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①

2017-07-31 17:00唐雪琼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关键词:文化景观古村落村落

曾 莉 唐雪琼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近年来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①

曾 莉 唐雪琼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对近年来(1999—2016)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86篇期刊文献和35篇硕博论文进行综述。研究内容表明:①研究主题集中于保护与开发、规划与设计、演变、文化感知和社区参与研究等;②目前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尚处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初级阶段,存在研究视角微观、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体系不完整等问题;③我国村落文化景观作为新兴研究领域,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基础、方法、内容、体系以及社会问题研究。

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开发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快速消亡和变异,作为我国传统地域文明的源泉及村落核心的村落文化景观也由此开始受到关注。对于学界而言,梳理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探讨村落文化景观中主客体之间互动联系,进而寻找到适用于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发展与开发的现实路径,具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为主题、以研究文献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现状,为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参考。

一、村落文化景观文献统计分析

上世纪90年代起,类似于村落文化景观的提法和研究已有积累,如乡村文化景观、农村文化景观等。在此选择“村落文化景观”以及与之相近的“乡村文化景观”、“农村文化景观”等作为搜索主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18∶00,检索时间范围为1999—2016年,剔除非研究类文献共得到86篇期刊文献和35篇硕博士论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25篇。

1.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分析

图1 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对比

从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1)分析发现,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文献相比较于“乡村”、“农村”或者“文化景观”的研究,研究成果数量少,且研究成果集中于2005年之后。据此,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1999—2004年,每年仅有1篇相关文献发表这阶段为研究的萌芽阶段。1999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发起,在浙江温州市永嘉县召开了“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首次研讨会”拉开了国内学术界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利用问题研究的序幕。

(2)2005年至今,研究状态虽有起伏但整体处于发展趋势。其间,2006年,国际学术界和国内代表在浙江西塘召开“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以及2007年在北京颁布了《中国景观村落保护公约》并开始了两年一次的“中国景观村落”评选活动,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北京办事处联合相关单位在贵阳联合召开了 “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出《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这些会议及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客观上促进了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进展。

图 2 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变化闭合曲线

图3 研究文献类型期刊类型数量变化闭合曲线

2.研究文献发表期刊与文献研究类型分析

从研究文献发表期刊类型雷达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图2),目前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学报类、建筑类、人文类和农业类学术期刊上,占研究文献总数的80%。此外,经济类和社会类也有少量文献发表,占研究文献总数的16%。从文献类型研究雷达分布图来看(图3),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文献分为案例研究、理论研究、综述研究、研究报告等四类。案例研究文献达72篇,约占总数的约70%。国内案例地选取较为广泛,以云南、贵州、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地较多,这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新农村的强势推进相关。理论研究有29篇,占总数的24%。研究报告有12篇,占总数的10%。综述有8篇,占总数的6%。

二、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图4 高频关键词聚类

将86篇研究文献和35篇硕博士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利用知识图谱①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指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处理来可视化地展示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知识导航的作用。参见Shiffrin R M, Brner K.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4,101( 1) : 5183-5185.软件Citespace计算关键词的频率、中心度,关键词汇聚后进行合并与整理,并绘制关键词知识图谱(图4),图中每一个红色聚类主题代表一个研究领域,共28个聚类,其中研究交叉最为密集的中心团块共有14个聚类,分别为文化感知、社区参与、乡村景观、模式、文化景观遗产、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乡村规划、景观演化、农业旅游、设计、乡村聚落、开发、传承、规划设计。对14个聚类主题进行同义词归类,将研究主题划分为5个主题: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规划与设计、演化、文化感知以及社区参与研究。

1.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

该领域是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文献数量共53 篇,约占文献总数的44%。由于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起步时间较短,加之村落文化景观早已出现了“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现象②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8-24转51.,引发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之争。为此,学者们既关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管理和技术研究,还包括村落文化景观开发利用的模式、对策研究等。

首先,学界针对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着城市化、商业化等一系列的威胁,开始归纳总结区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保护措施。当下村落特色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主要是以国内地区性村落文化景观为主,研究其自身的独特性,如明清广府古村落文化景观、徽州传统村落、保定市清苑县庄村、福建土楼、广东肇庆传统村落、岭南乡村景观、广州大岭村、贵州安顺屯堡古村寨、四川白马人村落、川西林盘、云南环洱海滨湖坝区与腾冲和顺古镇、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山地村落以及印度乡村等。另有4篇硕士论文分别以杭州龙门古镇、清苑县冉庄村、大理诺邓村文化景观、浙江省古村落为例分析村落文化景观构成、现状问题等,并构建起保护法规、评价体系等相应保护对策。部分学者提出了新视角、新方法为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如2011年,刘艺兰在整合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借助文化景观概念的视野、方法和工具,将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民族村寨的研究有机结合,通过民族生态旅游开发,实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保护①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榕江县宰荡侗寨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又如2012年,辛福森运用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基因视角和权力分析视角对其基因识别和表达,以及主要景观基因提取和分析,这对区域的聚落规划和景观设计,旅游开发和规划,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区域人居环境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②辛福森.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05.。再如2013年,王维等对古村落意向理论进行解读并结合当代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出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与建议③王维,耿欣.耕读文化与古村落空间意象的功能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13,(07):77-80.。此外,李亮等以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作为技术手段,为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贵州省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构建定量的保护评价体系及其评估模型④李亮,但文红,黄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评价研究——以雷山县控拜村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12-15.。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文化景观出现了一系列较为复杂和新的发展问题,研究者针对不同地域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与开发模式探讨。如2006年,张安蒙从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角度探讨了保护村落景观、建设景观村落的思路,让古村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谐共生⑤张安蒙.当古村落成为景区的时候——保护村落景观建设景观村落[J],今日国土,2006,(09):12-18.。2009年,王庆生以天津市宁河县为例进行了湿地旅游发展模式探讨⑥王庆生,刘文蕾.以湿地为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天津市宁河县为例[J],经济研究,2009,(19):157-158.。2011年,李飞基于乡村文化景观的乡村性和遗产性属性分析,提出了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的3种保护发展模式⑦李飞.基于乡村文化景观二元属性的保护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4):85-102.。2011年,张成渝通过对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两种模式理念与实践的比较分析,透视梭嘎生态博物馆和巴拉河乡村旅游实践表象下的深层含义⑧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实践-解读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44.。另有5篇硕士针对特色型村落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如2012年,李丹为鄂西滚龙坝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定位为土家族村落文化景观参与型及深度体验型模式⑨李丹.鄂西滚龙坝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 [D],重庆大学,2012,04.;2013年,贺小成在研究了衡阳市乡村旅游现状后,解析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等四种适宜的开发模式⑩贺小成.衡阳市乡村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06.;2015年,管理在保护文化景观的视角下,结合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和青海坎布拉景区周边村落的案例提出完善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加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投资动力、丰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旅游利用模式以及制定传统村落旅游规划的设计技术规范11管理.文化景观保护视角下传统村落旅游功能发展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06.。

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思考有蒋盈盈、宋德胜、何茂旭等人,皆以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利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发展途径,或是建立协调机构、或是立法、或是旅游发展等策略。2009年,杨玲等在分析了我国传统农村文化景观的成因和窘迫现状后,将经济学中差异化竞争的概念引入到农村文化景观生存与发展的研究中,提出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协调当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从而激发传统农村文化景观涅槃重生12杨玲,王中德。差异化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村文化景观的历史成因与未来发展[J],中国园林,2009,(01):88-90.。2011年,朱晓明等从村落文化景观非物质视角对浙中乡土节日进行了考量,梳理载体节日场所背后的关系,提出在有限的条件下强化乡土节日场所能够进一步维系、经营和延续这种文化遗产13朱晓明,高增元,何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以浙中三个节日场所为立足点[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35-43.。2015年,肖少英等针对河北省新农村发展中存在种种现实等问题,提出加大文化宣传教育、对乡村文化景观资源评价—提炼—整合重塑乡村意象、构建乡村文化景观安全格局、寻求差异化产业模式等发展对策14肖少英,任彬彬,许峰.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文化景观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04):117-118.。

2.村落文化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该领域是风景园林学科与城乡规划学科关注的主要内容,研究文献数量共33 篇,约占文献总数的28%。研究视角主要涉及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规划设计个案研究2方面。

(1)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AVC”评价理论的探讨;二是解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落文化景观设计的系统研究:包括设计原则、设计特征、设计要素、设计策略及景观构建研究等。三是保护性设计研究和针对乡村景观整体建设探讨的成果。如2012年,欧阳锋勇等在保护技术层面上,提出分级编制乡村文化景观名录和构建乡村景观规划体系①欧阳勇锋.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风景园林论坛,2012,(12):105-108.。同年陈英瑾的博士论文在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和景观特点后,提出我国乡村宜构建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多功能乡村景观,建议建立“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乡村景观政策分类——乡村景观要素分类——乡村景观规划内容”的景观规划框架②陈英瑾.英国国家公园与法国区域公园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1,(06):61-65.。

(2)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由于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的地方性差异巨大,案例研究是村落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尤其在硕士论文中占最高比重,个案研究或者针对某地村落文化景观,归纳角度主要包括古村落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落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村落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三大块,研究对象分布于国内较多省份,但相对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并对其在规划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3.村落文化景观演化研究

村落文化景观是由乡村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村落的演化机制研究对于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该领域内研究文献数量共7篇,约占研究文献总数的6%。2005年,王朗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明清时期苏州村落和村落群景观的基本要素以及村落文化景观的景观特征与演变问题③王朗.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D],苏州大学,2005,05.。2007年,何金廖等通过典型调查的方法对20多年来湘中丘陵地区的文化景观的空间、基础设施、房屋类型及土地利用等变化,同时尝试从农业生产方式、生活娱乐方式、家庭人口及收入水平与来源等方面分析其形成机理,并提出了若干新农村建设建议④何金廖,宗跃光,张雷.湘中丘陵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化及其机理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7,(04):94-98.。 2009年,房艳刚等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从聚落空间、民居景观、土地利用三方面进行演化研究,认为其演化是城乡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计划生育与农地制度、国家政策等驱动因子影响下产生的⑤房艳刚,刘继生.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9,(04):968-978.。2013年,吴忠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贝江景区的勾滩屯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从文化景观变迁的外在和内在驱动力的角度,定量研究当地旅游发展驱动力和文化景观变迁的关系⑥吴忠军,吴少锋,黄梅芳.苗族旅游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驱动力——以贝江景区的勾滩屯为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01):184-190.。2014年,杨宇亮的博士论文以GIS全体样本宏观研究的方法准确把握我国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演进规律,对我国乡村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有益补充⑦杨宇亮: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4,12.。2015年范长风运用人类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纳浪藏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变迁研究,发现景观面纱之下隐藏着文化认同的构建和权力下沉的诉求⑧范长风.纳浪藏族的生态文化景观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32-40.。

4.村落文化景观文化感知研究

对不同类型村落文化景观的感知评价体系、人对村落文化景观的感知以及村落文化景观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研究数量仅有6篇,约占研究文献总数的5%。在此方面,影响较大的是刘沛林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指导区域景观建设和文化多样性保护⑨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4):01-08.。2007年,尹寿兵选则具体分析旅游者对古村落文化景观感知的差异,提出提升旅游者文化景观感知质量的对策⑩尹寿兵.古村落旅游者文化景观感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07,05.。2010年,刘奔腾等在对历史村落的文化景观类型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景观感知评价体系,进而以赤岸为实证案例,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感知评价的初步结论11刘奔腾,姜中月,董卫.历史村落的文化景观感知研究——基于赤岸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0,(01):86-88.。2015年,杨宇亮等以风景园林学中认知地图方法来解读当地人眼中的世界,从而丰富景观科学中的村落研究方法,试图在具体的村落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建立起其研究范式的有效途径12杨宇亮,李菁,党安荣.隐匿的世界:认知地图在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的应用[J],规划师.2015,(02):102-106.。

5.村落文化景观社区参与研究

社区参与是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村落文化景观是由人类在农业社会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村落主体村民对于村落文化景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部分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案例对社区参与进行深入研究。该类文章仅有4篇,占总数3%。彭思涛、但文红于2009年在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了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社区参与机制, 探索了尊重社区文化自觉权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模式13彭思涛,但文红.基于社区参与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社区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2):94-98.。2013年,王玉等通过对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的角色职能、保护内容、操作程序的解读,以贞丰县岩鱼村的社区参与保护实践为例,针对保护框架设计、操作方法,提出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建议①王玉,周俭,林森.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实践框架与方法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贞丰县岩鱼村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3,(02) 83-87.。2016年,刘小蓓、高伟从制度增权的视角分析开平碉楼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保护现状,剖析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权力关系②刘小蓓,高伟.制度增权:广东开平碉楼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社区参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6,(01):121-124.。王韬的博士论文以村民主体认知视角建立乡村聚落空间营建的研究路径,即“乡村解读、理论把握、机制分析、策略提出、实证研究”③王韬:村民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12.。

三、研究评述与展望

本文对1999—2016年间的村落文化景观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其研究的主要热点。总的来看,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案例研究数量众多,但村落文化景观中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村落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开发的机制问题、村落文化景观的社会问题以及村落文化景观中“人”的研究。研究视角普遍微观,主要研究单体村落或某区域、某类型村落,缺乏跨区域、多类型的村落文化景观比较,使得研究成果普适性不强,容易造成自说自话的研究结论。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数量较多,只有少数几篇文献提出了定量的保护评价体系和旅游驱动力研究,因而,加强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化。虽然目前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主题已涉及保护与开发、规划与设计、演化、文化感知与社区参与等多项研究,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许多空白之处,如村落文化景观的身份、认同、表征、消费等更广阔的文化研究领域。因此,国内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体系尚未健全且研究广度和深度都相对有限,仍存在的较大的研究空间。究其原因:一是村落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乃至景观本身难以界定的客观因素;二是国外学术研究较为分散的主观因素④陶伟,赵永琪,田银生.近20年西方乡村研究:从乡村景观到乡村社会[J],国际城市规划,2016,(06):1-14.;三是国内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时间较短等。针对当前国内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现状,试总结我国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5个主要发展方向:

(1)村落文化景观基础研究,包括基本含义、分类、特征等方面。景观有着丰富且复杂的内涵,不同学科对于村落文化景观的定义目前为止也没有统一定义,基于东西方文化景观认知的差异,尝试建立概念共识,而后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类办法,关联村落文化景观中各要素组合。在此基础上,明晰村落文化景观各要素的组合特征。

(2)村落文化景观方法研究,作为与景观关系最为密切的风景园林学科,亟待融合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保护开发和规划设计的实践领域引导人境合一的村落文化景观营建。另外,数理统计方法和GIS、VN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在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出现新突破。

(3)村落文化景观内容研究,国内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虽已有较多成果,但由于景观于视觉的强大表现力,诸多研究仍囿于现象层面的单纯范式。对于村落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及至社会、经济、精神等内容缺少必要的学术关照和富有前瞻性思考。为此,需努力拓展对“人”的关注从而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

(4)村落文化景观体系研究,研究进展发现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描述与评价。由于村落文化景观属于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都不能够满足发展要求,需要来自专家主导、村民参与以及政府统筹的互动合作,从而构建良性且具有规划控制的发展路径。

(5)村落文化景观问题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多针对具体区域的案例分析,而村落文化景观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个案的实证研究难以普遍解决国内村落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深入和广泛的调查有利于寻找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规划与设计相互协调的规律和机制。

(责任编辑:杨身源)

J59

A

1008-9675(2017)03-0187-05

2017-03-05

曾 莉(1982-),女,江苏盐城人,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江苏盐城人,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遗产保护。

唐雪琼(1969-),女,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遗产保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元主体参与下的云南传统村落景观生产研究(51668057);云南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风景园林学)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古村落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