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小学音乐课“导入”部分谈传统音乐教学

2017-07-24 20:05王梦舟钱文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学导入传统音乐导入

王梦舟+钱文

摘 要:目前,中小学音乐课传统音乐教学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其教学方式与手段还是略显单一。本文从中小学音乐课传统音乐教学的缩影“导入”部分切入分析,略谈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得失与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传统音乐;教学导入

在许多人的西方音乐中心论和交响音乐是音乐最高级形式的认知下,传统音乐几乎没有安身之所,成为小众的消费品。对比以西方西洋大小调为基础而发展的音乐来说,传统音乐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没有新的载体,没有新的形式,没有新的框架思维。导致这些的原因还是音乐教育的偏向问题,在上述大环境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所接纳的也是西洋的大小调体系和十二音体系,而中国五声调式却只是泛泛接触而已。因此,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传统基础音乐教师严重匮乏,而当务之急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有益于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一、音乐基础教育模式

在中小学中普及传统音乐,有利于培养更多拥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所有的音乐发展潮流都是由特定的人物推动的,而如今传统音乐的发展,恰恰缺少拥有音乐创造性天赋的人物,去引领音乐发展的浪潮。

《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应在教学中弘扬传统音乐,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这个要求体现了对中小学音乐课中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视,但是实际课堂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念完成调查研究的整理,并归纳现象得出对应结论。

经过大量课堂考察和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如今中小学的传统音乐教学存在很多形式,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教师都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去授课。通过考察发现,一节传统音乐课若是能从导入部分就能做到精彩,那整节课的基调都不会太差。但正常的教唱环节之外大都用以下三个思路进行新授和拓展,所以笔者重点阐述“导入”这个教学部分,以此作为例子来进行总结归纳。

二、传统音乐教学导入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形式,教师用与传统音乐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进行导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对之后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直观的内容铺垫。用文字呈现客观、精练的介绍,图片和音频则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用这种不太需要门槛就可以掌握的导入方式,简单方便、快捷高效是它的优点,但是相对的,普适性也造成了许多缺点。很多教师在教授传统音乐课程时,在这个方法的使用上不尽如人意,其中不乏有将此方法灵活运用进行精彩导入的优秀教师。表现在:导入过于生硬,语言上不进行知识的铺垫就直接展示客观资料;文字的概括上不够简练与精准,更有甚者在网上随意摘抄一段话,断章取义的描绘会导致学生从最初的理解就出现偏差;使用的音像资料不经过甄选,没有与课堂内容缜密贴合或者延伸过多,导致学生在之后的教学中引导中回不到主要内容上,从而对教学成果起到负面影响。之后的教学中,若要使用这一方法,一定要做到客观描述和主观理解相结合,并用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甄别出合适的资料,在导入时得心应手。

在当前传统音乐的课堂教学中,以所授内容中较被熟知的知识与常识为基点展开师生互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打麦号子》一课,有的教师设计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收割的动作,以此作为课堂的开始,用这一熟悉的行为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之后的教学作认知与情感上的铺垫;又如,《拔根芦柴花》一课中,教师大多会随着音乐将栽秧动作美化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寓教于乐,生动形象。这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并不是所有传统音乐课程都有能被学生所熟知且容易组织教学的内容,所以就很考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灵活运用的能力,而且课堂纪律的频繁整顿和突发情况的临场应对也十分考验教师的基本功。

最后一类方式是根据教师所拥有的技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嫁接,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比如,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有的高中教师用弹唱《七里香》的方式来导入民歌中的“五声调式”体系;在小学欣赏课《空山鸟语》中,将其中的鸟叫声用二胡单独拉奏出来,让学生欣赏评析;在《杨柳青》一课中,用标准的扬州话来演唱导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理解后,充分发挥了自身特长来进行组织的教学,这种方式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但是,这类方法也存在弊端,部分教师容易把自身掌握的技能与授课内容强行扯上关联,不伦不类的同时违背了传统音乐内容教学的初衷。比如,在《梨园英秀》一课中,有位教师用吉他说唱的方式进行京剧数板,并在学生学习念白的时候,用B-box的形式进行节奏伴奏,新颖热闹之余不禁惹人反 思,难道我们的国粹真的需要这样程度的西化才能更让学生

接受吗?数板讲究的是一板一眼,念白讲究字正腔圆,“场面”伴奏则讲究主旋律韵腔;而流行乐则节奏大都复杂随性,咬字嬉皮自由,民谣吉他更是属于和弦伴奏类流行乐器,无法表现出京胡等乐器的韵味,将如此大相径庭的两种事物强行建立联系,反而大大模糊了学生对传统音乐特点的认知。因此,教师在结合自身特长进行导入和新授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很容易起到反作用。

三、辩证与反思

通过对课堂“导入”的三种过程方式进行归纳总结,我们不妨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基于对传统音乐内容的充分了解并在具有独立思考和感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年级、年龄、音乐程度的学生来制订合适的方法;教学方式不仅要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意愿,更要紧密贴合所要教授的内容重点;在一种方式的教学中感到生硬与干涩时,不妨糅合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提取所教授内容中最有特点或最被人所熟知的传统音乐因素,将之用来导入与强调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在传统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并不是中小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技巧的掌握,而是教师的介绍、引导、鉴赏、传授理念和文化,并通过传播传统音乐中的内涵与魅力,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而要做到这点,首要目标就是构建每个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作为音乐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传承、传播就要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如之前用流行乐介绍《梨园英秀》的例子,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很难在教学中弘扬传统音乐。大环境的改变谈何容易,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全社会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固有认知,因此,对于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将其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来加强传统音乐教育,是如今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许多致力于发展、弘扬及保护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音乐教师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很有价值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从音乐基础教学来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且许多师范类高校也增添了很多传统音乐方面的课程,以提升未来音乐教师的传统音乐素养和兴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改善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一定能够使国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玉堂.保护传统音乐的有效措施之一——将地方音乐融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9(1).

[2]秦银辉.对地方传统音乐融进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9(1).

作者简介:王梦舟(1994— ),男,江苏南京人,在校本科生;钱文(1994— ),女,江苏泰州人,在校本科生。

猜你喜欢
教学导入传统音乐导入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浅析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