可能会有些走样。然细观画中的杨元祥题跋以及“为莘老作”等字,用笔还是比较流畅的,因此“車”字第一横长于“曰”字,应该是书写者的结字习惯使然。此外,无论是题跋的文辞,还是题跋的位置,“轼为莘老作”这一题跋皆不符合古代书画题跋的范式。

再说画法。苏轼墨竹真迹今已难觅,然米芾曾见过苏轼画竹,柯九思曾鉴定和临摹过苏轼墨竹,从中可以约略窥见苏轼墨竹的画法特征。

首先,米芾和柯九思曾描述过苏轼墨竹的画法特征。米芾《画史》曰:“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20]米芾与苏轼过从密切,曾亲见过苏轼作墨竹,其言是可信的。又柯九思跋《东坡<墨竹图>》曰:“右东坡先生苏文忠公《墨竹图》。……然文忠亦少变其法,文忠云:‘竹何尝节节而生?’故其墨竹自下一笔而上,然后点缀而成节,自为得造化生意。今此图政合此论。余家亦藏苏竹一幅,临摹数百过,虽得其仿佛,终莫能及也。观此图,令人起敬。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识于高昌正臣之芳云轩。真迹。”[21]柯九思既是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又是文同开创的“湖州竹派”的传承者,熟悉文同和苏轼的墨竹风格,故而其说亦可采信。由此可见,苏轼墨竹的画法特征应是“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下一笔而上,然后点缀而成节”,而《潇湘竹石图》的画法特征与之迥异。

其次,从北宋文同、元代吴镇、柯九思、李衎、高克恭等传世的墨竹画看,宋元人画竹的整体风格是比较写实的。竹竿往往用双勾法,略加皴染,以突出竹节。竹枝无论正侧,皆呈现出挺拔之姿,绝无柔弱之态。竹叶无论用书法之撇笔法,还是用双勾填描法,皆富于变化。而《潇湘竹石图》竹竿欹侧,气息柔弱,竹叶形态多有雷同,格调比较低下,与苏轼旷达洒脱的文人情怀极不相称。

总之,《潇湘竹石图》既不符合米芾和柯九思描述的苏轼墨竹的画法特征,也不符合宋元墨竹画的时代风貌,故应非苏轼真迹。

结 语

苏轼《潇湘竹石图》卷及诸家题跋应系伪作,邓拓、谢稚柳、杨仁恺等前贤的观点值得商榷,吴湖帆、徐邦达先生虽然认为此画非真,然对杨慎、吴勤、熊冕等诸家题跋的鉴定却有失察之嫌,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诚如邓拓先生所说:“现在东坡作品已经摆在大家面前,就此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还是刚刚开始,有待于文物鉴定家、艺术评论家、国画家、收藏家及其他热心人士,共同努力考证、解释。”[3]

[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第一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46.47.

[2]吴湖帆著、梁颖编校.吴湖帆文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79.

[3]邓拓.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J].人民画报,1962(6).

[4]杨仁恺、黄胄、周怀民.人间遗墨若南金——记邓拓原藏苏轼《潇湘竹石图》[J].光明日报,1982-01-03.

[5]杨仁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79.

[6]徐邦达.苏轼《竹石图》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 (4):49.

[7]王文才、万光治.杨升庵丛书(卷六)[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1281.

[8][明]杨慎.升庵遗集(卷五)[M].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汤日昭刻本.

[9][明]张佳胤.居来先生集[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5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517.

[10][明]曾玙.少岷先生拾存稿[G]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第3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5.

[11]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宋]苏轼.苏轼诗集[M].(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1059.

[13]劳继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2785.

[14][明]王世贞.弇州续稿[G] //四库全书(集部)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60.

[15][明]解缙.文毅集[G] //四库全书(集部)第12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97.

[16][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G]//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475.

[17][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925-10928.

[18][明]佚名.诗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548.3704.

[19]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1.

[20][宋]米芾.画史[G] //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982、983.

[21][明]张丑.清河书画舫[G]//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299.

(责任编辑:吕少卿

J205

A

1008-9675(2017)03-0097-05

2017-03-13

熊言安(1967-),男,安徽庐江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杜诗文献学、书法史论。

猜你喜欢
竹石杨慎真迹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竹石
难忘“竹石”监督
名家趣话
名家古诗系列印之《竹石》
小杨慎智对先生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画错的牌局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近十几年来杨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