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更顺利地立足职场,实现理想人生,构建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对策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合理高效就业的进程。各高校虽然在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師资队伍等方面作出调整和改进,但实际落实差强人意。这也就需要高校做出明确的安排和部署,切实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组织领导体制不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开展课程以来,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较单一,大多是授课、讲座、案例分析的模式,缺乏创新性;在教育考核上,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在专业技能和职称上没有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缺乏教学质量和积极性;在实际运用中,仅仅接受理论指导的学生难以将其转化为实践活动,缺乏实用性。
其次,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实际职业选择时,需要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作为整体来做综合分析,与职业特征相结合,找到合适的岗位,这些工作必须有专业的测评、培训机构来完成,并且要做出科学分析判断,而现在很多高校仅仅是借助心理咨询机构或者网上测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自建或依托校企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共建职业咨询机构,指导学生确定职业性向与职业目标,确定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实践教育活动缺乏。大学生的校园活动更应该注重教育与个性融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颇为重要。学校可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员进行讲座,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频繁与学生互动;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参与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开展职业角色体验活动等,有效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的兴趣。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脱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实效性、实用性、操作性的学科。无论是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还是评估、测试,都需要教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将专业修养和实践能力紧密融合。
首先,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据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抱以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该课无非就是理论性的教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毫无实践性可言。这与如今课堂大多停留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上有关,课堂的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简单,导致学生的热情减退,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学校应及时将就业指导教育延展到课外实践环节,促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相辉映。
其次,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脱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指导而忽略实践活动的开展。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主线,包括了健全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参与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开展职业角色体验活动、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就业辅导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些职业技能实践活动有效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和文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招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通过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以实现个人发展成就最大化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学校要督促、指导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针对性的个体指导,切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的职业岗位群调研、职业角色体验、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有利于企业及时向学校反映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利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近几年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数逐年增加,反映了各级领导及就业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职业规划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联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现实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兴趣,缺少在实践中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职业期望值过高。校园生活的渐入佳境可能会让不少学生自视甚高,定位偏移,很容易在受挫之后一蹶不振,因此,学校应适当组织学生真正接触实际的职业岗位,体验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理念。通过实践过程发现自身知识结构及专业修养不足,矫正意志品质及职业道德的偏差,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再次,职业目标不明确。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控制和抉择能力较弱,往往目标过于庞大而遥远无法实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及早明确努力方向和理想目标,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针对性地进行跟踪指导和定期量化考核,及时评价和调整目标,为今后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做好准备。
校企合作是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及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的产生,无疑给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入了一股新力量,特别是在实践教育严重缺乏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更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