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创作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自出版之日,就成为文学界和评论界的热点。对于作品主题的讨论成为“三部曲”研究的热点,其评论多集中于对乌托邦的书写、对理想社会的追寻、孤独意识等主题探讨,较少涉及文本的神秘性特征。格非的创作历来被公认为先锋文学的典型,而神秘性是先锋文学的一大特征。本文从先锋文学神秘特征入手,着重分析格非构建“江南三部曲”作品神秘特征的方式,并探讨这种神秘特征的文化来源。
一、“江南三部曲”神秘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
格非曾说:“假如文学是一个神祇,只有那些感觉到在世界的胸膛里始终有神秘事物敲击着的人们,才会感到亲切的共鸣。”结合格非的文学创作,人们可以看出作家格非的世界观:世界本就不是理性和科学可以完全把握的,恰恰是那些理性无法把握的神秘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大约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某种神秘性特征。“江南三部曲”中的神秘特征更为明显:悬念、伏笔、难解的梦和无法掌控的命运诸种思想贯穿在作品的始终。
(一)无解的悬念
设置悬念本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手法。悬念可以增强故事性,而小说最基本的作用便是讲述故事。侦探小说常用的表现方式便是设置悬念,作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和猜想,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发展,作家给出答案,在猜与解之间,读者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但是,格非的悬念设置不同于此,他在文中所设的悬念通常是无解的。读者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但到了故事的结束也没有找到答案,这就增加了作品的神秘色彩。
在“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中,作者开篇便以童年秀米的视角,写其父陆侃离家出走的场景。通过写秀米内心的疑问,小说设置了“陆侃到底疯没疯”这样一个疑问。秀米问“要去哪里”,陆侃笑说自己也不知道。之后作家便用很长的篇幅写全家人寻找陆侃的情节,有人看到他成了僧人。甚至还有人说他变成了云彩飘走了,这本是无稽之谈,但那位婆子真实地拿着陆侃常用的一块手绢。这是小说开篇作者就抛下的一个悬念,但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陆侃到底疯没疯,他去了哪里,这些疑问仍留在读者心头。不仅如此,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疑念却越来越多。陆侃是怎么发了疯的?他为何如此珍重那只瓦斧?事实上,作为小说第一个出场的人物,陆侃仅仅是短暂的出现,之后这个人物再也没有出场,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寻觅桃花源”的梦始于陆侃,主人公秀米、谭功达都在重复着祖辈的梦。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作者在他身上设置了一个悬念之后便再无解答,仿佛作者在意的仅是设置悬念,而不关注释疑。因此,读者便会陷入种种猜想中,这就使小说隐隐地流露出神秘的氛围。
(二)巧妙的伏笔
埋伏笔的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十分常见的。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就明确提出“草蛇灰线法”,它指的是某个词语或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时断时续。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同时也将整个文本连成有机的统一体。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伏笔的预设十分巧妙,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气息。
在《人面桃花》中,有一处孙姑娘被奸杀的情节:大金牙以玩笑的口吻说孙姑娘是他杀的,旁人都不信,唯有秀米相信了。在这里,作者埋下了伏笔,孙姑娘到底是不是大金牙杀的。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陌生的人物在此时出场呢?一般作者埋下伏笔之后,很快便设置对应的结果出现,但是格非的写作似乎不同。随着故事的深入,孙姑娘的这件惨案没有再被提及,大金牙这个人物也一直没有再出现。直到十年后,秀米回普济办起了学堂,大金牙这个人物才又出现。他不仅杀了长洲的一个姑娘,还承认当初孙姑娘就是他奸杀的。此刻,读者才回想起当初作者埋下的那个伏笔,不得不佩服作者设疑手法的高明。当初大金牙的一句玩笑话,没有人把他当真,除了秀米。读者不禁会猜想:秀米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有预见能力的人,还是成年人都被蒙蔽了双眼,唯有孩童才能看得真切。作者运用巧妙的伏笔,关联小说的始终,使得这部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伏笔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三)难解的梦境
按弗洛伊德的解释,人在睡梦中意识的控制会松动,潜意识就会潜入梦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梦是愿望的满足,是人类被压抑的潜意识的表现,在梦中那些被压抑的情感与欲望便会涌现出来。格非小说中人物所做的梦,有时也是心中欲望和情感的流露。例如,《人面桃花》中秀米梦见张季元,则暗示了张季元正在一点点走进她的内心,这个来自外面世界的“表哥”勾起了不谙世事的秀米的好奇心,也触动了她的情感。虽然秀米自己没有察觉,但是情窦初开的她,正在一点点接近张季元,这或许就是日后她走上与张季元相同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对人物梦境的叙述在“江南三部曲”中还有很多,但格非在小说中也常常为主人公创设一个个奇异、迷离的梦境,它们大多难以解释,不合常理,甚至带有着原始巫术的性质。他笔下的人物有时能够在梦中预见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有时人物在恍惚间不知何者为现实,何者为梦。
在《山河入梦》中,主人公秀米在参加孙姑娘的葬礼前曾做过一个梦,待到参加葬礼时,她惊异地发现葬礼上的情景与她梦中所见几乎一样。现实与梦境如此相似,秀米难以分清此刻是身在梦中,还是身在现实之中。秀米的梦颇似莊周梦蝶,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有了这种难分真实与虚幻的思索。这种庄周梦蝶之感本身就带有哲学意味。读者不禁会产生疑问:现实中的场景和梦中的一模一样,秀米具有预言能力吗?庄子会产生此感,是因为他是一位历经风霜的哲学家,而秀米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她为何也会产生此种感慨呢?透过梦境,她仿佛可以看见自己的命运。不单是秀米,纵观三部小说,好似主人公(不论是秀米、谭功达、姚佩佩还是庞家玉)都可以透过梦境看到自己的未来。通过设置难解的梦境,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这种无法用理性解释的梦境,给作品带来感伤的气息,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而在难解的、不可言说的梦境中,也加重了作品的神秘气息。
(四)对生死、命运主题的表现与思索
人类的生死和命运向来都是沉重的话题,万物都有生有死,任何人似乎都无法预言生死。随着科技的发展,理性掌控越来越多的领域,但生死仍然不是人类可以掌握的,于是死亡主题便带有某种恐怖与神秘的色彩。中国古人有着神秘的命运观念,经常把人的生死、事的成败归结为“天数”。古希腊人也认为世间存在着高居于人和神之上的命运,它主宰着一切。维特根斯坦也曾经说过:“凡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可说的就只能沉默。”生死与命运的主题便属于不可言说,也难以由人事把握的神秘范畴。格非在作品中以哲学家的视角思索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特征。
在“江南三部曲”之三《春尽江南》中,作者多次写主人公对生死的思考与困惑。庞家玉的人生一直在拼命地与时间赛跑,但是当医生的诊断通知书呈现在她面前时,她知道自己彻底输了,她从这个世界出局了。作者描述死亡时,带着些许悲痛却又无可奈何的意味。事实上,《春尽江南》这部小说关于死亡的描写之有七八处之多,就连谭端午随手带在身边的一首诗都是史蒂文斯关于死亡的诗句。死亡是不可捉摸的,就像庞家玉说的那样,无论一个人怎样努力,一旦生命走向尽头,他就出局了,不由你挣扎。即使现代科学也难以完全掌握死亡的秘密,生与死的主题仍是不可言说的,在作者笔下流露出感伤和神秘的气息。
对于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困惑与思索也是“江南三部曲”的主题之一。在《山河入梦》中,谭功达似乎就是被难以捉摸的命运推动着一步步走上了他母亲当年的道路,谭功达一直以来都有着隐隐的担忧,认为母亲的命运或许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小说中,谭功达的命运确实与他的母亲秀米的命运惊人地相似:秀米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者,她甚至连革命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而谭功达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他想要建设普济,兴修水利却差点毁了整个县。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乌托邦的梦——虽历尽艰辛仍不改的梦。秀米革命失败后,身陷囹圄,而谭功达也逃脱不了被监禁的结局。格非擅长在小说叙述中表现主人公对生死、对命运的困惑之情,主人公仿佛被一种难以把握的力量驱动着,这种不由人的力量掌控的生命、命运才显现出理性的无能,神秘之感油然而生。
二、格非作品神秘特征的思想渊源
(一)作家的个人经验
格非在201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江南三部曲”的序言中讲明了自己将这一系列小说冠以“江南三部曲”名称的缘由:书中的人物与故事都取材于江南,江南是“我记忆的枢纽和栖息地”。可见,作者格非对江南独特的经历和感悟是他创作这一系列小说的重要原因。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成为影响其创作的首要因素。要想探究格非文学创作的神秘特征的来源,就不得不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
在任赟、格非的对话录《格非传略》中,格非坦言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成长于江南的一个当时十分闭塞的小村庄,他的命运总是被偶然的人、事改变。因政治问题来小村庄授课的大学生改变了格非的命运,他培养了格非读书、写诗的兴趣,他带格非见识了外面陌生、神奇的世界;陌生的中学校长千方百计地找到高考落榜的格非,劝他复读,再次参加高考;镇江办事处的两位办事员因为善心或是功利的原因,愿意帮他伪造成绩单。格非的命运就是因为这些陌生的人、偶然的事件而彻底改变。在《格非传略》中,格非也惊异于那些改变他命运的外在的、偶然的人和事。这些成长经历,这些神秘的人和事不仅改变了格非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基于这样的个人经验,格非认为世界确实不是理性和科学所能完全认识的,人生常会因为偶然性的、难以预料的因素而被改变。因此,他在作品中塑造人物时,也是常常以偶然性的因素而彻底改变人物的命运。格非的个人经验是其创作呈现独特的神秘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毛峰在《神秘主义诗学》中把中国古代神秘主义的源头归为“以‘天‘命‘神为核心的儒家神秘主义”。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避而不谈。孔子的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天命观,孔子以降,孟子、周敦颐、邵子、张载无不继承这一思想而有新的发展。一个文学家的思想观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格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古代天命观的影响。神秘主义不仅是他叙述的一种方式,更是他看待世间万物的理念。格非曾在《小说叙事研究》中谈到作家的职责,他认为表现那些“未被理性照亮的事物”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之一。受中国古代天命观的影响,“江南三部曲”中的人物常常会被难以把握的命运推动着。在《山河入梦》中,姚佩佩拼命地逃亡,可是无论她怎么努力,终究是要再回到普济,终究逃不过悲剧的命运,这似乎就是她的“命”。可以看出,格非的这种观念的确受到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和“气数”思想的影响。
(三)西方近代非理性思潮
格非的文学创作也深受近代西方文学思潮尤其是博尔赫斯的不可知论、宿命论的影响。中国先锋小说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格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而在诸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格非影响最大的当属博尔赫斯。格非曾写作《塞壬的歌声》,书中有十几处提到博尔赫斯的名字。比较格非与博尔赫斯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两人对梦境、冥想与命运的理解有着十分微妙的相似之处。
1.对梦境、冥想的理解
格非曾在《卡夫卡的钟摆》中总结了博尔赫斯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博尔赫斯在作品中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不可名状的冥想或梦,他十分欣赏这一创作方式。一方面,这种创作方式是博尔赫斯作品鲜明的叙事技巧,另一方面,他也深受博尔赫斯世界观的影响。在博尔赫斯看来,世界本就包含不可知的、神秘的部分。格非深受他的影響,(冥想或书写梦境)是他创作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冥想或梦境难以用科学或理性去解释,这就源于格非(也是博尔赫斯)的世界观:梦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秘密,是不可言说的。在“江南三部曲”中,有很多关于梦境、关于冥想的描写。例如,秀米梦见了张季元,梦见了孙姑娘的葬礼,梦见了花家舍的王橙观,这些梦境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既难以把握又不可名状。
2.对命运观念的理解
在命运观上,格非也有与博尔赫斯相似之处。博尔赫斯认为科学和历史学可以解释人的一切却无法解释人的命运,这就凸显了命运的神秘性和非理性特征。在这一点上,格非与博尔赫斯的观念十分相似,格非笔下人物的命运也总是难以由个人把握。不论是秀米、谭功达、姚佩佩还是谭端午,都有一种神秘的难以把握的力量在不断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谭功达一直以来都担心母亲的命运会在他的身上再次重演。虽然时代、境遇不同,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监禁的命运,他想要建造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的梦想最终也没能实现。他和博尔赫斯一样,相信科学和历史难以解释人类的命运,正是有这样的世界观和命运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才会时时流露出对难以把握的命运的无可奈何之感,因而作品呈现出隐隐的神秘色彩。
三、结语
神秘主义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文学可谓经历了从“祛魅”到“复魅”的过程。五四以来,国人对于理性与科学的追求使得文人纷纷摒弃在文学中呈现神秘主义倾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性与科学的精神。而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马原、格非、余华等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开始了文学“复魅”的过程,使得神秘性特征成为先锋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小说本就包含故事性、神秘性,但格非小说的神秘性不同于传统的小说,也不同于以悬疑取胜的侦探小说,他的“江南三部曲”创作包含着哲学的思考。格非是叙述的大家,在小说中设置无解的悬念和巧妙的伏笔、构建难解的梦境并着意于探讨生死与命运的主题,使得“三部曲”呈现出鲜明的神秘特征。作家的个人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近代西方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都是影响格非创作观念与技巧的重要因素。理解“江南三部曲”的神秘特征,对于理解格非的创作,理解当代文学思潮都有深刻的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作者简介:盛芳(1993-),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