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亮
摘要:移动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获得的便利学习条件,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效教学工具。目前我国教育界尚未对移动学习法做出明确定义,而从多数研究的结果与教学模式分析,其主要方式为通过移动设备完成交互式教学活动。如何将移动学习应用到艺术教育的工作中,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从高校艺术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的价值,以及在教学中的结合方法与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提升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高校教育 艺术专业 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132-03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结合途径。在无线移动网络和4G网络广泛覆盖的环境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超级本、IPDA,以及智能手机等无线终端进行教学互动,不仅提高了学习交流便捷性,而且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那么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性更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完善学习计划,进而保障个性化的学习方向。为了保障移动学习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效果,本文做出以下分析。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的发展现状
基于移动设备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的网络化进程中拓展了全新的移动学习模式,如“新东方”“中国知网”等都在移动客户端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手机APP学习软件的兴起,更加促进了移动学习的基础。如目前较为流行的学习宝、作业帮、阿凡题、以及各种外语学习软件等,已经普遍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对于学习效果的显著提高也表现出移动学习的优势。其中艺术学习的软件也不在少数,如适用于美术学习的Brain Market、素描大师、Paint Pro等,也有音乐教学软件如Tune Wiki、钢琴教练、音悦台等。中国新良网教育盛典公布的《2016年教育APP测评报告》中显示,我国目前教育类APP总数量已经超过8万个之多。
虽然目前教育类App的总数十分庞大,但是在品质上却参差不齐,以技术、内容、互动效果进行评价,达到及格线的软件也不超出十分之一。而且多数APP为普通学习软件,以高中“数、理、化”“文、史、政”以及英语学习的软件居多,但是在艺术类教育的APP明显过少,亦然存在市场缺位情况。“中国大学MOOC”汇总高校课程资源已经相当完善,但在“文学艺术”分类下的艺术课程也少之又少,且均为视频形式的模块,对于具体的学习方法与模式并未进行详细研究。那么针对艺术专业的教学而言,在缺乏相关软件的情况下,移动学习的发展必然缓慢。因此,也需要我国各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不断在移动学习的开发中进行资源补充,为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更高的学习资料,助其成才并快速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的价值
(一)學习内容具备互动性
移动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问题探讨,那么其学习效率与效果也必然有所提升。而且学生也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将自身在网络中收集的优秀作品或者学习资源交给教师,再由教师公布到网络平台中,进而丰富了教学资源,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对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公布在平台上,以供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能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内容的互动性,通过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言论,教师也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度、问题,进而为学生规划出更为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形式灵活,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结合移动学习,并将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网络保存,可以为学生提高随时收集学习资料的便捷性。并且学生也能够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中随时进行学习,进而能够明确结合移动学习的方式,为教学过程提供了灵活性。艺术本身是灵感的爆发,而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那么仅以课堂为学习框架,不仅约束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对学生潜力发挥优势有所局限。然而移动学习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条件,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会外写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可以利用手机随时查看学习资料,进而提高了相应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方式个性化,发挥个人潜能
在移动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行掌握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而且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自我评价更为有效,其根本宗旨在于艺术学习是自身的领悟,如果学生对自身的作品没有较高的认知,教师进行教学引导也存在困难。但是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信息归纳学习计划,也就为学生找到了个性化发展的基础,针对性教学的效果必然有效提升。以舞蹈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可以针对某一舞曲风格,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研究,那么学生在针对性的研究中也就形成了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古往今来,所有艺术价值颇高的作品都是艺术家根据自身的领悟,为其作品附加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如国画大师徐悲鸿擅长画“马”;齐白石能够将微不足道的“虾”画的栩栩如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艺术表现力完全来自个性化的发挥。那么结合移动学习的方式,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是为艺术专业提供的特有价值体现。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创建网络公众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开设艺术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那么就需要教师创建相应的网络公众平台,在平台中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而为移动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一方面,平台中应当涵盖利于学生拓展知识结构,丰富学习内容的有效资源。那么就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在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汲取相关的学习资料,并针对课程方向进行甄别,将利于学生理解以及经典的作品附加在平台中。并且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知识点阐述,例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文化底蕴、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个人账号,为学生提供随时进行移动学习的便利条件。并且,需要在平台中建立交流互动的环节,以便于学生随时提出问题,以及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与评价,进而促进移动学习的便捷性,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二)基于多媒体互动的移动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的优势就在于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具备多元化的形式,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FISH插件、PPT课件等,那么基于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应当掌握的主要教学工具。艺术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延伸学习内容,并且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舞蹈专业需要观看视频资料针对细节动作进行练习,绘画专业需要在图像信息中领悟构图手法与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多媒体学习资料的创建中,需要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如果将过于复杂的学习内容附加到多媒体课件中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而且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程度也会相当较低。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建议教师在创设多媒体课件时,为学生附加文字表述与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便学生在遇到任何问题时可以自行寻求答案。此外,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资料多为抽象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发掘艺术作品的内涵时,要为学生提供对比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刻领悟。例如,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品《星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抽象的画风并不利于学生快速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将现代作品或者真实风景的图片作为对比的资料,并以FISH动态播放的模式,为作品提供轮播对比的参考,進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对比借鉴,产生联想之后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三)结合移动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结合过程,其最终的教学效果鉴定,需要从评价中进行教学效果的明确。也就是需要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完成。以环境艺术专业为例,移动学习之后对自行设计的园林规划图首先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并将作品与评价内容共同反馈于教师。通过教师审查与补充之后,再上传到公共平台中,展示给所有学生,此时学生就可以在对作品进行探讨。那么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评价范围提前设定,以便学生可以在此框架内完善评价构思。一方面,针对作品的实用性进行分析,包括构图思维、应用案例的准确性、设计布局的合理性等;另一方面,需要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包括设计叫角度、构图比例、艺术风格、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而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也就明确了评价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完善提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知识结构。
在最后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要掌握分寸,组织评价语言时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侧面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更为有效。例如,民族舞专业的学生往往在舞蹈功底上具备较高的基础,但是与较为冷门的音乐风格进行舞蹈练习时,却不容易把握节拍。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不直接进行问题阐述,反而在学习平台中附加经典视频资料,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更加能促进主动学习的意识构建。那么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问题重点,教师也可以将传输资料进行截取,在整段视频中截取存在问题的几秒便可,那么学生在发现自身问题时也更加具备针对性。
四、结语
本文通过我国艺术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其结合教学模式的实用价值,并针对结合方式提出实施策略。首先,创建网络公众平台,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然后,开展多媒体互动资源的拓展,为移动学习创造便利的应用方式,以及发挥出移动教学灵活性;最后,通过教学评价明确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改正方向与学习目标。进而提高艺术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教学模式的效果与质量,实现对学生学习效率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卢紫晗,王怡.论移动学习引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J].当代音乐,2016,(19):21-23+33.
[2]卢紫晗,王怡.学校艺术教育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研究[J].大众文艺,2016,(20):220-221.
[3]王怡,刘志民,刘春迪,姜洪亮,李鑫星.面向艺术教育的移动视频资源平台设计与实现[J]. 现代教育技术,2014,(10):68-72.
[4]刘道广,焦克莹.移动学习法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08):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