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明
摘 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要积极发掘学困生身上的优点,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尊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尊的信念,进而帮助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学业的进步。
关键词:个体差异;学困生;尊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71
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等导致的缺乏学习兴趣,负面情绪较严重、知识基础较薄弱以及学习成绩较差的一类学生,被称为学困生。在许多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优等生,都不免对学困生存在偏见甚至歧视。从内在因素而言,学困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从外在因素而言,教师、同学以及家长的批评与否定,使他们逐渐滋生对学习的厌倦和对社会的抵触。这种不良的教学理念与现代“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矫正他们不良的知识和情感缺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帮助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收获成功。
一、克服偏见,以平等心对待学困生,理解甚至“偏爱”他们
教学中应坚持“有教无类”“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和才能,进而“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在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素养下,审视自我,反省自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困生,学会换位思考,尝试以他们的心理视角理解他们。
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困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只是在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等复杂因素的交织下,逐渐迷失了生活和学习的方向。由于他们长期在一种扭曲的心态和环境下成长,极度缺乏家庭和教师关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更多的爱和尊重倾注到他们身上,弥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满足他们脆弱心灵对爱的渴求。教师应当明确这样的态度指向,这是尊重学困生,帮助他们开发学习潜能,进而实现自我从学困生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
二、多一点宽容,耐心面对学困生犯错误具有反复性的现状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犯过诸多错误之后,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长。由于自我约束力较差,易于冲动,学困生犯错更是难以避免。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学困生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帮助他们梳理错误,总结教训,把每一个错误都当作一次可以提升他们的契机,把每一个错误都变成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尽管他们总是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和情感缺陷,但是这不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教师应该坚信他们能够通过大家的帮助和他们自身的努力逐渐转变,进而提高。
三、善于发现学困生所擅长的智能,鼓励、激发,促其成才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对智力的传统认识,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因此,教师不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现,而应该以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专家拉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放对地方就是宝藏”论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寻找并发掘出学困生的优秀智能,就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找准侧重点和目标,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学习成绩的进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四、通过合作学习,点燃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大力实施,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来。教师是教育革新的先行军,首先应该肩负起新课改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模式,让更多的学困生参与进来。在合作学习中,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进而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潛能。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困生们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他们消除自卑感,重建自信和自尊。简而言之,在课堂合作学习这个良性竞争的平台下,学困生可以在增强集体融入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打破束缚自我的牢笼,与其他同学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健全,都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针对目前对学困生有偏见的教学现象,一线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从当下出发。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点灯、学微积分,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师要始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转换教学思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薄弱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应该担负起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宽容和耐心,给他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洒满爱的阳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一个更为广阔、全面的视角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促进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进步,帮助他们实现从学困生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的华丽转身,这也正是当前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素萍.开发学困生学习潜能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14(23):19-21.
[2] 沈国文.营造生命课堂,还学困生做人的尊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5):86-87.
[3] 马萍.克服偏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浅谈学困生的转化[J].南方论刊,2011(8):83-84.
[4] 王俊.差异共生 共同发展[J].三角(教育),20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