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聂诗蓉
摘要:高校基层团组织是与青年大学生联系最紧密,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落实执行的最后一个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青年团员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日益增多,这些都对高校基层团组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高校基层团组织要以青年学生需求为导向,勇于从供给侧着手进行改革,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提高对青少年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高校;基层团组织;供给侧;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500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逾3000万人,青年团员在学生总数中占比在 90%以上。目前,很多高校实行共青团依托校、院系、团支部的三级管理模式。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团、公寓也相应建立了团组织,但团支部还是最基本、学生最认可的基层团组织。笔者所说的基层团组织主要是指基层团支部,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是联系和影响青年大学生最有效的触角,是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落实执行的最后一个环节,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活动形式单一、活力彰显不足、团员意识淡薄等不乐观的情况,面对新时期党组织的殷切期盼,面对青年大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高校基层团组织要及早地进行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基层团组织供给侧改革就是立足青年团员的现实需求,使基层团组织的有效供给和青年团员的个性多样需求基本平衡,使基层团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让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学生的能力水平得以提升。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及团员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机构健全、覆盖面全、组织优势明显,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大。但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及社交形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高校基层团支部的组织形态和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一)基层团支部的影响力下降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更广阔、思维更灵活、认知更多元化,但他们做事自主意识较强,偏好于运用网络解决一切可能的问题。有这样群体特征的大学生在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时,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不愿被强制参加团支部活动。另外,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支部活动、社团工作等方面时间的冲突逐步凸显,学生对于基层团支部开展的活动兴趣不高。随着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和视野的拓展,他们对于基层团组织的心理预期也更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基层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的下降。
(二)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不足
当前,基层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与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心理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策划大型活动时没能真正考虑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没有问需于青年、问计于青年,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属于主观主义上的“瞎搞”;基层团组织开展的一些主题活动仅是从形式上完成了上级组织对青年活动的要求,往往是靠行政手段硬拉硬拽,拉来后拍照、写总结、交材料,活动的教育引导性不强、主题意义不突出,也没考虑作为活动参与主体的大学生的意愿。青年大学生在参加了团支部的活动后,没有太多收获,参与感不强,主观上感觉没意思,浪费时间,日积月累就形成了青年大学生无心参加各种主题活动、讲座、报告会等的现象。此外,基层团干部在工作中的成就感也不明显,有时候还感觉可怜、委屈、被边缘化,这些都体现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不足。
(三)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单一
基层团组织开展的主题团日活动,还在延续老一套的做法,往往成了团支部书记的“一言堂”,或是集体观看视频。这样的方式陈旧落后,仅是主题教育的形式化,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在信息时代,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提前获取学习的相关信息,团支部组织的信息权威被慢慢消减,许多青年团员对团支部主题活动参与性不强,认为形式大于意义。青年大学生追求的是新颖、独特、参与感强的活动,基层团组织主题团日活动思想性、创新性都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及情感需求,这会导致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凝聚力不足,吸引力逐渐下降。
(四)团员意识、团干威信不强
当前,大学一年级新生基本上都是以团员身份进入大学的,在班集体中团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存在了,团员意识淡薄,其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难以体现,大家对待团支部的特殊情感难以彰显。基层团支部的一些干部在竞选之初,就抱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上任后职责及服务意识都不强,除团支部书记较忙外,支部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的具体工作往往不多,甚至有的团干部在涉及和同学的利益糾葛时先顾自己,同学逐渐对基层团组织的干部失去信任。
二、高校基层团组织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表明了其在服务青年、自身工作质量和效率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共青团工作的供给侧是团组织,需求侧是广大青年,要赢得青年,高校基层团组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占领阵地,获取青年信任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社交沟通已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青年大学生不仅热衷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而且关注社会热点及志愿公益,不仅在班级、社团等集体中游刃有余,而且更懂得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表现自我、塑造自我。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出现了自身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求的现象。长此以往,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不同频”就可能导致共青团与青年大学生脱节,从而失去青年大学生的信任。
团组织要活跃在青年大学生的心中,让大学生愿意并乐意参加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基层团组织不仅要占领班级、社团、公寓等传统组织阵地,还要善于在青年人喜欢并集中的网络虚拟空间占据阵地,不仅让青年大学生有参与体验感,还能使其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获得感,这才能把握高校基层团组织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重新赢得青年大学生的信任。
(二)改革自身,赢得青年认可的需要
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存在活动数量庞杂、精品稀少与覆盖面不全等矛盾。多数基层团干疲于应对数量庞杂的各类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常常和班级活动混淆,存在低水平的同质化,看似风风火火背后则是学生被动参加,热情度不高。团组织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下降。基层团组织的活动数量代替不了质量,创新不足难以形成精品,品牌活动不突出,热情参与基层团支部活动的只是基层团干部及少数有特长的大学生,日积月累,基层团组织慢慢就失去了普通青年大学生的认可。
这种现状与高校团组织的制度设计、考核结果导向密不可分,要重新赢得青年大学生的认可,基层团组织就要勇于自我革新,从自身改革做起,要加强青年大学生与高校团组织的沟通交流,开通直接对话的通道,在制度设计、考核结果导向上尊重大学生的意见和诉求。只有推陈出新,让更多青年大学生感受到品牌活动给自己带来的视野的提升,体会到基层团组织的情感关怀,基层团组织才能赢得青年大学生的认可。
(三)满足需求,证明自身合法性的需要
随着社会民主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青年学生的民主意识随之觉醒,渴求自身发展,关注自身需求。青年学生的需求内容层次庞杂,既有物质生活需求,又有精神文化需求;既有文体娱乐需求,又有权益维护需求;既有普泛化的集体需求,又有个性化的个体需求;既有创新创业需求,又有实践提升需求,等等。这一系列的需求若得不到合理的回应和满足,高校团组织就会面临失去合法性地位的挑战。
高校基层团组织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是落实上级团组织政策,满足大学生具体诉求的关键环节,基层团组织干部身处基层一线,最为了解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动态。因此,基层团组织要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把准青年大学生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好可选择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供给;对于难以满足的需求,要校准民意,汇总整理及时与上级团组织沟通请示,以积极的态度、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推进高校基层团组织改革的路径探析
高校基层团组织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共青团工作,紧紧围绕共青团工作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强优质和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提高对青少年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一)完善制度,强化导向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进社团建设,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推进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这为高校基层组织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为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校要按照《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基层团支部的系列规章制度,要为基层团组织制定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并使其体现公平公正。基层团组织要限制团干部使用私权、理清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关系、减少低水平同质化的活动数量。校级团组织要优化制度,改变不合理的考核模式,使考核结果起到正向引导作用,要调动基层团组织及青年团员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二)深化思想,政治引领
思想政治引领是共青团工作的核心任务,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出现的活力不足,团员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都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有关。团支部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时,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是视频播放,形式单调、内容空洞,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青年大学生。要克服思想政治引领的形式化和教条化,基层团组织不能仅拘泥在教室宣读文件,而要走向室外,让大学生以活动的形式体验参与;不能仅是团支部内部闭门造车,各团支部也要相互学习交流;不能仅是团支部书记唱独角戏,所有团员都要发挥主人公精神。同时,基层团组织还要积极争取上级团组织的支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高质量的报告会和宣讲会。基层团组织要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学习相结合,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这样才能深化思想政治引领,才能有效地影响带动青年。
(三)服务学生,以求认同
基层团组织除文件会议传达、团费收缴等事务性工作外,还涉及专业学习、创新创业、优秀团员推优入党等和大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青年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能在基层团组织得到满足,就会对团组织工作的认可度较高,而诉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对团组织疏远,参与团组织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也会下降。基层团组织要树立“以服务求生存”的理念,在事务性工作上要打好群众基础,尽力亲为,在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等工作上要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争取更多的资源,赢得普通大学生的认可,在优秀团员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选上要客观公正、尊重民意。基层团组织要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只有更为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普通青年大学生的认同,让自身地位更加合理。
(四)关注网络,拓展阵地
现在是一个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又都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在网络空间上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沟通和社交、工作及娛乐休闲,也善于利用网络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基层团组织要善于运用网络开展工作,尤其是利用微信、微博、QQ空间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宣传扁平化,把其作为了解青年大学生动态,把握利益诉求,并化解矛盾的有力武器。基层团组织还要积极创建团支部微博热门话题,制作与本专业、本年级相关的微视频、微电影等文化产品,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基层团组织还要扎实推进网络文明志愿者建设,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不造谣、不传谣,传递网络青春正能量。
新时期高校基层团组织面临着失去阵地的挑战,要赢得青年大学生的认同,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就得客观理性地审视自我,勇于自我革新,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才能不负党组织的重托,不负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期盼。
参考文献:
[1]黄美娟.基于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审视[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杨晶.关于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凝聚力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3, (8).
[3]王耕.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团组织改革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 (1).
[4]李小元.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