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R-RDB技术的膜芯片开发并应用于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检测*

2017-07-24 17:47彭陆衡
关键词: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彭陆衡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325)

*

基于PCR-RDB技术的膜芯片开发并应用于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检测*

彭陆衡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325)

目的 研究基于PCR-RDB技术的膜芯片开发并应用于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检测效果。方法 以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东莞市儿童医院186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足跟血并提取基因组DNA。根据文献报道的中国人群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的热点突变,选取4个基因(GJB2、GJB3、SLC26A4和12S r RNA)20个突变位点,通过PCR-RDB方法,对新生儿体内4个基因之中9个高发突变位点相应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且于扩增产物两端作出生物素标记,同时在膜条上固定9个不同待检位点的突变阵列与正常探针阵列,将正常阵列作为对照,当扩增产物以及探针杂交后,通过显色反应与是否存在杂交信号判断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新生儿62例,携带率为3.32%,其中杂合突变60例(3.22%),复合杂合突变1例(0.05%),纯合突变1例(0.05%)。在阳性检出样本中,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占总阳性突变的83.87%(56/62)。阳性突变位点最常见的是GJB2基因的235delC突变,共检出31例(50%,31/62),其次是SLC26A4基因的IVS7-2A>G(19.35%,12/62)。本研究检出纯合突变样本中,1例为12S rRNA基因的1555A>G突变;235de1C杂合突变基因样本以及1VS7-2A>G杂合突变基本样本各位点显色具有均一性。结论 经临床研究验证,基于PCR-RDB技术的膜芯片可用于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的检测,具有较高准确性与重复性。

PCR-RDB技术;膜芯片;开发;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检测

反向点杂交法(reverse dot blot,RDB)是一种成熟的基因检测方法,可同时用于检测样本中存在的多个基因改变,尤其在同时检测样本中存在的多个点突变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1-2]。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点杂交程序,其检测过程明显缩短,操作也较简化。PCR-反向点杂交法是将多种探针同时预先固定于膜上,然后用扩增的靶 DNA 与之杂交。每个样品均只需扩增一次然后杂交一次即可,故既适用于少量标本的分型检测,也适用于大量标本的同时分型,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引物用生物素标记,对人体无害,杂交膜可一次性大量制备后备用。本研究以186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PCR-RDB技术的膜芯片对于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的检测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东莞市儿童医院186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抗凝全血,引物与探针来自英潍捷基贸易有限公司,并由PALL公司提供尼龙膜,DNA提取试剂盒源于QIAGEN公司,并由ABI公司提供PCR仪。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取待检者全血200 μl,以EDTA进行抗凝处理,参照DNA提取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完成DNA提取过程。

1.2.2 引物与探针设计 自Genebank数据库里面选出GJB2基因、GJB3基因、12S rRNA基因及SLC26A4基因序列,通过DNAStar以及Oligo6.0设计5对引物,对常见的9个位点基因进行扩增。包括GJB2基因的35delG、176-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四种突变;GJB3基因的538C>T突变;12S rRNA基因的1494C>T和1555A>G两种突变;SLC26A4基因的2168A>G和IVS7-2A>G突变。

1.2.3 开发膜芯片 将膜条置于浓度为5%EDC里面浸泡半小时后用水洗数次,且每次冲洗1~5 min,放在滤纸上晾干。采取0.1 M NaOH溶液将其浸泡2 min以上,取出水洗数次,并且每次1~5 min,最后自然风干膜条,将其裁剪之后保存备用。

1.2.4 PCR扩增 对设计好的5对引物予以多重PCR。采取正交试验法进行大量实验对比,选择最优反应体系。扩增过程中,需向每管反应液里面添2 μl模板。通过大量实验对比,获得如下最佳扩增程序:

1.2.5 杂交检测 设计9个位点的正常与突变探针共18条,与PCR产物进行杂交。 ①膜条制备:先用打印机在膜条上打印位点阵列;配制20 ml 5%的EDAC溶液泡膜30 min,然后纯水浸洗三次,每次2 min,晾干配制探针稀释液:2.1 g的NaHCO3溶于50 ml纯水将各探针稀释至5 μmol/L;将探针点加在膜条相应位点上,点膜前后用纯水清洗点膜枪15次;晾干膜条,用0.1 mol/L的NaOH泡膜5 min;纯水浸洗三次,每次2 min,晾干备用。②膜条杂交:膜条标上待检者编号,放入15 ml 塑料离心管中加入约8 ml的A液和两管PCR产物,盖上盖子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0 min放入50 ℃杂交箱中杂交2 h以上,同时预热B液至50 ℃杂交完成后,将膜条移到B液中于50 ℃洗膜10 min(一管最多洗4张膜)配制孵育液(新鲜配制,比例为1 μl POD,2 ml A液),参考量为每张膜条2 L POD膜条放入孵育液中室温轻摇孵育30 min,倒弃孵育液A液室温轻摇洗膜两次,每次5 min C液室温洗膜一次2 min配制显色液(新鲜配制,按顺序加入C液19 ml,TMB 1 ml,30% H2O22 μl),放入膜条,避光静置浸泡10 min去离子水洗膜一次,即可观察结果。

1.3 判定标准 突变杂合子:突变探针处产生显色强度和野生型探针类似蓝色斑点;突变纯合子:产生蓝色斑点并且野生型探针位置无蓝色斑点;复合突变:杂合与纯合两种同时存在;未突变:只有野生型探针位置产生蓝色斑点[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并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 见表1。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新生儿62例,携带率为3.32%,杂合突变占3.22%,复合杂合突变占0.05%,纯合突变占0.05%。

表1 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

2.2 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结果 见表2。在阳性检出样本中,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占总阳性突变的83.87%(56/62)。阳性突变位点最常见的是GJB2基因的235delC突变,共检出31例(50%,31/62),其次是SLC26A4基因的IVS7-2A>G(19.35%,12/62)。纯合突变样本中,1例为12S rRNA基因的1555A>G突变。

2.3 重复性测定分析 选择235de1C杂合突变基因样本以及1VS7-2A>G杂合突变基本样本分别1例,并采取最低检测限浓度(10 ng/μl),均检测10次,发现各位点显色具有均一性,说明重复性较高。

3 讨 论

耳聋属于人类感觉系统高发疾病,其中新生儿发生率高达l%~3%[4]。依据病因能够分为两种:遗传性耳聋与非遗传性耳聋,超过60%新生聋儿病因为遗传因素。

对于遗传性耳聋,其遗传异质性非常高,按照是否产生耳外组织异常以及病变,能分为两种:综合征性以及非综合征性。非综合性所占比例超过70%,已定位100个以上非综合性相关位点,并且克隆了68个不同致病基因[5]。其中包含有X连锁基因、常染色体隐性基因以及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分别3个、40个与25个,各基因里面存在相应耳聋突变位点[6]。该类基因的克隆可以给破解听觉障碍带来可靠依据。

本组研究中,通过PCR-RDB方法,对1865例新生儿体内4个基因之中9个高发突变位点相应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及探针杂交。结果显示,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新生儿62例,携带率为3.32%,杂合突变占3.22%,复合杂合突变占0.05%,纯合突变占0.05%,阳性检出样本中,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占总阳性突变比例最高。阳性突变位点最常见的是GJB2基因的235delC突变,,其次是SLC26A4基因的IVS7-2A>G,与柳红杰等[7]研究结论一致。说明基于PCR-RDB技术的膜芯片对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具有较高检测准确性。结果还显示,235de1C杂合突变基因样本以及1VS7-2A>G杂合突变基本样本各位点显色具有均一性,与孙捷等[8]研究结论一致。说明基于PCR-RDB技术的膜芯片检测法重复性好。

[1] 李步荣,张彤,李丽华,等.PCR-RDB 技术在 HCV 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5,09(11):1551-1553.

[2] 肖奇志,周玉球,谢建红,等.基于实时荧光PCR的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和反向点杂交技术应用于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5):413-417.

[3] 李步荣,寻萌,段钊,等.应用 PC R-RDB 杂交技术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8(24):3684-3686.

[4] 唐向荣,严提珍,林墨菊,等.广西84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遗传性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4):344-347.

[5] 王莉,赵慧茹,廖世秀,等.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5):518-521.

[6] 张初琴,陈波蓓,陈迎迎,等.不同年龄段非综合征性耳聋常见基因检测及临床表型分析[J].遗传,2013,35(3):352-358.

[7] 柳红杰,刘日明,丛江琳,等.育龄期夫妇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6,22(3):194-199.

[8] 孙捷,韦桂玲,陈俞,等.8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5(2):216-219.

彭陆衡(1969—),男,湖南衡阳人,主管检验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检验方面工作。

R446

B

1004-7115(2017)08-0935-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8.036

2017-05-11)

猜你喜欢
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