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摘 要 近年来,网络直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助网络新闻直播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文章首先指出传统媒体进行网络新闻直播的条件、具体直播途径等,并分别从基于“使用与满足”的场景建构,以及基于媒介融合的路径建构两个角度对网络新闻直播为何能助力传统媒体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内容和渠道角度对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借助网络新闻直播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网络新闻直播;新闻报道;场景;使用与满足;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092-02
近两年来,网络直播现象呈几何数级地增长并在不知不觉中重塑着媒介生态格局,而这些变化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偏好,受众与网络直播的频繁互动折射出了网络直播的巨大前景。在传统媒体的发展日渐式微的情形下,将“网络直播”与传统的新闻报道进行“嫁接”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新闻直播,无疑将会助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传统媒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1 网络新闻直播的条件及其概况
智能手机、云存储技术、4G网络等的发展,助推且为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信号采集、传输网络、分发渠道、应用程序到播放内核,都使得新闻记者能够在突发事件、网络热点面前,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为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演绎”方式,即走出新闻直播间,引导受众任意时间“零”距离“接触”涉及事件的第一现场,可以说,单机直播模式逐渐覆盖网络并成为一种日渐走向“主流”的传播模式。
当前传统媒体主要利用两种途径进行网络新闻直播,一种是通过媒体自主打造直播平台进行网络新闻直播,比如人民网2016年自主研发了移动直播平台,受众可以通过移动直播台App对直播新闻的实时报道进行观看;而与此同时,很多传统媒体会选择借船出海,即传统媒体借助具有强大受众规模的平台进行直播。
2 网络新闻直播为何能助力传统媒体
(1)基于“使用与满足”的场景建构。通过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发现网络新闻直播能够将其所面对的受众作为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并通过直播场景的建构尽可能满足其对媒介特质的需求。所谓场景,彭兰认为其“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决定人们的行为特点与需求特征,其构成要素包括: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习惯以及社交氛围”。这一概念指出了场景由内而外、全方位并且立体的建构特点,正与网络新闻直播契合。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而在融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直播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的感官在时间及空间上实现了更大尺度上的延伸。
在网络新闻直播中,主播运用第一人称的模式与逻辑展开叙述,此时参与直播的受众则可以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对直播新闻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此时极强的代入感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受众的主动性;此外,网络新闻直播中“弹幕”的设置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直播的社交属性,直播的“个性参与”以及“交互式体验”特性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提供全新的参与程式及认知体验,网络新闻直播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增强用户黏度。传统媒体借助社交平台进行网络新闻直播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提升受众对媒介以及背后其所代表媒体的接受度。
(2)基于媒介融合的路径建构。传统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对新闻报道进行直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借力,更是一种基于媒介融合思路的媒体资源的优化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与网络直播平台的技术优势强强联合,最终形成了“壹加壹大于二”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关于“媒介融合”,笔者较为赞同Convergence杂志的主编亨利·詹金斯的观点:媒介融合是在“横跨各种媒体渠道的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传播流动中浮现的”,他认为,所谓“媒介融合”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信息的流动以及多种媒体产業之间的合作,这正与当前传统媒体借助网络进行新闻直播的情形相
契合。
在各类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在内容得呈现上力求将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传递给受众,但是由于传递渠道的局限性,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用户相对集中、具有灵巧性、活泼性的网络平台如腾讯、新浪等恰恰能够弥补传统媒体受众关注度不足的弱项。而传统媒体所独具的权威性也正是直播平台所欠缺的,此时选择将两者结合,打通内容与平台的关系进而对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是当前最为恰当的选择。近两年,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传统媒体通常借助新浪微博或者腾讯视频等对新闻进行网络直播:2017年新华社与腾讯视频联合推出了《看两会现场》,通过直播向广大受众呈现两会的亮点,传播力极强。从媒介融合的视角看,传统媒体借助网络进行新闻直播无疑将有助于其对新闻的报道。
3 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借助网络新闻直播
(1)融媒时代重提“内容为王”,提高用户体验。关于“内容为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传统媒体“一枝独秀”之时的“内容为王”更多的强调新闻作品本身题材的新颖、新闻点的准确把握、新闻五要素俱全。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以及高度多元的内容生产为“内容为王”又注入了一些新的内涵。此时的“内容为王”不仅要关注新闻报道内容本身,还要考虑新媒体渠道的特质:新闻报道的内容不仅要在话语方式、语态等各方面适合新媒体渠道,其呈现的“内容”还应该符合受众的心理、贯彻“用户思维”,这样的新闻产品才能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来说,运用网络新闻直播这一形式时,传统媒体应重视“内容为王”,为用户提供PGC与UGC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容。UGC与PGC的有机结合对应着网络新闻直播“社交”+“新闻”的特点。一方面直播过程中受众通过弹幕等形式参与进来,就是一种UGC即“用户内容生产”的过程,它充分反映了网络新闻直播的社交属性,传统媒体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将其呈现给受众,接地气、平民化的言论更能增加受众的关注度;另一方面,网络新闻直播要求“主播”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准,对于新闻事实及其价值的选择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进而为受众提供更为详实的现场“报道”,进行“专业的内容生产”(PGC)。
(2)巧借直播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前文提到,当前传统媒体进行网络新闻直播基本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自建直播平台进行网络新闻直播;二是借助粉丝量基数较大的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在短期内,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借船出海”即借助已有的互联网直播平台进行网络新闻直播活动是一个较为可行的盈利模式。巧借直播平台能够更好的在短时期内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进而培育受众忠诚度,更好地通过吸纳流量等方式实现网络新闻直播的价值变现,促进传媒经济的良性运转。
具体来讲,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媒介内容的专业呈现,而在技术方面存在短板。此外,打造全新的直播平台不仅需要巨额资金,并且前期的推广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相对长的时间,而这些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而已有的互聯网直播平台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并且其本身原本已经吸纳的用户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直播后可以重点发掘的潜在受众。应该说,两者的“联姻”能够更好的实现双赢,传统媒体要抓住机遇,巧借直播平台,生产更适应受众需要的融媒产品。
4 结束语
伴随着新的媒介技术的深化与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形势紧迫,若要突破窘境,面对网络新闻直播的大好前景,传统媒体应积极开发这一新闻报道的新方式,让其与传统新闻报道实现良好的对接与合作,进而扩大媒体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收获不俗的经济效益。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传统媒体只有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合作的契合点,主动“变”,才能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传统媒体的深化
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
[4]喻国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价值范式与影响力的关键——以北京广播电视总台线上直播平台“北京时间”G20杭州峰会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O16(10):48-52.
[5]初小燕.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报业,2016(19):60-61.
[6]孙李苗.移动直播,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新契机[J].传媒观察,2017(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