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车”的大未来

2017-07-29 21:18彭冰洁
魅力中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共享单车

彭冰洁

摘要:过去的短短一年时间里,ofo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创业神话,这辆颜色鲜艳的“小黄车”走遍20个城市,走进198所学校,服务了148万余名师生,并将“共享单车”这一新鲜概念传播开来,引发社会舆论对于共享观念和共享经济的广泛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小黄车”;共享单车;ofo平台

2016年9月,又是一年开学季,莘莘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复旦校园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惊奇的发现自己的大学时光竟开始于一辆颜色鲜艳、外表可爱的黄色自行车,无论上课、吃饭还是逛街,“小黄车”都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每逢课间,校园道路上穿梭着的一抹鲜黄色更成为素雅校园里一道明亮的风景线。这一切都始于ofobicycle共享单车平台(简称“ofo平台”)的引入。

什么是“ofo平台”

每年毕业季后,校园中总会多出不少被遗弃的自行车,这些“僵尸车”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影响了校园的美观和规划。

今年来,除复旦大学外,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湖北大学等不少高校都先后引入“ofo平臺”,试图解决这一另人头疼的问题。

简单而言,“ofo平台”通过收集、改装校园闲置自行车及投放新车为校园公用自行车,达到方便师生校内出行、有效控制校内自行车总量的目的,是一个诞生于校园又服务于校园的北大学生创业项目。

“ofo平台”的创始人之一张巳丁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5级毕业生,热爱自行车运动的他,选择在毕业后和两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业,目标瞄准校园内自行车。“汽车有分时租赁,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共享,自行车也可以。”张巳丁说,受此启发他们萌生了做“自行车+智能”的想法。

“校园里的自行车上加装简单的硬件,就能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共享单车。”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成立了国内首个以平台共享方式做校园自行车租赁业务的公司,并为平台拥有的自行车统一涂上辨识度极高的亮黄色。自从第一辆“小黄车”诞生于北大校园,它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支持,慢慢地,“小黄车”从北大走向了全国高校。

一、走遍全国的“小黄车”

笔者从ofo官方了解到,截至2016年9月26日,这辆颜色鲜艳的“小黄车”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拥有了65691个兄弟姊妹,走遍20个城市,走进198所学校,服务了148万余名师生,创下日订单量逾49万的纪录。

“小黄车”之所以能获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于其便捷的共享模式、简易的使用流程和低廉的价格优势。

使用者只需扫一扫“小黄车”上的二维码或直接关注微信公众号ofobicycle注册成为会员就拥有了随时使用“小黄车”的资格,打开ofobicycle微信公众号,输入每辆自行车后对应的专属车牌号,再输入公众号反馈的密码即可打开车锁开始用车之旅。结束用车后自动计算出的费用将从微信充值金额中扣除。用车价目表显示,ofo平台校内用车一分钟仅需一分钱,一公里只需四分钱,每天两元封顶,加之平台推出的大量车费红包和优惠券,很多人基本能做到免费用车。

目前,由于“ofo平台”尚处于发展完善期,“小黄车”受到广泛喜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争议,尤其体现在技术问题和利益纠纷的迟迟无法解决。

二、人人都爱“小黄车”

作为校内共享单车的受益者之一,虽然使用次数较少,笔者亲身体验过小黄车,也理解它为何能做到人见人爱。

既然打着“共享单车”这一创意理念的大旗,“小黄车”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的“共享”功能的实现:无论自己有没有自行车,无论自行车是否在身边,只要成为“ofo平台”的注册会员,随时随地都能骑上“小黄车”就出发。这一点是吸引笔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的主要原因。

以复旦为例,“小黄车”走进校园后,总是迎来师生的赞美。

14级国际政治系的卢同学是“小黄车”的忠实拥趸,她形容ofo为“一个温暖的平台”,而她与“小黄车”的故事说来不免让人啼笑皆非:“我曾经创下两年丢掉三辆自行车、五把车钥匙的傲人记录,自从‘小黄车进入复旦,我就决定再也不和它分开!”

和她同专业的冯同学则更为朴实的表达了自己对“小黄车”的喜爱:“我是从上个暑假开始使用‘小黄车的,虽然很早就知道能用它代步,但因为自己有车所以一直没放在心上,直到暑假偶然遭遇有急事自行车却不在身边的情况,才发现自己差点错过了一个廉价便捷的代步工具,不过从那以后我也开始频繁使用‘小黄车了。”

相比自己有车的学长学姐们,刚步入大学的“小鲜肉们”对“小黄车”的依赖明显更强,据了解,今年入学的新生很多都因此放弃了购车计划。16级技术科学实验班的田同学就表示:“开学前是有买自行车的计划的,但是进校后发现‘小黄车方便、实用还便宜,权衡之下就暂时搁置了自己买车的想法。”

除了学生,高校的老师们也是“小黄车”客观存在的潜在用户群体。

ofo官方并未给出老师和学生的用车数据对比,但据笔者观察,校园内使用“小黄车”的老师较少,多为食堂员工、保安等后勤服务人员。校园内进行随机采访时老师大多表示知道且欣赏“小黄车”的运营模式,但或因习惯开车、或因住所离校较远不方便、或因自己有自行车代步、或因不需要代步工具等都暂时没有使用“小黄车”。

调查显示,总体而言,“小黄车”在学生群体中受到了热烈欢迎,“叫好又叫座”,在教师中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三、两大问题惹争议

新事物的崛起和成长必然伴随着困难与曲折,“小黄车”走进校园获得的一大片叫好声的同时也夹杂着不少质疑和争议,在ofo平台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各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反映最多的包括乱停乱放,免密解锁、私人加锁等恶意占用共享车等问题。

乱停乱放现象普遍存在,笔者就不止一次在距离复旦校园较远的街道、商场、车站等地看到“小黄车”的身影。

虽然“ofo平台”公布的收费表中明确标明校外用车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四分钱,也要求用车人在6小时内骑回“小黄车”,但ofo和校方均未就此问题颁布硬性规定和刚性的惩罚措施,因此不少同学都有将“小黄车”骑出校园的经历,同时也有承认存在忘记骑回小黄车的情况。不难想象,不少“小黄车”就这样因为同学们的无意或刻意的行为流落在外难以找回。

此外,目前“小黄车”使用的机械静态密码锁存在严重不足,许多使用者轻易破解密码免费用车,甚至四处传播、教授“开锁技巧”,笔者在同学中采访时也有不少人反映:“用车时看到有人到处‘试密码。”

除了“小黄车”车锁密码易破解外,还有人通过涂改车身颜色、上私锁等行为将其据为己有,甚至批发售卖,这些都导致校园内小黄车数量不断减少,难以满足师生用车需求。也引发对“小黄车”的争议增多。

四、管理难题成阻碍

最尴尬的现象在于,“ofo平台”的初衷在实现校内单车共享,也始终致力于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或是让自己的车加入其中成为“小黄车”,或是认领一辆小黄车从而拥有永久免费用车权……但这些优惠政策始终反响平平。

采访过程中,来自14级行政管理专业的王同学作为“有车一族”的代表,坦率的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永久免费用车权最初对我确实很有吸引力,我也曾希望能够和同学们共享单车,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但随着随意解锁、乱停乱放等现象越来越多,我发现平台方的管理和技术都存在很多问题,考虑到多数时间都是用自己的车,偶尔使用小黄车价格也很低廉,我就放弃了参与其中的想法。”

如今,绝大多数“小黄车”由运营商单方投入,而在很多同学看来,无需自身成本投入的低廉交通工具谈不上要好好珍惜,ofo客观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又让人难以放心拿出自己的自行车参与其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运营商无法提出解决方案,共享单车模式始终难以真正构建,更不用说做大做强。

在解决“僵尸车”问题上,ofo的目标也远没有达成。目前多数学校仅仅与平台负责人达成入驻协议,双方在权限划分、规定落实等方面尚处于磨合期,双方责权利模糊不清。

以复旦为例,校方允许ofo的“小黄车”在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入校,但具体的运营和管理仍然由ofo方面负责,至于其他很多规定则尚待完善。在湘潭大学更是出现了“小黄车”入校一周就因与校方产生利益纠纷而被迫撤出校园的情况。这意味着,ofo方面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对校园“僵尸车”的改造。

五、“ofo平台”的回应

针对机械静态密码锁,据了解,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智能锁,可取消机械密码,但尚处于测试阶段,测试完毕后将投入使用;针对部分不法分子售卖小黄车的行为,ofobicycle公司目前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负责人解释称:“虽然我们一直都有收到关于售卖小黄车的举报,可是一直没有查到售卖点和售卖人,一旦这种据点被查实,我们将和警方取得联系,一定要依法取缔这些非法的售卖组织。”

乱停乱放问题的解决措施则略显混乱,在不同城市和不同学校,ofo做出的规定差异颇大。

截至本文写成前,复旦最新规定为“小黄车”不能骑出本部校区,并由ofo安排专人驻守校门阻拦试图骑出校区的学生,此举在同时拥有本部校区和三个学生生活园区的复旦引发了学生强烈不满,但目前全国一校多区的情况并非复旦一家,是普遍存在,ofo方面不能无视这种现实;在上海大学,“小黄车”则分为单双号,单号仅在校园内使用,双号可骑出校园;华中地区的不少学校则紧跟“科技前沿”,给“小黄车”装上定位系统,一旦骑出校区就会自动报警并将当前用车人拉入黑名单。

总体而言,“小黄车”的发展前景仍被普遍看好,但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始终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退出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

六、细看“红”“黄”之争

与其发展遥相呼应的是“小红车”mobike的出现,同样是手机扫描二维码、自由度相当高的“共享自行车”,很多人将摩拜视为ofo的最大竞争者,事实上,摩拜单车的运营模式与ofo看似相同却有较大差别。

首先是目标市场不同。“对付雾霾和拥堵,我们太多人都认为是单一的政府行为,很少有人想着可以自己上。”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说,做共享自行车的初衷就是为了“全民参与治霾”,因此,“小红车”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城市共享自行车,与传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相竞争,与之对应的是,摩拜公司近来积极参与新加坡政府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招标,试图使政府部门成为未来的最大客户。

二是成本与价格不同。ofo希望更多地号召校园内师生拿出自己的自行车参与共享,主打便捷、廉价,而摩拜的“小红车”由公司统一定制,略显笨重的车身、不能调节的座椅……为了达到稳定耐用的目标,每辆单车的制作成本价高达2000元,因此使用单车时需要上缴299元押金并支付1元半小时的用车费用。

三是具体规则制定的差异。用户的自私行为是所有共享自行车运营者必须考虑到的现实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摩拜推出了自己的信用机制,如果不按规则停车会扣除信用分,信用分低到一定程度就得用100元的价格租车,如果继续遵守规则则可以重新回到原价,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与未来政府官方将制定的城市居民诚信档案对接。ofo面对学生群体,则很难制定如此严苛且实施成本高昂的信用机制。

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目前“小黄车”与“小红车”皆处于项目的前期推广和发展成长阶段,竞争关系较为明显,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两者之间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市场重合,却并不构成完全对立的竞争关系,甚至作为未来共享经济的先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流借鉴,在共享自行车领域谋求共同发展。

七、共享单车的现在和未来

技术和管理难题都可以慢慢解决,但共享单车模式下显现出的公民道德困境才是社会舆论争议和共享模式构建的核心问题所在。作为国内共享单车的领头羊和共享经济的先行者,“小红车”和“小黄车”在正面竞争之前,目前首先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共享经济发展中从规则到公德最后到文明的升华。

我们该如何制定规则?又该如何唤醒公德?共享文明真的能够实现吗?

王晓峰说:“我们相信如果有一个好的机制能够让人们更加自律,所谓共享经济的这些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以经济规则的约束进而带高道德的底线,最终形成共享文明,这或许是所有共享经济构建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步骤。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市场经济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有了公认的规则和秩序,再不断探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底线的过程。

而针对共享单车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前云启创投投资经理曲凯认为,扩大经营规模才是ofo发展的核心症结。他在一篇题为《出行市场大混战,ofo、摩拜和滴滴的商业本源》中提到:“像自行车这样无比庞大的市场,想让市场起一点点波澜就需要投放出去几万辆自行车才可以。ofo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得靠它在资本市场讲故事的能力和融资能力,为不断扩大阵地提供资本。”摩拜公司总裁胡玮炜在接受极客公园(国内最大的创新者社区)采访时也认为,共享单车想要盈利,“规模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9月26日,ofo官方宣布獲得滴滴出行领投的数千万美元C轮投资,而在此前的9月2日,ofo已经获得经纬中国领投,金沙江、唯猎资本跟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资本的注入必将给共享单车的生存助一臂之力。这也意味着,即使面对困境和争议依旧,共享单车目前仍然有能力在出行市场上“再飞一会儿”。

猜你喜欢
共享单车
ofo共享单车时代
北京市无桩式公共自行车运营现状及监管问题研究
共享单车App后台管理系统的优化
浅谈南昌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
“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
“共享单车”前面有两座大山
“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