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比较葡汉熟语中的动物隐喻

2017-07-28 15:23廖怡然
北极光 2016年1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葡萄牙中国

摘要:基于“人是动物”这一概念隐喻,比较葡萄牙和中国的动物熟语,分析动物的隐喻含义以及动物隐喻的特征,是探究中葡两国文化模式异同的有效路径。目前,关于葡汉熟语的对比研究寥寥无几。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进行葡汉熟语对比,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葡萄牙,中国,动物熟语

一、隐喻的内涵

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2003:4)认为,隐喻并不仅仅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手法,隐喻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也被称为概念隐喻,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诠释和理解当前的事物,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基础来构建的。隐喻中被理解的事物或概念是目标域,用于理解这一事物的概念是源域,隐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属性和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如下图所示)。隐喻的构建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隐喻本身是体现不同文化模式的语言和认知载体,而比较两种语言中隐喻特征的差异则成为了分析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合理路径。

概念隐喻的构建常常反映在语言学意义上的“熟语”之中。熟语是指语言中约定俗成的词组或句子,普遍意义上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六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熟语往往张口即来,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的熟语都是概念隐喻,其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值得深究。

中国和葡萄牙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经贸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和葡萄牙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比较葡汉熟语中的概念隐喻,我们可以对这两个国家文化根源的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由于葡萄牙语和汉语中都有着大量的动物熟语,而且这些熟语有着丰富的隐喻内涵,能集中反映葡汉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实现映射关系、表达特定文化的特征,因此,我们选取了动物熟语作为比较葡汉熟语中隐喻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的有效着眼点。

二、动物隐喻的特点

动物熟语往往可以归类为“人是动物”这一基本概念隐喻。在这个概念隐喻的构建过程中,人们不只是基于动物自身的特征实现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事实上,人们也会将拟人化的动物充当源域来实现相应的映射,即人首先将人类的性格赋予动物,然后再将拟人化的动物特征用于理解人的性格行为特点。因此,动物就具有了“国家身份”。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依照自己的特点和社会关系将动物拟人化,这样一來,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动物的象征含义也就存在差异。

三、葡汉动物隐喻比较

葡萄牙和中国都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熟语。我们选取了与龙、蛇、猴、猫和鸡这五种动物有关的葡汉熟语进行对比,分析熟语中动物的隐喻含义以及动物隐喻的特征,从而探究中葡两国文化模式的异同。

(一)龙

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在神话传说中,龙司雨兆丰,蕴含着农业社会中人们祈求丰收的朴素愿望。

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体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人们用“龙”命名名山大川,一草一木,与龙有关的熟语更是不胜枚举。在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帝王自封“真龙天子”,借助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来巩固政权。“鼎成龙去”、“白龙鱼服”等便是以龙喻指帝王的成语。龙也常常泛指有权势地位的人,如“攀龙附凤”,“龙游浅水遭虾戏”等。除此之外,龙也具有成功之士(望子成龙),有才之人(卧虎藏龙)和正人君子(龙屈蛇伸)等象征含义。

这些隐喻体现了汉语熟语中动物隐喻的一个明显特征——虚构性。由于龙是神话中的动物,它的隐喻表征并非基于其自然属性,而是由人将自身的性格和行为赋予给龙,反之,再通过拟人化的龙来隐喻和理解人的性格和行为。龙与虾(龙游浅水遭虾戏)以及龙与蛇(龙屈蛇伸)等的关系显然是虚构出来的,是人们将人类的社会关系“强加”给动物,然后再通过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和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则迥然不同,龙常常意味着邪恶和恐怖。詹姆斯·霍尔(1996:21)指出,在基督教艺术中,龙是魔鬼撒旦的一种化身。因为拉丁语“draco”一词的含义是龙或蛇,因此,撒旦既以龙的形象出现,也以蛇的形象出现。最著名的与龙有关的基督教传说当属圣·乔治的故事。相传有一只恶龙残杀人畜,最后被这位英勇的罗马战士击败。

作为天主教国家,葡萄牙文化中的龙是邪恶之兽,但龙的文化内涵却具有两面性。在历史上,葡萄牙的国王曾使用龙作为其徽章中的元素,寓意力量和战无不胜。在当今,葡萄牙最受追捧的球队之一——波尔图足球俱乐部也取此寓意,自誉为“龙之队”。尽管葡萄牙文化中的龙不是只有负面形象,但并没有出现与中国文化类似的龙崇拜,葡萄牙语中也没有关于龙的熟语。

(二)蛇

蛇凶猛、危险,甚而有毒性的特点被人们熟知,因此,对于葡萄牙人而言,可以说是闻蛇色变。在我国,人们对蛇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蛇是我国一些民族和部落的图腾,在远古传说中,伏羲和女娲便有长蛇之躯。而蛇作为十二生肖之一,人们更是为蛇赋予了坚忍和冷静等品质。而另一方面,蛇凶狠的本性也会让人产生恐瞑。

葡语中有关蛇的熟语并不多,而且都含有贬义——蛇被用来喻指品行坏的人。

(1)有的女人像蛇,美丽、有毒且无足轻重,但却阴险狡诈(Mulheres ha como as serpentes,formosas e venenosas,insignificantes, mastraigoeiras)。

(2)恶毒如蛇(Sermall como as cobras)。在汉语熟语中,蛇的形象则更为丰富。它常常喻指品行不正、阴险恶毒之人(龙蛇混杂)。由于蛇可吞食大大超过其自身体积的猎物,蛇在熟语中具有贪婪的特点(人心不足蛇吞象)。此外,蛇也是危害的同义词(养虺成蛇)。虽然蛇的形象多为负面,但也有正面的个例(蛇食鲸吞)。

显然,蛇在葡汉熟语中都喻指品性恶劣的人。但葡语熟语将女人比喻成毒蛇,这体现了在葡国文化以及葡国文化的渊源——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中,蛇与女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证。尽管圣经故事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蛇的性别,但从中世纪起的宗教艺术作品常常将蛇刻画成女人首、毒蛇身,以此来突出蛇在圣经故事中引诱的行为以及它与夏娃的关系。此外,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和厄喀德那都是与蛇有关的女妖。而在汉语中,蛇没有与特定的性别相关,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文化内涵也不总是贬义的。尽管有蛇精蛇妖的传说让人将蛇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但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乏正面的形象,例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

葡语熟语中蛇的内涵都是負面的,在汉语熟语中,尽管也以负面为主,但存在正面的个例,这与两国的“蛇文化”是相吻合的。

在汉语熟语中,龙常与蛇相提并论,形成善恶的代表。由于龙是虚构的动物,这体现了在汉语中,人们通过虚构动物之间的关系来喻指人的社会关系,这一特征是葡语熟语不具备的。

(三)猴

由于猴与人类生物特征的近似性,葡汉熟语中都含有许多与猴有关的隐喻。

猴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为人们所熟知,“猴头猴脑”被用来形容浮躁好动的人。而长相丑陋的人则被描述成“尖嘴猴腮”。猴子天性聪明,因此我们常常会用“猴精”来形容机灵的人。猴子还可以喻指平庸之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势利小人(树倒猢狲散)以及愚昧之人(猿猴取月)。

在葡语熟语中,猴子也被用来喻指浮躁好动的人(好动之猴,以铅惩之,Macaco que muito mexa,merece chumbo)。当人们说某个人是猴子(ser um macaco),这个隐喻背后的涵义实际上是形容这个人长相丑陋,这与汉语中“尖嘴猴腮”的含义类似。在葡语熟语中,猴子常常喻指普通人,这些隐喻往往阐述了人类的一般特征,例如:老猴不学新本领(Macaco velho nao aprende arte nova)等。

从与猴有关的熟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葡汉动物熟语都将动物本身的习性直接对应人的性格行为来构建隐喻,例如好动的人是猴子。但汉语熟语中的动物隐喻常常不局限于此,“树倒猢狲散”这个隐喻将人的社会特征与猴子本身的行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势利小人是猢狲”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和“猿猴取月”则更明显地体现了汉语动物隐喻的拟人化特征——人们以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为基础虚构出猴子的行为,从而形成动物隐喻。而这些特征在与猴有关的葡语熟语中都没有体现。

(四)猫

在葡萄牙和中国,猫都是人们喜爱的宠物。但猫以前其实是为人们捕捉老鼠、保管粮食的好帮手。

葡语中与猫有关的熟语很多,猫也有着丰富的隐喻含义:

1.监管者、上级

如:猫不在家,老鼠当道(Quando em casa ngo est o gato,a vontadefica o rato)。

2.生命顽强的人

如:像猫一样有七条命(ter sete vidas comollm gato)。

3.虚伪之人

如:猫如密友,却也伤人(Bom amigo e gato……e arranha)。

4.被贬低或被操纵的人

如:以猫为履(Fazergato-sapato dealgu em)。

5.造成损失或祸害的人

如:一只眼留意烤着的鱼,一只眼警惕靠近的猫(Corn umolho agsa-se a sardinha e con o outro vigia-se o gato)。

6.普通人

如:猫的儿子会抓鼠(Filho de gata,ratos mata),被蛇咬过的猫怕绳子(Gato aquemmorde a cobra,ternmedo a corda)。

猫在汉语熟语中的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猫和老鼠常常用来喻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例如:老猫不在家,老鼠称霸王;猫鼠同眠。猫也可指代虚伪之人(猫哭耗子),无关紧要的人(阿猫阿狗),有婚外情的人(哪有猫儿不偷腥)等。猫也同样被用来喻指普通人,例如:猫捉老鼠狗看门。

由于猫捕鼠的习性,猫鼠关系都在葡汉熟语中出现,并用来映射人们上下级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同的是,汉语熟语中的猫鼠不仅仅存在对抗关系,有时候也会同流合污。这一点体现了汉语动物隐喻明显的虚构性特征。

从“以猫为履”、“阿猫阿狗”等熟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猫为人捕鼠,服务于人的关系,人类自认为比猫具有更高的地位。因此,猫也就被用来喻指不被重视,或被人操纵的人。这是葡汉熟语的一个相似之处。

由于猫与人类的亲近关系,猫在葡汉熟语中都被用来喻指普通人也就不足为奇。因为这些熟语往往表现的是人类的普遍特征,所以这些熟语在葡汉文化中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葡语熟语“猫的儿子会抓鼠”与汉语熟语“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类似,而葡语熟语“被蛇咬过的猫怕绳子”也与汉语熟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异曲同工。

猫在葡汉熟语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且猫的形象都以负面为主。尽管有这些共同点,我们仍能发现葡汉熟语中的文化差异,例如“猫有七条命”,这来源于西方文化中与巫婆有关的迷信,在我国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五)鸡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葡萄牙,鸡被人类驯养的历史久远。由于它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葡汉熟语中,鸡都被用来喻指普通人。虽然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这其中也存在着有趣的文化差异。

一般而言,葡语熟语中的动物隐喻并不将动物的雌雄与映射对象——人的性别相关联。但是,大部分与鸡有关的熟语却明显地体现了这样的联系,即存在两种普遍的隐喻——“女人是母鸡”以及“男人是公鸡”。葡语熟语通过这两种隐喻表达了对两性社会角色和行为准则的看法,体现了葡萄牙社会的传统性别价值观。例如:育雏是母鸡的专职(A galinha e quecobre os pintos);公鸡觅食,母鸡储食(O galo nica,a galinha recolhe);公鸡不鸣则成牝(Galo clue ngo canta tornar-se-agalinha);公鸡在自己的窝里便是王(O galo,no sell poleim,erei)。

在葡萄牙传统社会中,男性挣钱养家,女性居家育子、照顾起居。如果说“公鸡在自己的窝里便是王”,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而以下贬低女性的熟语也佐证了这一点:

(1)女人和母雞都是势利的生物:母鸡为食,女人为钱(A mulher e a galinha sgo bichos interesseiros:a galinha,pelo milho.a mulher,pelo dinheiro)。

(2)家养的母鸡,口粮的开销比变卖的价格高(Galinha de casamais come do que vale)。

正如我们提到的,在汉语熟语中,鸡常常也喻指普通人,例如:“宁为鸡口,毋为牛后”,“鹤立鸡群”等。但与葡语熟语不同的是,汉语熟语中有关鸡的隐喻并没有对雌雄作刻意的区分。不过,汉语中出现了个别指定性别的熟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牝鸡司晨),这些都是对女性行为准则的阐述。与葡语的情况相似,它们也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相比葡语熟语而言,汉语熟语中鸡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除了喻指普通人以外,鸡还被用来喻指才德卑下之人(鸡栖凤巢)以及攀附他人得势之人(淮王鸡犬)等。

总而言之,尽管中葡两国文化差异大,鸡在葡汉熟语中有共同的象征含义——普通人。而且这些熟语都体现了两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与其他动物类似,与鸡有关的熟语也是以贬义为主。在隐喻的构建中,葡语隐喻主要基于鸡本身的特征,但正如“鸡栖凤巢”、“淮王鸡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熟语所示,汉语隐喻具有更明显的拟人化特征。

四、结语

(1)葡萄牙和中国都有着数量可观的动物熟语。动物隐喻的内涵丰富,体现了两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征。葡汉熟语中动物的隐喻内涵有共通之处,这些相似点往往是由于葡汉人民选择了动物本身的习性作为隐喻的源域,继而映射在人类相似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上;或是选取了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来隐喻和阐述人类的普遍特征。从本文的动物熟语中我们也能发现两国社会的一些相同之处,例如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但是,总体来说,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迥异,动物的隐喻含义在葡汉熟语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2)葡汉熟语中动物的象征含义都以贬义为主,即使是像猫这样为人们所喜爱的宠物,也都具有负面的形象。龙的情况极为特殊,是我国“龙文化”的一部分。萨迪亚·贝尔基尔(2014:133)曾证明大部分的动物隐喻都与人的负面特征有关。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特纳(1989)用“存在大连环”对此进行过解释。他们认为,人类自认为是最高等生物,有权利主宰别的生物。因此,人类会贬低别的动物,并用它们来喻指人类不好的品行。

(3)葡汉熟语中动物隐喻的构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一方面,葡汉熟语都选取熟悉的动物作为隐喻的源域,但葡语熟语中没有虚构的神话动物。龙和凤只在汉语熟语中出现,这体现了我国丰富的图腾文化以及我国语言和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葡语熟语主要以动物自身的习性以及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关系为隐喻的基础,但汉语熟语主要以拟人化的动物特征以及虚构的动物关系为隐喻的基础。这样,汉语熟语中的动物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等级关系:龙为帝王,鱼为平民;猫为上级,鼠为下级,时而对抗,时而狼狈为奸;老虎本为王,猴取而代之;凤高风亮节,理当占据高位,鸡才德卑下,却小人得势……显然,这些动物等级关系既建立在动物自身特征以及生物链的关系之上,但同时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虚构出来的。因此,汉语熟语中的动物就如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勾勒出我国社会的千姿百态。汉语熟语中动物的拟人化和社会化使得动物熟语贴近于生活,成为活的文化遗产,被人们口口相传。葡语熟语中尽管也有将人的社会关系赋予动物关系的情况,例如,猫和老鼠、公鸡和母鸡的关系,但与汉语熟语相比,这些情况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拟人化是造成葡汉熟语中动物的隐喻含义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动物熟语一般对于非母语者来说不容易理解的原因。葡汉动物熟语的这一区别不仅仅是语言和隐喻特征的差异,它也体现了两国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儒家文化为不同阶层的人制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推崇克己复礼,所以汉语熟语中用以隐喻人的各种动物之间也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等级关系;但葡萄牙没有出现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而天主教的教义也没有为王权社会制定严苛的等级制度,所以葡语熟语中的动物也就没有这样的特征。另外,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美学差异在于,中国在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影响下注重写意、境界虚拟化表现,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则崇尚写实和再现,葡语动物隐喻构建注重“写实”和汉语动物隐喻虚构性强的差异是与两国的文化特征一脉相承的。

作者简介:

廖怡然(1988-),女,江西,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博士在读。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葡萄牙中国
葡萄牙KOI餐厅
The Hardest Language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