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泾霞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说明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应关注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说”出语文味,课堂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在语言品味中“嚼”出语文味和在文章写法分析中“品”出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文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2301
“说出语文味,读出语文味, 嚼出语文味,品出语文味”是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而这四个维度往往是与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们是否也适用于说明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适用。
一、说明文也“说”得出语文味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看似单调乏味的说明文教出语文味来,就看教师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了。
1.导入要引人入胜。
如在《中国石拱桥》导入时,笔者随口哼了一段非常朗朗上口的乐曲《小放牛》:“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嗨……”小牧童自得的情绪与课文中对中国桥梁事业飞速发展的自豪感、喜悦感相得益彰,学生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同时歌词中的问题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情理相融的导入。
2.过渡要自然顺畅。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巧妙自然的语言过渡,让学生体味到课文似斷却相连的脉络联系,对他们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从云过渡到云彩的时候,笔者利用了民间谚语:“同学们,‘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说的是积雨云下的天气情况。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说的又是天气与什么的关系呢?……”从而自然过渡到云彩与天气的关系,而且将谚语引入课堂,对学生生动语言的积累也有帮助。
3.总结要引人思考。一般教师教学说明文时会以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来进行总结。这样的总结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紧扣说明文的写作意图与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来问。比如钱梦龙老师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总结时这样问:你觉得作者有没有把“大自然的语言”“说”得“明”白?你读了之后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样的总结给学生留下回味思考的余地,引发学生挑战作者的欲望,而且紧扣了说明文的写作意图——说明。
二、说明文也“读”得出语文味
说明文的语言严谨、平实、简洁,这样的语言有没有必要进行朗读训练呢?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师既不能将其上成科学课,也不能将其上成知识汇报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因而朗读训练必不可少。
比如可以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逻辑。在朗读时主要靠正确的停顿、节奏的变化来感受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如《苏州园林》的朗读就很有讲究。首先朗读时前后两个表现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句子与中间的表现园林三大特征的句子的节奏快慢要有所不同,对后者自然要放慢节奏,以此体会说明文中也有“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的写法及总分的结构特点。甚至我们可以将三个特征提出来再读,然后引导学生从下文中找到每个句子相对应的段落再读一读。通过朗读,学生对《苏州园林》严谨的逻辑层次感受得非常真切。
三、说明文也“嚼”得出语文味
大家一般都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韵味无穷,值得细细品读,其实说明文的语言照样能“嚼”出浓浓的语文味。探讨用词之妙的途径很多,比如说词语分析法。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能几十年几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和“赵州桥横跨在河上”这两个句子中的“雄跨”和“横跨”,两个词支配的对象不一样,要说明的重点也不一样,前者是强调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所以以“雄”字来体现,后者主要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以“横”字来表示,所以所用的词语不一样。学生感受到说明文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说明文也“品”得出语文味
说明文主要通过其严谨的逻辑结构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此谓之顺序。说明文在行文的过程中为了讲透事理,生动说明,往往会借助各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所用顺序和方法的恰当和美,就需要注重“品”的过程。如让学生在阅读时将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出来做好记号,学生自然而然就将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找出来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比如学到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笔者问学生:皇帝上朝的殿大吗?学生说:大。笔者说:那作者就写“太和殿好大好大啊!”学生都笑了,说:这怎么能说得清呢?然后我们就开始以教室的高度和面积作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太和殿约有7个教室的高度,有5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学生惊讶不已,也就体会到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起到具体说明的作用。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就会在说明文教学中走出一条充满“语文味”的路。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