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提出,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结合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形式,借助网络直播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析该发展方式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从中找出互联网环境下促进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直播;传统文化;发展有利因素;解决策略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各大网络平台争相推出直播类App,网络直播这一新兴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发布互动方式已日益影响着当今人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在线的互动、甚至情感的宣泄在之前大都通过真实人际交流方式才能得到的,现如今只需打开手机App即可获得。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较2016年6月增长1932万。 有将近半数的网民都参与到网络直播的互动中。随着网络直播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直播的内容也日益多样化,除了早期火热的游戏直播、秀场直播外,异军突起的泛生活类直播也迅速风靡直播平台,成为当下最火热的直播类型。网络直播这一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人成为直播自媒体变成一种趋势和潮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有着众多层次和方面的一个系统结构。同时,在今天,在走向希望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传统文化也与当今各种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碰撞、相结合,逐步转变为适应经济现代化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型文化。所以,传统文化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代名词,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着很多方面的启迪。同时,传统文化涉及方面眾多,范围之广,潜移默化影响力之大已植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恰恰是弘扬、坚持文化自信的核心和重要一环。“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了目前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面对当下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日益火热的网络直播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利用互联网、手机这类新媒体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更好地发展。而这些早已渗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2016年6月中旬故宫博物院利用网络直播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E区“吴门烟雨”室内园林景观区,对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的画作进行原版演出。除了精美绝伦的现场表演外,故宫博物院对网络直播的运用,更显意义非凡,同时这次网络直播观看演出的观众也达到13万人之多。今年端午节前夕,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斗鱼直播等联合主办的“致非遗,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正式启动,首场直播于5月30日端午节当天上午在湖北秭归开启,活动持续三个月。这也是中央媒体联合直播平台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直播形式进行广泛传播。除此之外,一些专门以传统文化与网络直播相结合的App也应运而生,如小在开播、善播等等。甚至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上还能见到不少手工艺匠人们直播制作精巧手工艺品的身影,还有大学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选修课的网络直播等等,都吸引了大批年轻网民们的关注。可以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已日渐形成一种气候,所取得的反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 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发展的有利因素
传统文化借助网络传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开拓性,利用新媒体这样一个新手段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拓展传播媒介,区别传统媒体。
传播媒介由原来的的传统类型拓展为更加灵活多样的融合视听多向的即时交流类型。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都是单线传播,缺乏即时的反馈曲线,而网络新媒体虽然可以克服这一问题,但还是存在声像不同步反馈有断层的情况,无法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即时即刻声像同步互动。网络直播这一新型的方式,建立在互联网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传播有其独特的优势:声像同步进行,突破时空限制即时交流,双向反馈机制,富有感染力,无需再进行后期制作,同时还可以反复多次进行回放查看等等。传统文化传播如单一靠受众的个人兴趣,仅仅依靠缺乏声像互动的传统媒体,是无法得到迅速广泛传播的。加之传统媒体在传统文化的宣传方面,还是以比较古板的形式,难免会让人有种对于经典照本宣科的感受,丧失了传统文化本应具有的生动趣味性,自然流失了不少潜在受众。网络直播可以说拓展了网络媒介的部分功能,使得传播的媒介方式更加多样,从客观上保证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二)开创新颖方式,增强互动交流。
网络直播的即时互动性让传统文化的鲜活性更加凸显。正是因为有了交流才会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认识了解中,之前在脑海中存有的刻板印象便得到了改观。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泛生活类网络直播,很多传统节日庆典和传统民俗文化会目前都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今年5月11日,首届武汉新洲(凤凰古寨)民俗文化旅游节暨“发现最美湖北”启动式在古建筑群落凤娃古寨举行。这次活动主办方就充分利用网络直播,不单全程直播与网友互动,还邀请网络主播到场,利用秀场主播的热度来吸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关注。直播人气更是一度暴涨到同时2.7万人在线观看,并登上映客全国热门榜,很多网友表示看过直播后,想要亲自来感受下古寨传统文化的魅力。
即时交互性强也是网络直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直播过程中可以随时与主播互动交流,同时泛生活类直播也跟以往普遍的单向宣传、填鸭式教育的风格不同,更利于一些年轻受众的接受。
(三)古新相互借鉴,注入新鲜血液。
网络直播中汇集了众多流行网络文化的新鲜元素,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在网络直播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流行的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不止是挑战,更是机遇和创新。互联网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它所面向辐射的是大众这个群体,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借助于这个途径和平台,扩大自身的普及度和影响力。而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在网络直播中传播正能量,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发挥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居敬察省。传统文化与网络直播带来的流行文化这二者是相互借鉴、相互作用。此外,相对于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传统文化而言,网络直播带来的更多是新鲜感和活泼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史子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与时俱进的突破。网络直播可以让我们面对面与一些手工匠人们沟通,又或是直接向研究传统文化的相关学者们请教,这在网络直播出现前,是无法做到的。观众在直播过程中觉得讲得出彩还能对主播送礼物进行打赏,趣味性又得到了增强,无论是对传播者还是受众都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满足。
(四)摆脱经院弊端,走向生活实践。
网络直播的加入改变了之前传统文化传播中旧有的思路。之前典型的传统文化传播主要是以书籍或是课堂教学为主,大多停留在书本、学术层面,而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无论是再好的理论还是方法,终究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网络直播恰恰丰富了传统文化走向生活实践的途径和形式。现如今各大直播平台上,除了有传统文化书目的解读外,更多的是向观众展示传统文化的成果,如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书法国画的创作过程,甚至传统节日的庆典仪式等等。通过直播平台,让观众切实地了解到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实践魅力,它不再是书本的条条框框,不是说一不二的固化教条,更不是一个个孤立、了无生气的知识点,而是鲜活又接地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丰富的文化类型。其次,传统文化在网络直播中贴合实际、贴近生活,这样一种大众都愿意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形式,反过来更加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可以说在实践生活中,网络直播走在了发展的前沿。
(五)吸引年轻受众,传承路径创新。
文化正因为有了传承才有了未来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文化也是如此。而传承的基础就在于不断地吸纳更多地年轻的一代去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纵观近几年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占总体网民的比例大致处于40%~56%这个范围。我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体,而这部分人也是传统文化未来的后继者和接班人。网络直播以直接、新穎的方式进入公众的视野,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的新鲜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度很高的青少年群体的注意。青少年大多接受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可塑性强,易被潮流引导。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在网络直播中的传播,采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这也是对青少年课堂学习的一种课外补充形式,在生活中了解、学习,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 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发展的不利因素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直播在给传统文化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 传统文化网络直播的浅表性。
借助网络直播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仅仅依靠图像、声音的传递,有时还只是主播和观众的简单互动,很难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述到位,只能流于表象。加之很多时候网络直播为了夺人眼球,吸引观众进入直播,常常以耸人听闻的标题作为宣传,诱导甚至误导观看直播的观众,这其中就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泛生活类直播。下面简单举例三种典型的传统文化网络直播浅表性的表现:第一种客观问题,意在传播传统文化,但在网络直播过程中,由于主播对于传统文化不加深入的研究加之表述或者网络用语的浅显性,使得对于传统文化存在有认识片面和粗浅概论等的问题,观众存在狭隘片面的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真正看到传统文化这课“大树”的雄伟和宽厚;第二种主观错误,直播往往从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热点入手,为了抢占热点而抢占热点,宣讲所谓的经典原著,实则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曲解经典著作,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有一种则是传播者或主播们宣讲一些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内容,并将其称之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点,实则根本与传统文化无关,有些甚至是背道而驰,意图走文化复古主义的道路。后者对网络直播的受众尤其是毫无判断力、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少年受众危害更大。前段时间比较火热的“女德”讲师丁璇就是典型的实例,看似讲的是“女德”,告诫现代女性为人处世时应当注意的方面,深究其本质则是宣扬对女性禁锢和歧视的封建思想,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非但要不得,但凡看到都应给予彻底的批判。
(二) 传统文化网络直播的冲击性。
冲击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流行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网络直播就像是个大熔炉,其中的内容千奇百怪、包罗万象,传统文化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受网络流行文化影响很大,有相互融合,互相借鉴的一面,就存在相互分离、相互冲突的一面。如网络流行用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直播过程中一些主播为了吸引青少年受众的注意,过多的使用网络语言和颜文字,导致传统文化没有传播到位,反倒让受众记住了这些流行语言,因小失大,使得传统文化直播变成了四不像,失去了其传播应有的目的和效果。再如网络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网络中宣扬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讲求释放自我、回归本性,这些大都来自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直播中毫无顾忌的评论、谩骂,以及为夺人眼球而打色情、低俗擦边球,更有甚者打着印证历史的考究旗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质疑等等,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表现,这是需要我们尤为注意和警惕的。
(三)传统文化网络直播的功利性。
功利性并不等同于商业性,网络直播中很多类型都是偏向于商业化,诸如秀场直播,其本身就是主播们靠观众打赏获得收入的一种直播类型。这里说的功利性主要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行牟利骗财之实的现象。一些传统文化网络直播在直播过程中直接进行字画拍卖或是对线下课程的宣传,往往这些字画和课程其本身价值与售出的价格并不相符,甚至有些是带有传销性质的强买强卖。还有一些商业性质较为浓厚的传统文化直播类App,如小在开播、善播,都是运用“传统文化+网络直播”的模式挖掘文化产业背后的价值,意在促进文化消费。无论是哪种商業模式,我们都应清醒地认清其本质是以盈利为目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决的反对和打击那些为了敛财而肆意消费传统文化的网络直播,这些直播不但没有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日益低俗、功利。
三.解决策略
针对于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直播中过程中的浅表性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于不同的群体,其方法和侧重点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对于新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判断和甄别能力。对于普通受众来说,线上采用直观活泼的互动方式引发受众对于传统文化了解、学习的热情,线下可以开展讲座、读书活动加深巩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在校的青少年而言,线下以课堂教学学习为主,带有任务性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充分抓住课堂的主要内容理解到位,线上则是作为课堂的补充和继续,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可以拓展课堂,激发线上的学习,充分调动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二)新旧元素共开拓。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新旧元素相互碰撞,无论哪种文化都有其优劣之处,要本着发展和辩证否定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在建设走向新世纪的新文化过程中,我们最大的问题并不在要不要传统文化,而在于能否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能否把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既能适应于及现代化建设又能够积极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新文化。”
(三)道德法律齐规范。
对于传统文化网络直播中存在的功利主义问题,应规范其行为,道德和法律共同作用双管齐下。网络直播鱼龙混杂,存在有色情、暴力、诈骗等违法情况,不但要完善法律法规,同时更应发挥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法规规范网络直播中的文化环境,用传统文化中义利合一的价值追求来引领网络文化的主旋律。2016年可以称得上是网络直播井喷式爆发的一年,国家也在同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直播加强规范。如11月,政府实施《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中提到的“双资质”,即直播平台以及主播需要获取相对应的合法资质;“先审后发”意味着直播内容需要先上交审核后才能发布,而新闻信息类直播应当设立总编辑;“及时阻断”要求直播平台即时阻断违规内容播放的技术能力应符合国家标准。经过2016年高速发展后,整个直播行业逐渐回归理性,市场开始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传统文化借助网络直播发展,已走入实践的层面,可以肯定的是其发展的有利因素远远大于不利因素,遇到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与不断完善的。我们坚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完成由古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以其特有的思想精华,会继续启迪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创造,为世界的进步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7年1月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16-7-1
[3]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2014
[4]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P37
[5]董成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D].泉州:华侨大学,2016.
[5]方宇荣.网络直播平台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6.
[6]黄意武,李晟男.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3).
[7]彭锦.网络直播热潮下的冷思考[J].电视研究,2016(09).
【作者简介】崔璨(1991-),女,河南郑州市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