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璇
摘 要: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如何挖掘、利用好当地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夷山市实验小学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学校在充分研究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师资潜能、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推出的校本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地将武夷山地方自然与文化资源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并在实践中,已初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乡土音乐课程中的《落雨仔》、《我爱武夷山我爱九曲十八弯》、《武夷山茶歌》等歌曲都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应将我国各名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开展了“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以民俗音乐艺术文化的渗透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形成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归宿点。”让古老的乡土音乐在校园里复苏,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得以传承。
关键词:理念 目标 创新 实施
一、遵循理念,提出育人方法
校本课程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基础,主张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了解、参与、实践、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探究、合作精神,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开展教学。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面向全体原则。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理解的课程应覆盖全体学生,而不是某方面有特长的部分人群。二是儿童性原则。尊重儿童认知规律。从低龄段的“了解”到高龄段的“创作”,按照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三是主体性原则。在具体的收集素材、参与实践、独立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察、研究、实践能力,即“做中学”。
二、明确目标,培养学生情感与能力
校本课程涉及多门学科,旨在将武夷文化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运用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使地方文化具体渗透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探索研究的能力,从而把抽象的“家乡”、“祖国”的概念具体化,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的美好情感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对武夷山的自然、人文知识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意会知识和信息知识,以自主学习、观察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开设课程,创新育人载体
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安排不同的渗透学科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情感,以达到培养正确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如:我校四年级“我参与——茶艺茶歌舞”课,每学年安排20课时。四年级的儿童正处于青春前期,正确的形体知识,美好的仪态教育将为儿童未来的身体发育带来良好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四年级安排了“我参与——茶艺与茶歌舞”课程。茶艺与茶歌舞课程是武夷茶文化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尝试。为解决音乐课时不足的问题,学校为四年级音乐课安排了一名茶艺教师、一名舞蹈教师和一名音乐教师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每个班级的每节音乐课均分解为一节茶艺(舞蹈)课、一节音乐课,由两名教师分别为男女生分班授课,既提高了技能学科的教学效果,又解决了学时不足的问题。茶艺学习的宗旨是“学茶知礼”,从程式学习中培养儿童对中国传统礼仪的认识,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美德。“茶舞”结合武夷山民间舞蹈,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形体知识,指导学生创作简单的舞蹈片断,达到“美仪修德”的教学目的。
优美质朴的民歌、童谣是武夷山乡土文化的瑰宝。教师精选了一批歌曲指导学生进行欣赏与歌唱的教学。如:《落雨仔》这首民谣是用武夷山本地方言传唱,深受学生与家长的喜爱。引入课堂的民歌还有九曲溪老伐工刘焕章的《武夷山竹排歌》、《武夷山茶山歌》等。
四、課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思考
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家长、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增进了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学生在各主题的学习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了武夷山的自然、社会、文化知识,对“武夷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粗浅的认识,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意义的理解,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当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正不足:有些内容过于专业,不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民间传说、故事等素材的选择上应更精细,在价值观的体现上应与小学德育要求相适应;校外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展内容,利用好武夷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主动教研意识,不但要“会教”,还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教”、“怎样教最好”,让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调动各方力量的支持,集思广益,把校本课程做得更深、更好。
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武夷山丰富的自然、社会、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相信,“武夷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将为学校创造一个更为鲜活、更为生动、更有趣味性的教育氛围,我们将以此为开端,继续努力,不断开创学校办学特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