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17-07-26 20:51张继新
学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培养方法初中数学

张继新

摘 要:注重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现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4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根据这一要求,改变数学教学中只重视解题教学而忽视应用能力的现象,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一、介绍数学的基本思想,让学生了解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数学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数学模型:即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2.数学抽象:即把数学知识抽象成概念,并且用符号表达。例如,抽象出点、线、面,并用适当的字母进行表达。

3.数学推理:即从一个命题的判断到另一个命题的判断之间所进行的思维过程,它是命题的内涵之间所贯串的一条主线,能够把各个命题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需要架起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的桥梁,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进而感受数学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激发起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等内容时,可以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窗户、课桌凳等事物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为题,让学生交流。这样设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为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正负数的概念时,由于正负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和枯燥,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测量本班学生平均身高的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寓教于乐,既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学习了简便的统计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发展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要求指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为此,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设性,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出示下面问题:一个面积为54㎡的教室,其长是宽的2倍,但少3m。如果设教室的宽为xm,则长应为多少,所列方程是什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把其中的一个未知量用字母x表示,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四、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应用意识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应用的乐趣。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注重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通道,引导学生“用”数学,以此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养成。例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让学生用马铃薯、萝卜、小刀等教具,制作一个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几何体,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到最终的答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等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折、剪出各种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答案,从而使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巩固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为此,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识,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既能够丰富知识,巩固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应用意识进一步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由于受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教学中还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除了教师要努力提高数学专业素质以外,还要注重尽量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实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自主培养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和意识。

六、分层教学,共同提高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面向全体,共同提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能力不一,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施行分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例如,在“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教学时,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首先让学生思考和分析“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等问题,然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最后全班讨论各小组的意见,各抒己见,并动手做一做,补充完善,形成最终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发展了应用意识,又互相启发,深化了自己的认识,提高了合作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既是现代教学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渗透,不断强化,使学生逐渐从被动状态,发展成为自主的主动应用,形成良好的应用习惯,从而获得对数学的全面理解与体验,提高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国华.浅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1(3):102-103.

[2] 韩福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J].网友世界,2014(5):203.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培养方法初中数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