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和美术的课程整合探析

2017-07-26 09:37刘美麟
学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中学语文美术

刘美麟

摘 要:寻求建构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已然是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语文和美术课程因为内在的关联性决定了整合的可能性。语文和美术课程科学整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9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5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语文教学面临着新挑战:开放、前瞻、综合,这与新课标提倡的跨学科整合要求相吻合。研究中学语文和美术课程的整合,重要意义在于深入剖析语文和美术学科的本质与共性,为二者的整合找到最佳结合点并充分融合优秀“内核”进行课程整合,以便更好地指导语文和美术课程整合的实践,从而加快中学语文课程革新速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中学语文和美术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一)相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书与画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慢慢地从原始图画过渡成一种“表意符号”,再经过不断地简化最终演变成了现代的汉字。孔子就曾提出“诗教”“乐教”等美育理念,认为艺术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发展,因此也强调文学和艺术相结合。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将西方的美育理论纳入中国传统的美育观,认为智育、德育和美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此外,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兼画家也屡见不鲜,如王维、苏轼、郑板桥等,正是他们在创作时将文学情怀和美术技法融会贯通,才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 相融的教学艺术特征

语文和美术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的范畴,二者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进行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在教学艺术特征上也有相通之处。

1. 形象性

形象性是语文和美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语言的生动性是来自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述的能力,也就是说,使观众看到事物。”美术作为非语言表达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可以使抽象符号跃然纸上,弥补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如《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教师在讲授时可把教材中的内容提炼成图片形式,在课文导入时呈现出一幅幅角度各异的岳阳楼及周围景色的图片,然后结合图片学习课文,迅速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和文字表述结合起来,在“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自然美中畅游,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意境,体悟“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精神,也能拓展学生的文字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

2.情感性

情感性也是语文和美术教学艺术的另一重要特征。情感是教学之魂,没有感情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绽放。卢梭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須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缺乏高尚的情感修养,教学就无法散发艺术的光彩,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用情感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文学作品《神奇的极光》向学生展示了奇异极光世界的自然美,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并没有青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而观者却在有限的篇幅里感受到“十里蛙鸣”,也感受到画外的诗意。文学和美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使学生的情绪得到释放,在探求作品的思想中激发积极的人生追求。

3.创造性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缺失创造就无从谈及艺术。“教师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多方面都能得以体现。语文和美术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学科,语文教学要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做到常教常新;美术创作更需在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光影协调等方面做到步步皆心思。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永葆生命活力。

二、中学语文和美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审美教育并不是审美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教育,而是按照一定审美理想选取最佳审美教育媒介,以唤起受教育者审美经验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想使语文和美术课程整合成为可能,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客体之美,把握美的形态以及培养创造美的才能。

(一) 以课文导入为切入

好的开头对一堂课来说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巧妙地把美术结合到课文导入中来,让学生充分享受二者审美活动结合的乐趣。比如讲授毛泽东《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在课文导入环节展示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让学生观赏并展开积极联想,把学生引入到祖国壮美河山的艺术情境中。通过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陶冶,教师再循循善诱地指导课文学习,使得学生在如画江山中真切感受诗人为中华民族建功伟业的伟大抱负,从而成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二)以课文插图助教学

插图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成功地把插图搭建成学生和文本间的桥梁,学生便能深刻领会课文内容,顺利进入文本情境。

1.以图带文,激发兴趣

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鲜活的形象,如果教师在黑板上可自如地以简笔画形式描绘出这些形象,用图画带动学生学习文本,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和记忆之功效。如讲授《三峡》这篇课文时,就运用了以图带文的方法。见下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再引导学生想象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画面,在黑板上顺势画下图一,经过教师寥寥数笔的勾勒,三峡夏季山水的特点便展现在眼前了。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三峡春冬之季的特点,学生纷纷说出“多生怪柏”“回清倒影”“悬泉瀑布”,于是教师再多添几笔,画出了柏树、倒影和瀑布,如图二。然后教师再发问“冬天的三峡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很快便能答出“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教师再简单几笔勾画出长鸣猿猴的形象,树林山涧冷落萧索的景象跃然纸上。经过教师的绘画,学生们在头脑中早已对三峡四季的景色形成了生动的画面,仿佛走进了“三峡七百里中”,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据图作文,巩固知识

现行语文教材里的插图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体裁,在教学时可合理设计作文练习,既有助于大大增加插图的有效利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秦牧《土地》时,让学生据图作文,引导学生对图中人物仔细观察,然后从语言、外貌、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把“晋国公子重耳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写作的形式再现。这一练习,既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于有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实为“一箭双雕”。

3.对图质疑,加深理解

在学习郑振铎的《海燕》一文时,学生经过仔细对比发现那幅插图是有错误的。因为课文中明确写着“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翻翻的小皱纹”“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可插图的画面却是波涛汹涌。学生在细心观察后认识到读书要字斟句酌,对文意领会也更加深刻。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以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力和感悟力的提升。

(三)以动手实践促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道路上探索时,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资源,让美走进课堂。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生活,尤其美术创作的元素更与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在讲授沈从文《端午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仔细查阅一些和端午有关的风俗,教会学生如何巧妙地利用身边的树枝、藤条、布料、食材等制作出香囊、粽子、小型龙舟。学生无需在意其制作是否符合常规审美,可尽情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发挥想象力去创造美。这样不仅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更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弥补传统课堂“多灌输,少实践”的不足,让学生在寓教于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三、中学语文和美术课程整合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掌握一定的美学美育知识

当前语文与美术课程的结合是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课堂上把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美育观念和审美能力。“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语文中的美也是如此,但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美术方面的专门训练,他们缺乏系统的美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去弥补这一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掌握与美术作品相关联的文化知识。对教师而言,这样不但不会淡化语文专业发展前景,反而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情操。因此教师可以把课余时间利用在博物馆、美术馆、美术书籍中,不让自己在现实功利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使自己的艺术品位和修养于无形中得到提升。

(二) 具备深厚的语文审美素养

“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指教师为了学生能力品质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而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因素的总和。教师作为社会职业群体的一员,其审美取向和审美能力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教育對象。马克思就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 那么你就必须是一个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具有一定审美修养理念的教师,不仅能以娴熟的技巧开展创造性教学,而且能将学生引入美的情景。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美,对美的事物有高度敏感的感知和研究热情,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侧面考量标准。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艺术之路上不拘泥传统文化的规范,自觉培养语文审美素养。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把美术学科中的可取之处大胆地借鉴过来,尽可能扩充教学的广度、深度,强调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增强中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最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教师会在语文和美术课程的整合实践中遇到许多阻碍,但应充分意识到二者整合的益处,不断克服困难、寻找方法,使其达到预期效果,使学生的个人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为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现代化教育事业带来蓬勃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苏灵扬.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J].教育研究,1981(3).

[3] 杨恩寰.审美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6] [德]马克思著,中央编译局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6 .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中学语文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