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鹏
现代重彩画语言传达与文化释意
——读郭正民绘画有感
文/赵鹏
郭正民
1961年9月生于山东,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99年结业于文化部重彩高级研究班。2001—2004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派到法国巴黎吕霞光工作室做访问学者,2012年起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艺术创作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授。2012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拍摄的由郭正民主讲的二十集《中国重彩画技法讲座》在全国公开播出。2013年7月聘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名家导师高研班导师。2015年5月任国家开放大学慕课 《中国重彩画技法》主讲教师。2017年1月郭正民编著《中国重彩画技法》,第三次出版,并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国画教材在全国发行。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青铜画派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房山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现代典藏美术馆馆长。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
重彩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色(矿物颜料)的运用可上溯到千余年前的古代,至今在一些古老寺庙的壁画中仍然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从现有文字记载和绘画遗迹来看,历史上中国“重彩”画名画家不可胜数,艺术大师辈出,各种流派争奇斗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形态的转换时期,是中国重彩画的现代复兴时期,其中中国重彩画艺术语言的锤炼、转换与突破,是关键所在。现代重彩画家在新的时代环境条件和审美趋势下,对新材料与新技法进行的研究与探索,把重彩画推向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现代重彩画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矛盾,表现在其图式形态向现代转型的多种可能性。
1.节奏与韵律:重彩画构图的形态律动之美
构图通常指经营位置与置陈布势,构图形式所表现出的视觉美感是吸引受众审美趣味的有效途径,成功的绘画作品的前提是独特新颖的构图。在郭正民的重彩画中,构图较一般绘画其形式感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
在郭正民的绘画创作中,画面中构图形式触动人的视觉和心灵,为了突出主题,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将社会人生、客观物象经过加工布局、提炼、取舍,使其符合画家的创作主题与立意,同时强化了这种视觉元素的情感表达。
郭正民的绘画构图不仅限于传统单一的构图形式,他大量地应用阴阳旋转与虚实构图,看似随意涂抹而实是颇有章法,他在创作中将各个物象之间的对比与均衡运用于作品的构图当中,将形象素材按照主次、规律、形式感有机地组织。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点、线、面等造型要素遵循相应的规律,其画面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秩序感,充满形态律动之美。如《青铜系列》作品,画面在表现古代文化灿烂光辉、悠远深邃的同时极具视觉张力。
2.“取形”与“离形”:重彩画的意象造型
“取形”与“离形”的意象造型观。“取形”是任何一种绘画形式与风格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将客观物象通过相应的艺术手法表现在画面中。“离形”则是一种意象化表现,是一种符合画家创作意图和审美意象的归纳与取舍。“离形”省略了物象非本质的特征,侧重于对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美感进行概括、取舍、强调、变形与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掌握规律、强调审美程式。“取形”与“离形”是根据理想的文化印象进行创作,表现了画家所追求的精神层面的审美感知与理想。
意向造型观是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征之一。在创作中采用形神描绘而不是物象的结构造型手法。意向造型将客体复杂的物象形态主观性处理,创造出富有意味的画面。郭正民在绘画审美造型中,没有仅停留在传统绘画的传承上,在创作中从严格的工笔线条与传统写实中跳脱出来,在多年的重彩画创作实践中,由“取形”与“离形”延伸至意象造型观的确立。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充分应用写实、分解与重组、夸张、幻象、归纳、变形、添加与省略、拉长与缩短、抽象等多元化的造型手法,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形成了画家个人的创作视角、审美观念及艺术风格。如郭正民的《青铜系列》作品,在二维空间中追求平面的意味及艺术表现力。
3.对比与协调:异彩斑斓的色彩表现
色彩是绘画视觉效果的重要构成因素。从色彩制造的技术层面来讲,传统的重彩绘画由于历史上物质生产能力的制约,未能更好地发掘、制作、拓展与应用,现代重彩在当代的变革发展中,色彩必然成为一个突破口。对于当代中国重彩画家而言,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元素,可以充分表现画家的意识与审美感知,增强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视觉享受。现代重彩画因为材料的变革色相大幅增加,使中国画表现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成为可能。在郭正民的重彩画色彩应用中,他借鉴西画中的各种色彩对比关系,在创作中思考色块的大小、冷暖、明暗等色彩之间的量块对比,使画面色彩相互衬托、呼应。郭正民的绘画大胆借鉴色彩构成、传统重彩、民俗色彩与传统壁画的质素,达到设色平面化、单纯化、意象化的形式美感,同时也具有了装饰性意味。
4.探索与突破:现代重彩画表现技法及技法的创新
当代新的绘画观念的确立、交流的便捷、工具与材料的拓展,需要艺术家在表现技法上的变革、创新。在艺术创作中,郭正民大胆地将各种现代题材、观念、材料与技法融入到创作中,广泛吸收水墨画及其他的现代绘画中可以运用的技法,“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适源”,这是我欣赏郭正民绘画作品的感受。多年来,郭正民运用各种表现技巧营造美的视觉感受,研究不同材质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出现的特殊效果。根据创造者与所表现的画面的特定的要求,将物质与技巧作为媒介,达到艺术思维的实现。
郭正民在艺术创作中突出技法、用色,应用毛笔等工具制作出画面效果。将勾、撞水撞粉、皴、托、刷、喷、冲、点染、虚染、涂、积、擦、印、洒、褶皱、干画、湿画、粘贴等手法综合运用,肌理效果、色块表现更有感染力,画面效果色彩斑驳,具有独特的风格。其特有滚、揉、喷、站、洒、磨、印、刻等技法,使画面饱含着丰富与厚重。
郭正民 鼎-合兽 矿物制材料 100cm×100cm 2014年
5.古今与中外:传统元素与新技法相向而行
题材同样是画家意趣所在。在郭正民的绘画中,人物、花卉、历史、战争、爱情、器物等皆有涉猎,而表现较多的,是远古题材绘画、仕女画、青铜系列等。
远古题材绘画。画古代的禹、尧、舜,画神话传说,用重彩画来表现,这是他的一个独创,我见到画远古画的人并不是太多,目前看到的就是他一个人。他用重彩多层次的手法,画出了历史的沧桑,让观者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构成了一个深邃的审美意境。
仕女画。最早接触到郭正民绘画作品是装饰女性人物系列,他自己喜欢称其为仕女画,而我常常称其为戏剧人物画。他的人物画没有像西画那样细腻的写真描绘,也没有像传统的仕女画一样雍容华贵。受现代艺术思潮与舞台美术的影响,郭正民所画的仕女形象大多来源自于对传统戏剧人物的想象,是根据理想的神态与文化的印象进行创作,他也没有用明暗变化或者笔法去追求立体与空间感受,而是用线条与大色调塑造神态与营造气氛。或许将他的这些画称为戏剧仕女更加确切。很多人,也包括我都被他的画作所感动。
郭正民 对话 100cm×200cm 矿物质材料 2014年
郭正民 东方红 100cm×100cm 矿物质材料 2015年
青铜系列绘画。郭正民老师曾在《全息场与我的艺术观》一文中论述青铜画派原始创造源自于中国东方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皿、陶器、壁画等相意相形的纹理图腾图形及神秘色彩感悟,后经过现代艺术手法与现代艺术观念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不同于古代与西方新的艺术风格。该系列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时代性、民族性、个性三者的完美结合,强调绘画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现代意识。
在郭正民的重彩画创作中,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观念进行了结合,使作品有别于常见的肤浅与苍白。他的绘画首先是艺术的,具备现代重彩画家艺术表现所必须具有的质素,包括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等,并且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郭正民的绘画更是文化的,中国传统图式中的图案、图腾纹样、文字、符号,自然、历史、神秘与欲望,包罗万象的传统思想文化、社会人生是郭正民绘画不竭的源泉。他通过自身的感悟、选择,创造出可视、可感知的磅礴气韵,创造出充满张力的画面,其画面,氤氲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气息。如郭正民《文化的碎片》这幅作品,画家通过岩彩、动物皮革、古旧书籍等材料,结合鼎蝉的纹饰符号,来表现时空的转换,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读郭正民的现代重彩画作品,无论是表达远古历史还是体现现代的重彩系列,蕴含的内涵呼之欲出,不仅仅是中国人,即使是西方人也可以通过画面所具备的文化元素感受中国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的文化,从而窥视到历史的灿烂。
赵鹏,山东艺术学院教师。
郭正民 欢歌 100cm×100cm 矿物质材料 2002年
郭正民 人面八方 100cm×100cm 矿物质材料 2014年
郭正民 腾 40cm×50cm 矿物质材料 2013年
郭正民 战争.爱情.生命 200cm×300cm 矿物质材料 1999年
郭正民 日出东方 100cm×200cm 矿物质材料 2014年
郭正民 铁器时代 110cm×180cm 矿物质材料 2004年
郭正民 远方的呼唤 60cm×80cm 矿物质材料 2007年
郭正民 追逐太阳 102cm×200cm 矿物质材料 2014年
郭正民 碧翠苍茫飞绿绸 136cm×66cm 纸本 2016年
郭正民 绿水青山碧连天 136cm×66cm 纸本 2016年
郭正民 两岸青山相对出 136cm×66cm 纸本 2017年
郭正民 房山金水湖 66cm×136cm 纸本 2016年
郭正民 霞云岭金水湖 66cm×136cm 纸本 2016年
郭正民 胜水名山紫气来 66cm×136cm 纸本 2017年
郭正民 云海奔腾江山美 66cm×136cm 纸本 2017年
郭正民 层岩叠金映红天 136cm×66cm 纸本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