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然而,现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信息不断的变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也发生着巨大地变化……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上课不听,作业乱做甚至不做,学习成绩的优劣不当回事;纪律散漫,做事随心所欲不计后果。这时我们就要进行反思:教师固守的那桶水还能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学生还会不会乐意的接受那杯水?
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在7~14岁接受了教育便可应对一生之所需;在工业经济时代,接受教育时限延长到了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知识正以每年5%的速度不断地被淘汰,一个人如果不随时更新、补充知识,10年后将会有50%的知识因陈旧老化而用不上。
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识为未来培养人才,教师必须不断感知和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有可能更好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才有可能一直胜任这份使命神圣的工作,才更有可能一直保持对职业和事业的热情和执着。如果教师的知识一直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或者停留于一桶死水的状态,这桶水不仅随时有被舀干的危险,而且还会因其不流动而成为一桶腐水。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电”,不断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不断地给自己“注水”,不断更新、更替、更换,让“水桶”紧紧与知识的大江大河相连,使之在任何时候都成为源源不断的一桶“活水”。
我也有幸参加了多项培训活动,如网络课程培训,县组织的培训,以及校本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把这些知识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这一系列的进修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教学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下面谈谈我的收获和启示:
(1)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不是一名学生,面对的也不是一模一样的学生,学生们有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等等,而且教师不是给所有学生“一杯水”,而是要给每名学生“一杯水”。要能安全准确地接到每名学生手中的水杯,教师仅仅有的这“一桶水”应该是怎样的“一桶水”呢?
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水桶中的成分了如指掌,才可能灵活自如地把其中的营养精髓传输给相应缺乏的学生。教师的“一桶水”背后需要有多桶水作为支撑,而且储备的是多桶包含不同类型知识的水。如,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在教师的头脑中通过现代的教育理念统领指挥,融会贯通,最后才能凝缩成满是精华的一桶水。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保持自己桶内知识的更新和动态发展,学生接受了不新鲜、过时的知识也会有不良反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在不断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交叉和综合。教师仅仅了解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且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学生受信渠道越来越多,了解的信息量可能并不比教师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要教师足够细心也能在“水杯”中发现“水桶”里所没有的丰富水资源。这些实质上可以归结为教师自身的知识问题,而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高效地运用自己的桶中水,才能使学生的杯中水达到“最大化”,这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知识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具有了桶中水,這只是可以教学的基本前提,如果想让每个学生都喝得足,想让鲜活的知识能够诉诸学生的心灵,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需要不断的摸索积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汲取知识的时候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不想喝,这类学生在上课时提不起劲头去听,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此时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有什么更适合教师去做的呢;
喝不到,这类学生总的来说还是想学知识的,可是由于学生本身性格内向、腼腆等原因,遇到不懂的问题胆怯、不敢发问。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鼓励和信任是最必不可少的;
没喝饱,教师在课堂上要照顾大多数的学生,但必然有一些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学生,他们想要教师给予更多的知识。“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语);
喝得好,这是大多数学生普遍所处的状态,也是最不稳定的阶段。这种类型的学生相对来说多一些,但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学生就成了一个模子下批量生产的杯子了;
喝多了,相应于第三种学生来说,肯定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教师讲的知识消化不了,甚至很难理解等。这时,教师细致深入地讲解无疑对他们的帮助是最大的。
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可以相互转化。针对各种类型的学生,教师积极有效的回应是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捷径。
(3)教师如何才能够保证首先充满自己的“水桶”,并且如何充满的问题,这是现代社会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挑战。每一位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师,差不多都经历了职前教育、职初培训、职后研修等一系列培养提高,但是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发展是“船到桥头,车到站”了。在知识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态势下,是让教师的教学适应知识的更新,还是反其道而行,这是不言自明的。教师需要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去捕捉新的信息和知识,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建构新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自身的努力在其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一桶水”永远不要干涸。要做到“水源”充沛,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大千世界之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才会有山常青、水常绿,才会有细水长流。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要不断补足“一桶水”,且要常补常新,不断更新知识。要去问询新的思想与观念,问津本学科前沿和教学的发展方向,问鼎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让“一桶水”变为“长流的活水”,变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河流里流淌的应该是有各种营养的“营养水”,而不是一桶死水或“蒸馏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清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