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世界 翰墨情怀
——康有为《大同书》手稿与颜真卿“三稿”的渊源

2017-07-24 16:06颜振卿
南风 2017年17期
关键词:康有为手稿书法

文/颜振卿

大同世界 翰墨情怀
——康有为《大同书》手稿与颜真卿“三稿”的渊源

文/颜振卿

颜振卿

颜振卿,出生于安徽亳州。现任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创作室创作员,大校军衔。现为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理事,中华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颜真卿书画院院长,北京大学首届艺术系书法研究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

其作品曾入选全军一至五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二、三、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三、四、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兰亭奖书法展等百余次书法大展。6 0余次获奖,其中1 6次荣获各种书法大赛金奖。2007年9月被评为“京华十佳”书法家,被北京市文联授予其“为繁荣首都文化事业做特殊贡献者”荣誉称号。

其艺术传略和作品入编百余部大型典籍,书法精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泰山碑林等多家文博单位收藏或刻石。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甘肃、安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办1 2次个人书法展。出版《颜振卿书法艺术》1 2卷,《不倚斋诗稿》《中华诗词探源》《西北军旅新边塞诗》《腾格里放怀》等诗词散文专集8部。

金鸡报晓,飞雪迎春。时值丁酉新春佳节之际,余应友人之邀有幸去青岛拜谒了康有为故居。这是一座极富诗意的红瓦绿树、青山碧海、苍松拥翠的花园别墅。花香满园,书香盈室,屋宇与山海相亲。南海先生以诗记之:“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如荠。壮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栖。”“海气苍苍岛屿回,山巅楼阁抗崔嵬。茂林峻岭百驰道,又入仙山画里来。”眼前绝地胜景令我赏心悦目,室内翰墨飘香的康氏书法精品更令我陶醉和折服。尤其是康有为四卷本的书法巨迹《大同书》手稿,让我如对至尊、顶礼膜拜、叹为观止,大有相见恨晚、不能结缘之憾。

带着满腹的惆怅和依依眷恋惜别回京。多日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大同书》手稿时时萦绕于脑际、浮现于眼前,挥之不去,放置不下,思之甚烈。和一好友谈及此事,他知我心思,爱屋及乌,惜墨如痴,不能自拔。便千方百计,大海捞针去寻宝,终于购得了一套1985年出版的《大同书》手稿四卷本,馈赠于我收藏赏观,我感谢道友如此慷慨解我之急,随我心愿,此足以感铭肺腑。我得此稿如获至宝,敬置案头,时时拜读赏观,获益匪浅。由此使我高山仰止,敬畏大师风范,探寻康氏奇人奇书之奥妙。

康有为先生(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贻,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复易号更生,晚年自号天游化人,世称康南海。他是中国现代文化先驱,戊戌变法领袖。身处19世纪末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毅然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民族大义,推动维新大业。他参合西学以改造儒学,运用创造性进化论思想清整传统文化理路,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整合中西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写出一部煌煌巨著《大同书》,为未来设计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国别的大同世界。同时他还是一位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早年写《广艺舟双楫》,为书学名著,闪耀着思想光芒,所谓“孕南帖,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云云,显示了一种恢宏的视野和深远的期待。书法风格淳朴高古,以拙取巧,沉浮跌宕,翰逸神驰,有纵横奇宕之气。学古能化,自成门户,史称“康体”,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康有为《大同书》手稿洋洋数十万言,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其书法精妙浑穆,是渐臻化境的一部匡世巨作,一经问世,即被视为稀世珍宝,不可复制之千古绝唱。据考证,《大同书》手稿成书有三部。第一部撰于1884年,第二部撰于1890年之后,第三部撰于1902年1月至4月。其大同思想的酝酿、成熟过程以及三稿的不同撰写经过,不多赘述。只第三稿略言数语。其稿撰写之时康有为正避居印度北部山城大吉岭。仰望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俯瞰风起云涌的印度平原,遥想苦难深重的骨肉同胞,目击的现实社会,康有为深感“改弦易辙、扫除更张”“救人生之苦,求易大乐”之迫切,于是,在原稿基础上,康氏奋笔疾书,不到四个月的时间第三稿书成。因为是手稿,康有为自然无意于“书”,较之前二件作品,更少经营,更多真意,更近本来面目。这是一件典型的融碑化帖代表作。取晋唐遗韵,汉魏风骨。融合变化已相当自然协调,他以诗为证。“北碑南帖孰兼之,更铸周秦孕汉碑。昧昧千秋谁作者,小生有意在于斯。”这足以彰显了他豪放的艺术风格和过人的胆识才华。

颜振卿 2015百联迎春(左联)

颜振卿 2015百联迎春(右联)

康有为虽然是尊碑贬帖的先锋,但其书法墨迹却是碑帖笔意相糅,康氏早年学王、欧、颜、柳、苏、米,基础雄厚。中年力攻北碑,写过各种碑刻。丁文隽《书法精论》说:“康书纯以神行,不斤斤计较于点画笔墨,乃其独到之处,一般书家难以语此。”《大同书》手稿让人如此痴迷醉恋之处,正是他暗合了颜真卿“三稿”(即《祭侄文稿》《告伯父稿》和《争座位稿》)的笔意神髓。真乃集“三稿”之大成者。此作品体阔势宽,平正端庄,中宫收紧、疏密得宜,其宽博雄厚处得益于颜之风格况味,通篇挥洒不羁,天性流露。情感与阅历的加持,内在的哲学智慧反映到书写形式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艺术创造的自由法度与严苛戒律。结字宽博而骨气内敛,笔势飞逸而神色庄严,于高古浑穆中润化出一抹高贵的苦味。所以,枯笔亦饱含深情,黑白相生之道运化于毫端,无迹独化之势奔流于纸上,一道天光浸染着不经意的创作,生命的意象在字里行间闪烁回荡,真乃一派高旷天风海涛也!他取精用弘,狂放不羁之中又随时指向那一圈圈精神风暴的寂静核心,圆熟畅达之外亦无处不见那天光中沉潜的事物——这是生命本质、书法精神与天游情怀的共同沉潜。多变的线条保持着和谐协调,平衡着每一寸时光的分量,为欢喜与悲怆的人生确立了路标。因为光中还是光,那唯一的字迹依旧在千仞崖壁上书写,指向那不可穷尽处,而所有的书写者都必将面对宇宙的无言诘问与惊鸿一瞥。这就是《大同书》手稿艺术之光折射给我们的无尽遐想和人生顿悟。

清人论书

手稿式的书写状态,无任何雕饰和刻意安排,所以比较随意,酣畅自然,天心流露,直抒胸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拜读那些名动一时并已载入史册的八方俊杰的信稿手迹,无不让人击节叫绝。无论他们是朝堂显宦、当世书儒、府衙策士,还是艺苑巨擘、诗坛祭酒、一时豪雄或山林隐士,他们始终与文化传统深自浸淫,与一管毫锥朝夕相伴。然阅尽世事甚而饱经沧桑之后,往往能于笔端自出机杼,信手挥洒,其书不期然而然地化茧成蝶,直如禅门传法,不落言筌而尽得风流。翰牍之美令闲坐披览者如入山阴道上,只觉应接不暇,而那过往的种种世相,亦不免辏集于笔底,其描声绘影之处历历如在目前。研读拜观康有为《大同书》手稿后,更是让我心潮澎湃,豪情激荡。他那笔底像源头活水奔腾不息,涌入大海作波涛。又如熔金出炉,随地流走,艺术的冲撞让人荡气回肠。他与颜氏三稿有形神相融,气息相通,血脉相连,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名小花

望 乡

一是家国情怀,翰墨雄魂。颜鲁公一生精忠报国,大爱无疆,清正廉明,正气冲宇。其书法意尽秦汉,势越晋唐,大气磅礴,雄浑浩荡。尤其他以情命笔书写的颜氏三稿,成为千古绝唱。《祭侄文稿》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迅笔疾书而成,纵笔豪放一泻千里,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争座位稿》尽现鲁公敦厚耿直坚强的性格和正气凌然的激情,忠义愤发、顿挫郁屈,天真罄露,颇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祭伯父文稿》勃郁苍雄,浑莽无际。随着感情的起伏,点画不计工拙,行气起伏跌宕,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在酣畅淋漓中含蓄凝练,在奇肆险峻中雍容冲和,在厚重朴茂中潇洒灵动。

戊戌变法,这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它虽然极其短暂,似一瞬闪电,却是对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沉重一击,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身为维新变法领袖人物的康有为,“其忧国忧民,牺牲奋斗的情操,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业绩,也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的这种家国天下的忠烈观与颜鲁公颇多相似,故此,他对颜体的正大清雄气象尤为推崇备至。早年学颜深力用功,浸淫颜氏三稿躬耕尤勤,登堂入室,得“精气神”三字之秘。这从他的《大同书》手稿可窥见一斑。此稿笔墨淋漓痛快,墨色变化自然,点画浑厚,刚柔相济,体势开张,收放合度,为康氏不可多得的精品。这显然与他当时的心境有关。有款为证,“光绪甲申,法兵震奥,吾避兵还银河乡淡如楼,感兵事之惨。著《大同书》,以为待百年之后,不意今六十三年,亲见《大同书》,喜书旧书所题三诗……”此意为康虽三撰大同书稿,但因时局动乱,他认为“大同之治非今日所能骤及,骤行之恐适以酿乱,故秘其稿不肯以示人。而当书稿出其意外地刊行于世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大同书手稿,以情命笔,直抒胸意,自由畅达,宽博雄伟的韵致,充分体现了康有为翰墨铸魂的博大雄怀。字里行间也流露出鲁公三稿的笔意神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王维《山中》

二是篆籀笔意,圆浑古朴。颜鲁公的书法胎息“二王”,但又颠覆了“王法”,溯本求源,上追古法,将篆籀笔意引入行书之中,去掉“二王”的风流婉媚,使其沉着圆浑,更显高古而朴实。从其三稿中可以看出笔意与周朝的大篆,及秦末汉初的帛书的笔意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康有为充分吸收了颜三稿天真烂漫的笔情墨趣和高古笔法,他以天纵之才,取法北碑,而能自出新意。他将魏碑圆浑体势,糅进行书,形成苍拙浑朴,奇宕的书风。但其用笔耐人寻味,他强调线条书写的自然舒展,依势成形。用一种随意而略带生涩的笔势来促成其隽雅而雄健的气势,使人感到有一种飘然欲仙的境界,这与颜体的独特笔法不谋而合,一脉相承。

录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

三是体势外拓,结体浑圆。体势外拓,结体浑圆是颜鲁公行书结体的一大特征。王羲之的行书多取内撅体势,及至王献之,大胆创新,变取外拓之势,形成自家面目。这两种体势一直影响了一千多年的中国书法史的发展。颜鲁公继承了王献之的外拓体势,且让它贯穿于楷行草书之中,使其更加突出圆润。而康有为的大同书手稿完全继承了颜体的外拓笔法和颜三稿的气韵。意态恢宏宽博,洞达跌宕,神奕气跃。用笔放得开,束得拢,化方为圆,任笔端挥洒自如,沉着痛快;造型奇险,“险不至崩,危不至失”,奇险之中仍不失平衡,整体气韵贯通,独立的字构成瑰丽雄壮的整体意境。如“开”“同”“门”等字取法于祭侄稿;“庚申、叛史”等与告伯父文稿神似。“而”“则”“地”酷似争座位。

四是枯湿相间,酣畅淋漓。颜鲁公对行书的线条审美追求极富变化,对墨色的运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常常浓淡相间,欲枯还润,线条苍劲生辣,如古藤盘树,处处体现出一种悲壮之大美。在行笔上摆脱“二王”书风于细节上的过多追求,不拘小节,将技巧与情感巧妙而又完美地统一起来,显得更加沉着痛快,运笔用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酣畅淋漓,气象万千,大气磅礴,体现出一股浩然之气。如《祭侄文稿》中,大面积地使用枯笔,线条苍劲,与书家当时悲愤的书写心境相应和,书家愤慨之情化为笔墨,墨是情,情亦见于墨,情墨交融浑然一体。而康有为和颜鲁公都是贤相坦荡君子和大丈夫气概。他们以情命笔,挥洒心性的书写状态是一致的。大同书手稿大量使用湿墨枯笔,苍拙郁勃,气势如虹。在情墨交融中,落笔苍劲丰遒,起转委婉流动,提笔丰筋力满,运笔气完神足,行笔枯润相间,墨花翻飞,腾浪排空,大有枯藤挂壁,胡杨拔地之感。由此可见康氏大同书手稿和颜氏三稿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神交。它带给人们的视觉盛宴,心灵震撼和精神家园是永恒的经典和让人仰望膜拜的艺术高峰。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张继《枫桥夜泊》

高适《别董大》

书法名家赏石记

大同书手稿 (1)

大同书手稿 (2)

大同书手稿 (3)

大同书手稿 (4)

猜你喜欢
康有为手稿书法
书法
作家手稿
书法欣赏
作家手稿
书法
丢失的手稿
书法欣赏
康有为撰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