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建设世界轴承强国的初心
——《全国轴承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2017-07-26 01:29何加群
轴承 2017年5期
关键词:轴承企业

何加群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北京 100055)

1 规划编制情况

1.1 行业基本情况

轴承是核心基础零部件,轴承工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轴承工业已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成为轴承销售额和产量居世界第3位的轴承生产大国。按2014年统计,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 600多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主营业务收入1 649亿元,轴承产量196亿套(表1)。能够生产小至内径0.6 mm,大至外径11 m,9万多个品种规格的各种类型轴承。

我国已是世界轴承生产大国,但还不是世界轴承强国,产业结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效率效益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21世纪初,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凝聚行业共识,代表行业利益,提出经过3~4个五年规划期的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轴承强国的奋斗目标。十几年来,全行业为实现世界轴承强国梦而团结奋斗。“十三五”是我们建设世界轴承强国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应持续不断地努力,力争早日建成具有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和持续的发展能力的世界轴承强国。

1.2 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我国轴承行业面临着严酷的外部环境。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贸易保护势头加剧,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甚嚣尘上,压缩了我国轴承出口的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力图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中抢占制高点;跨国轴承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不仅固守高端,而且向中低端扩张,挤占国内企业市场。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主机行业承受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对配套轴承的需求锐减;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轴承企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我国轴承行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高端突破步履艰难,尚未破解的轴承钢、专用装备和滚子3大短板,服务性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短缺,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十三五”的我国轴承行业,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坚持战略定力,建设世界轴承强国的初心不变,爬坡过坎,闯关破难,求生存,求发展。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代表行业利益,凝聚行业智慧,形成行业共识,组织编制《全国轴承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期引导全行业在增长速度趋缓的情况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包括轴承产业在内的“四基”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于2015年1月5日正式委托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开展全国轴承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1.3 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规划要执行创新驱动的战略方针,体现统筹兼顾、协调包容、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力求符合全国轴承行业的实际情况,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轴承产业的需求。

2)创新性

规划要有新的思维,突破旧的思路、模式,不“炒冷饭”,不讲老话、套话,以耳目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3)前瞻性

规划力求有超前思维,前瞻世界和我国轴承产业的发展趋势。规划要紧紧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这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由近及远地设定目标、制定措施,做到10年、20年不落后。

4)指导性

规划要准确、全面地向全行业传达国家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和产业政策,推动转型升级、引导行业发展。规划要清晰地描绘今后5年、10年(重点是今后5年)发展的路线图,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市场开拓和市场开发,实现转型升级,发挥导向性作用。

5)基础性

规划要加大信息量。要变成向全行业企业家、专家提供有关轴承产业的基础信息、基础知识的参考书、“小百科全书”。并且,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制订支持轴承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行业信息和决策依据。

1.4 规划编制的工作安排

成立了以周宇秘书长为组长,行业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为成员的规划编写工作组。规划编制工作从2014年9月启动,历时一年半。编制过程中,进行了10个专题的专家研究,进行了全行业基本情况调研,初稿和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企业意见,进行了多轮修改,并提交行业年会研讨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工作会议审议后修改定稿,最后按国家“十三五”规划精神校订后正式发布。

1.5 规划的基本架构

规划由规划纲要和专题规划2个板块组成。发展规划纲要包括:行业基本情况、发展环境、“十二五”发展的亮点和短板、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发展措施6个主要部分。发展专题规划包括: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化工作、人才工程、质量品牌、轴承钢、专用装备发展、滚子技术质量水平提升8个方面。

2 规划提出的几个重要问题

2.1 建设世界轴承强国的标志

1)经济规模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有2~3家销售额进入世界前10的国际化企业。

2)产业结构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培育若干个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其80%品种的产品在细分市场进入前10名。培育一批在细分市场中进入行业前列的“专、精、特、新”企业,其产品进入细分市场前10名。若干个产业积聚区发展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年销售额超200亿元的轴承产业集群。

3)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完备的自主创新体系。依托排头兵企业建成2~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再增加3~5家。组成若干个产学研用联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由30多家发展到60多家。

轴承基础理论研究取得1~2项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重大成果。

轴承标准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取得话语权。有关轴承的国际标准,我国在主持或参与制修订上取得突破。

取得一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有效期内的国家授权专利由6 000件增加到10 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由1 500件增加到3 000件以上。

4)品牌效应

有2~3家优势企业的轴承品牌成为世界品牌,与世界八大跨国轴承公司具有同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产品水平

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实物质量(包括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特别是可靠性和一致性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轴承品种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航空发动机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轴承、盾构机轴承、风电增速器轴承等高端轴承的标志性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成功。重大装备配套轴承的自主化率达到80%以上。

2.2 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

2.2.1 指导思想

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贯彻创新驱动战略方针,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制造,实现转型升级,打造由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轴承强国步伐。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中率先取得突破,为我国工业强基做出突出贡献。

2.2.2 发展战略

1)瞄准国际轴承产业技术前沿,和国际跨国轴承公司对标,实现赶超。

2)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实现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制造过程智能化,企业管理网络化。

3)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扶优汰劣,做强做大一大批,淘汰退出一批,优化组织结构。化解过剩产能。

4)突破高端,做好中端,提升低端,优化技术和产品结构。

5)破解轴承钢技术质量水平、轴承专用装备技术质量水平和滚子技术质量水平3大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提升检测试验技术。

6)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提高高端轴承的国产化率。

7)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8)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企业市场、资源、人才和布局国际化。

2.2.3 发展目标

规划发展目标见表2。

表2 规划发展目标Tab.2 Development goals of planning

2.2.4 发展重点

规划按《中国制造2025》 提出的10个重点发展领域,列出了9个领域61种我国轴承行业“十三五”重点开发产品(表3~表11),引导轴承企业着力对这些进行轴承研发→工程化→产业化。

表3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产品Tab.3 High-grade CNC machines and robot products

续表

表5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产品Tab.5 Marine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high-tech ship products

表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Tab.6 Energy-saving and new energy automotive products

续表

表7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产品Tab.7 Advanced rai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products

表8 电力装备领域产品Tab.8 Power equipment products

表9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域产品Tab.9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high-performance medical equipment products

表10 农业机械装备领域产品Tab.10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products

表11 其他领域产品Tab.11 Other areas of products

2.3 轴承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上强调,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轴承行业要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要求:补短板做“加法”,去产能做“减法”,求创新做“乘法”,降成本做“除法”。

推进轴承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传统动能的提升和新兴动能的培育,加快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找准、消除全流程的瓶颈和短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消除无效供给,创造新増供给,增加短缺供给,提升传统供给,提高轴承产业供给侧的综合效能。

2.3.1 消除无效供给

(1)淘汰退出一批低能低效企业

建设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国际国内细分市场前列。通过做强做大一批,挤压低能低效企业的生存空间。

经过国际国内市场的大浪淘沙,促使一批低能低效企业关门、歇业,以致破产,让出挤占的资源和市场,有利于高能高效企业发展。

通过开展行业自律、质量承诺、企业信用评级,发布质量优秀企业“红名单”和质量低劣企业“黑名单”,发布质量监督检查信息等,促进低能低效企业淘汰退出。

(2)化解过剩产能

20世纪末以来,在低端产品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又出现了风电轴承、重载货车轴承、冶金轴承等中高端产品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要通过以下途径化解过剩产能:

1)“走出去”,实行国际产能合作。如瓦轴、襄轴、慈兴;

2)开拓出口市场。如铁路货车轴承;

3)转产类似产品。如风电偏航变桨轴承;

4)提升产品档次。如冶金轴承。

(3)严厉打击制假售假

推动、支持、配合国家执法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度地、持续地打击假冒伪劣,减少劣质供给。被国人视为制假售假重灾区的更应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

2.3.2 创造新增供给

实现高端突破,创造新增供给(主要是高端轴承)。

2.3.2.1 高端轴承的范畴

(1)高技术指标轴承;

(2)高端装备和重大装备轴承;

(3)极端工况轴承;

(4)新一代智能化集成化轴承。

2.3.2.2 高端突破的难度

(1)轴承行业自身的原因——生产的轴承与国际先进水平确有较大差距。

(2)应用轴承的主机行业的原因——缺乏配套轴承国产化的压力和动力,缺乏承担国产化风险的机制。

2.3.2.3 高端突破的途径

(1)构建轴承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解决科技和产业脱节问题,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轴承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1)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轴承基础研究) ;

2)依托企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轴承应用基础研究);

3)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轴承工程技术研发);

4)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创新示范和引领);

5)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筑巢引凤”,承接上游四个链节研发成果,引导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

运用这一生态体系,对高端轴承进行充分的研发和工程化,进而实现产业化。

(2)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推进建立高端轴承生产企业和应用轴承的主机企业供需对接为基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信息交流、技术研讨、联合研发,促进高端轴承的市场准入和国产化应用。

按《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结合轴承产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下战略联盟合作的重点领域:

1)高中档数控机床轴承产业化;

2)工业机器人轴承产业化;

3)高速动车组轴承产业化;

4)高中档汽车轴承产业化;

5)盾构机轴承产业化;

6)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产业化;

7)大功率风电机组轴承产业化;

8)新型通用机械轴承产业化;

9)大功率精准作业农机轴承产业化。

联盟工作内容包括:

1)双方行业发展形势调研和分析,举办行业发展形势信息发布会;

2)针对双方行业发展的关联性重大问题、焦点问题,组织联合调研,向政府反映诉求;

3)建立联盟信息平台,发布供需双方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知识信息;

4)组织关键共性技术研讨;

5)组织产需对接;

6)牵线搭桥组织产需联合研发攻关;

7)组织双方企业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8)遴选并发布 “优秀供应商”红名单。

2.3.3 增加短缺供给

2.3.3.1 发展服务型制造

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关于机械工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指导意见》,2个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以下类型的服务型制造:1)创新设计;2)定制化服务;3)供应链管理;4)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5)服务外包;6)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7)系统解决方案;8)信息增值服务;9)金融支持服务;10)智能服务;11)计价服务;12)远程监测服务;13)运维服务;14)试验和试制服务;15)再制造。

2.3.3.2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在轴承产业集聚区发展:

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

生产服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

专业服务——锻造加工中心、热处理加工中心。

2.3.4 提升传统供给

2.3.4.1 提升研发能力

重建行业基础理论共性技术研发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筑巢引凤”,引导创新要素(人才、软硬件)向企业聚集。目前已建立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见表12。

表12 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Tab.12 Stat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此外,浙江的杭州试验中心、五洲新春、浙江八环、浙江环宇、慈兴集团、进发轴承,河南的轴研科技、中机洛阳、宜华、世必爱、新乡日升,江苏的常州光洋、常熟长城、苏州轴承、力星股份、江苏南方、无锡华洋、无锡二轴、江苏联动,山东的东阿钢球、山东华泰、青岛泰德、临沂开元、济宁精益、山东哈临、凯美瑞、山东宇捷,上海集优的联合滚动、上海天安、辽宁大冶轴、瓦房店光阳轴承、甘肃海林中科、东莞TR、重庆长江、河北鑫泰和宁夏勤昌等三十多个企业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十三五”要建立更多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2.3.4.2 着力质量品牌建设

(1)实施品牌建设战略

1)实现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

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把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决策、规划、运筹、实施。要加快从做产品→做销售→做营销→做品牌的发展。要实现从产品经济到到品牌经济的转型发展。要通过企业内部整合和全员培训,使品牌建设的内容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营销的各个环节,品牌建设的理念为全体员工认同并身体力行。

2)形成品牌核心价值

规划、归纳、浓缩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以精辟简炼的语言表达。始终不渝地坚持核心价值,形成对用户的强烈感染力。

3)构建鲜明的品牌形象

通过反映企业理念、技术能力、产品特色的企业VI,CI设计,构建丰满的品牌识别功能和鲜明的品牌形象。

4)赢得用户对品牌的忠诚

以由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技术创新体系、能力、队伍、投入和成果,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厂容厂貌的气质构成的企业整体形象及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合理的性价比、供需关系的和谐亲和,为用户提供无忧虑的产品应用,赢得用户对品牌的忠诚。

(2)夯实品牌建设的质量基础

实现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形成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开展质量标杆活动;加强轴承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组织质量提升攻关;普及先进生产、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卓越绩效、6σ等);加强检测、试验能力建设。

2.3.4.3 推动业态变革

要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制造转变。

(1)建设互联企业生态系统。建立企业中央数据库,把生产设备、工艺生产、经营管理、客户需求等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输、加工和执行。构建面向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以数据流为核心,人、机器、产品互联互通,人人互联、人机互联、机物互联、机机互联,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企业内部所有环节无缝对接。

(2)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转变为扁平化矩阵式。业务流程由串联转变为并联,去中间化,去中介化,畅通价值链,企业各个环节与用户和供应商实现信息实时同步、互联互通,以利于快速响应用户订单,整合用户碎片化需求。

(3)以物联网信息系统为核心,构造多阶段混联离散型生产模式,以传感器、企业服务总线(ESB)、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为支撑,对生产系统、产品、设备工作状态实时动态监控,物流智能拉动,在充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同时,满足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提高企业的柔性生产能力,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

2.3.4.4 实施人才工程

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企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着力培养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1)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和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能力,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懂得制造技术,能正确处理企业和政府间的联系及协调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2)专业技术人才

加大从高校毕业生中吸纳人才的力度,同时注意选拔优秀技术工人,经企业自行培训或送高校定向培训后,充实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创新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达到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尽其才,合理流动,良性循环。

通过努力,企业要建立一支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大型企业要培育一个具有相当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

(3)技能人才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技艺精湛、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4)高层次人才

全行业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的科技管理专家,精通国际经济贸易运行规律和法律、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专业人才。

企业要努力遴选和培养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领军人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研发团队,招聘国外高级专业人才。

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招聘、使用、考评、激励机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以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达到引进一个人才,创新一项业务,提升一个团队的效果。

2.4 突破行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2.4.1 轴承钢技术质量水平

(1)在全行业大力宣贯GB/T 18254—2016《高碳铬轴承钢》。

(2)推动特钢企业以实施“强基工程”示范项目为契机,转型升级。

(3)轴承企业一方面要自我约束,坚决不因成本压力而使用劣质钢材;另一方面加强对轴承钢质量的第二方监督。

2.4.2 轴承专用装备技术质量水平

(1)对自主研发的数控设备实行技术升级。

(2)对引进的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

(3)对大量仍在使用的传统设备进行数控化改造。

努力实现:主要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加工高端轴承和高精度高性能轴承的要求,关键轴承专用装备自主化率达80%。

2.4.3 滚子技术质量水平

对引进的多工位冷镦机、无心磨床和超精机、双端面磨床和球基面磨床、数字化检测仪器等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自主化,达到能大批量生产0级圆柱滚子、Ⅰ级圆锥滚子和Ⅱ级球面滚子的目标。

2.5 普及数字化,推进网络化,示范智能化

2.5.1 智能制造的定义

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的过程,是基于新一代数字与网络信息技术,贯穿于用户、设计、工艺、生产、检测、管理、服务,及上下游企业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化自决策(多参数人工智能)、精确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可控并可远程控制的具有反馈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2.5.2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主攻方向

(1)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为3个“一”,即:

一个目标: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

一条主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两化融合)为主线。

一个主攻方向: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2)智能制造是德国“工业4.0”的实施目标

“工业4.0”属于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联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智能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

“工业4.0”是人(机器人)、智能化设备、产品之间通过有线无线、宽带、移动、泛在的网络(物联网即工业互联网)联系、链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制造。可以理解为:“工业4.0 ”= 智能化设备、产品+物联网(工业互联网)→ 实现智能制造。

2.5.3 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导向

为了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国家工信部和财政部通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项目,对智能制造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智能制造项目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制造项目内容Fig.1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ject content

对于轴承行业的企业,宜实施“智能制造专项”中的“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一般应为“流程型制造模式”,并争取政策支持。

2.5.4 我国轴承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我国轴承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如图2所示,目前,轴承行业优势企业处于工业3.0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在工业2.0阶段,甚至还有企业处在工业1.0阶段,要实现从工业3.0,工业2.0,甚至工业1.0向工业4.0的跨越,需要走一条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图2 我国轴承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Fig.2 Development of bearing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China

2.5.5 实施智能制造的几个要点

(1)目标产品

智能制造应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0大重点领域的配套轴承,特别是其中的高端轴承为目标产品。产品应具有知识产权归属明确的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参数和功能有重大突破,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十大重点领域为: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航空航天装备;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电力装备;8)农机装备;9)新材料;10)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

(2)联合体

组建联合体实施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核心智能制造装备用户、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等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组建成系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体,承担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任务。

(3)核心智能装备

提高高智能制造所需“短板装备”创新应用水平,每个新模式应用项目中至少采用以下5大类中的8种以上核心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应用。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4)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在自动控制下,能够重复编程完成某些操作或移动作业的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机械装置,是现代制造业中重要的工厂自动化设备。要实施智能制造,必须规模化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重点产品包括:1)焊接机器人;2)搬运机器人;3)喷涂机器人;4)码垛机器人;5)物流机器人;6)加工机器人;7)装配机器人;8)检测机器人;9)洁净机器人。

一方面,机器人在轴承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锻造、热处理、车加工、磨加工、超精加工、装配、仓储运输等工序加工轴承,都有应用机器人的需求,尤其是加工大型轴承和特大型轴承;另一方面,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我国轴承产品的重要市场,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需求量15万台,需配套轴承540万套,价值36亿元。工业机器人轴承主要包括4大类(表13),另外工业机器人还应用直线轴承、关节轴承、磁悬浮轴承、气体静压推力轴承等。

表13 工业机器人轴承类型Tab.13 Industrial robot bearing type

2.6 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

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轴承工业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包括:轴承有关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轴承有关的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计划组织制定)。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包括:团体标准(由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有关轴承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轴承行业的企业自主制定的企业标准)。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滚动轴承现行标准209项,其中国家标准112项,机械行业标准97项。另外,还有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件76项。

滚动轴承国际标准58项,加上ISO/TC4技术报告和规范5项,共63项,我国轴承行业不同程度采用59项,采标率93.65%。

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要通力合作,建设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我国轴承工业标准化体系,健全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相衔接,与利益相关方协商合作的工作机制,使标准化成为技术积累、技术成果转化扩散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台。要特别注重发挥团体标准在技术创新、 快速响应市场和促进供需对接方面的独特作用。

3 结束语

我们相信,体现《中国制造2025》基本精神,集中行业智慧、凝聚行业共识的《全国轴承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定能引导全行业不忘建设世界轴承强国的初心,保持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着力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增长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攻关破难,爬坡过坎,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中率先取得突破,早日实现世界轴承强国梦。

猜你喜欢
轴承企业
企业
轴承知识
企业
企业
轴承知识
企业
企业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