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奎文
近年来,随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在衡水市桃城区相继建成了一批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各具特色、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档案资料,记录了这场显著的农村变革,见证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全过程。同时,不断充实的农村档案,又为“美丽乡村”的“内在美”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营造良好“乡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农村规范建档工作扎实开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桃城区新农村规范建档自2010年开始,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子,形成了“政府主导、乡村统筹、建管并重、致力创新”的思路,逐步完善了“区—乡—村”一体化档案管理体系,强化乡、镇级档案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了“村档乡代管”和“1+N”管理模式,基本实现农村档案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按照建、管、用“一体设计,重点建设”方针,除满足农村一般性档案服务外,对项目重点村、文化特色村进行重点关注和文化发掘,使农村档案更好地发挥了“服务中心,资政惠民”作用。2013年10月,衡水市桃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河北省首家通过此项验收的单位。
“美丽乡村”建档与新农村档案工作一體衔接。2014年,按照省、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统一部署,桃城区开始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桃城区档案局以新农村规范建档为基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把抓好“美丽乡村”建档,翔实记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和成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衡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6年档案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桃城区邓庄镇北苏闸村、河东办东明村等“美丽乡村”都很快建成了集“档案-图书-村史”为一体的综合档案室,其中邓庄镇北苏闸村是桃城区的模板试点村。随后以北苏闸村为“美丽乡村”规范建档模板,在全区“美丽乡村”中全面开展了集“档案-图书-村史”为一体的综合档案室建立工作。北苏闸村综合档案室总面积100平米,保存了自1965年以来五十余年的757卷村级档案,内容涉及党组织建设、村务管理、村级建设、农业、水利、计划生育及财务管理等。档案保存完整、内容详实。图书室,有书柜20个,报架1个,图书4000册,音像制品200余张,涵盖了种植养殖、计算机、政经、文化等多领域的书籍,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美丽乡村” 档案,提升了基层档案的服务功能,为城乡发展与文化提升提供优质服务。北苏闸综合档案室(村史馆)迎门是百姓墙,全村425户人家,每家一个笑脸,这425张笑脸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展示,是对党的政策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村两委班子的最大肯定。桃城区北苏闸村是农业特殊产业村,也是政治文化村,先后有江泽民、温家宝等多位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到北苏村闸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村史馆布置有“前言、历史溯源、红色记忆、当家做主、宝闸光彩、改天换地、致富之路、绿色革命、文明新风、亲切的关怀、大事记、辉煌前程”十二个版块的展示墙和十余个展柜。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闸”字柜,存放着北苏闸村1965年以来的村级档案,一卷卷档案,真实反映出了北苏闸村几十年来历任村级干部为官清廉、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闸文化”。近年来,桃城区把北苏闸村的“闸文化”建设作为独具特色的“自选动作”,成为全区党员干部教育的专用“教材”。东明村、北苏闸村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档案-图书-村史” 综合档案室(村史馆),也促进了“衡水溯源”“安乐秧歌”“闸文化”等等农村传统文化被发掘、保护和宣传。为了方便群众查阅档案,北苏闸村综合档案室,对室藏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共电子录入403卷,扫描10934幅,为群众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务。
桃城区农村档案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北苏闸村级档案工作始建于2003年,2005年11月,在北苏闸村召开了全国“三下乡”工作会,淳朴的民风,整洁的村容村貌,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扬,而北苏闸村的村级档案特别引人注目。2007年8月,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到北苏闸村就新农村档案工作调研,并题字:“村级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帮手”,同时为北苏闸村村史馆题写馆名;2013年省档案局魏四海局长全程参与桃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县(区)验收工作,并对桃城区的档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桃城区“美丽乡村”建档过程中,衡水市档案局领导也多次到桃城区及邓庄镇北苏闸村检查档案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桃城区农村档案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本质上,更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与美丽乡村、美丽河北、美丽中国建设同步,与国家和省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