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绍文,梁玥琳,李 艳,余意峰
(1.华中师范大学 a.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b.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3.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旅游理论研究】
国内外旅游凝视研究进展综述*
程绍文1a,1b,梁玥琳2,李 艳1a,1b,余意峰3
(1.华中师范大学 a.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b.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3.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自Urry提出游客凝视的概念后,旅游凝视即成为中西方旅游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其概念体系由原来的游客凝视发展成为游客、东道主、旅游规划者、政府等多利益主体间凝视的多维凝视系统。近年来,中西方学者以旅游凝视为研究视角和方法,围绕游客体验、目的地文化变迁、主客关系及旅游地权力结构、旅游地形象等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成为观察社会的重要工具。国外学者比较关注凝视中的游客体验、权力关系,并进行旅游凝视理论探讨,而国内学者更侧重于旅游凝视的应用价值,研究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旅游影响研究、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方面。
游客凝视;旅游凝视;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对“凝视”的探讨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看—视”传统,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则将“凝视”引入大众视野,并引起学者和社会的广泛注意。在福柯看来,“凝视不是随便任何一个观察者的凝视,而是一种得到某种制度支持和肯定的凝视”[1]6。受福柯思想的影响,1990年,英国社会学者John Urry首次提出“游客凝视”新概念,试图通过旅游凝视研究去观察社会。Urry认为,人们不定期地去异地去旅行,就是企图通过凝视那些与自己世俗生活完全不同的独特事物,获得愉悦、怀旧、刺激等体验;因此,游客凝视具有反向的生活性[1]88。此后,旅游凝视迅速成为西方旅游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出现了系列研究成果。在Elsevier数据库中,含“tourist gaze”“tourism gaze”及“host gaze”等关键词的英文文献有69篇,34篇发表于“Tourism Management”以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年,Moufakkir与Reisinger合编的“The Host Gaze in Global Tourism”中收录了16篇有关东道主凝视的研究文献。在Proquest博硕士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旅游凝视”主题的英语博硕士论文14篇。国外旅游凝视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多为旅游休闲、社会心理、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等学科背景。
我国旅游凝视研究始于刘丹萍。2005年,她首次采用“旅游凝视”作为理论分析工具,以摄影图片作为研究路径,从历时态、共时态、精神与文化动因三个方面总结了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发育过程;分析了元阳哈尼梯田如何在摄影人、游客凝视及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的互动中逐渐演变成一个旅游地[2]。2007年,她在《旅游学刊》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旅游凝视研究论文《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3],对旅游凝视理论进行引介。此后,我国的旅游凝视研究迅速增多,发展势头一直较猛。在我国CNKI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发现36条论文文献记录,其中5篇发表于《旅游学刊》,另有11篇博硕士毕业论文,如《意象·凝视·认同——对旅游博客中有关大连旅游体验的质性研究》。总的来看,我国旅游凝视研究学者多具有旅游管理学(如吴茂英、陈才)、经济学(如把多勋)和人文地理学(如陆林、保继刚、刘丹萍、刘润)专业研究背景。
简言之,“凝视”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分析工具日益受到重视(见图1),已被国内外旅游学者从多维视角开展了许多研究。梳理国内外旅游凝视研究进展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凝视的概念本质,理清旅游凝视分析工具在旅游研究领域中的适用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推动旅游凝视研究的发展(见图2)。本文将从旅游凝视概念体系、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探讨等方面来对20年来国内外旅游凝视研究进行总结述评。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图1 我国旅游凝视研究发展示意图 图2 国外旅游凝视研究发展示意图
“凝视”的字面意思即“观看”,是一种建立在视觉中心基础上的观看行为。李天元等将tourist gaze理解为“以饱眼福为目的的文化猎奇式‘旅游观光’或‘观光型旅游’活动”;这种活动与视觉上的“观看”不同,它是人们过滤其思想观念、技能、欲求和期望后审视世界的一种行为,受社会地位、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水平等的规制和约束[4]。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人类的“观看”实践总是与政治及意识形态或隐或现地纠结在一起的,谁在看、看什么和怎么看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生理过程,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包含着一系列有关种族、性别、政治与国家的话题,涉及认识与被认识、支配与被支配等非对等权力关系[2]16。此后,凝视的含意逐渐延伸。在拉康的视觉理论中,“凝视”被定义为自我和他者之间的某种“镜像”关系。作为搜寻奇异景观的眼光,“凝视”常被日常化的社会机制所生产、塑造。在Urry的概念体系中,游客凝视是游客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凝视是旅游体验中最根本的视觉特性,但又不限于视觉体验,它也可表述行为[5]。游客凝视同现代性相联系,是社会化和系统化了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与文化实践“培训”和建构的产物,常常包含不同形式的社会模式。“凝视”的内涵并不由游客自身赋予,而是通过背后的社会性体制、组织和话语机制来规定。在“看”与“被看”中,游客通过对异文化中各种景观符号的收集和消费而得到满足。Urry的“游客凝视”概念继承了福柯“凝视”概念对权力、话语、组织等的社会性内涵。在他看来,思考一个社会群体怎样建构自己的旅游凝视,是理解“正常社会”中发生着什么的一个绝妙途径[1]28。所以,“凝视”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通过旅游来观察和了解社会。
在Urry的“游客凝视”中,凝视主体是游客,对象是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甚至目的地居民;它强调的是旅游者施加于旅游目的地的一种单向的作用力,通过旅游者的视觉体验及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社会性建构以达到愉悦体验的目的。事实上,游客与其凝视对象之间常常存在着反复的交互作用;目的地是游客凝视的对象,游客也是目的地旅游企业、居民、旅游学者、旅游营销者及旅行作家凝视的对象。因此,Urry之后将游客凝视概念发展为主客双向的旅游凝视。他指出,在旅游发展潮流中,各旅游地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发自身的物质和符号性资源来发展旅游业,他们既是游客凝视的客体,同时也勇于回望[6]。
此后,国内外学者如毛茨、吴茂英等提出了“当地人的凝视”“双向凝视”[7]“东道主凝视”[8]“反向凝视”[9]等概念;当地人或者东道主凝视被认为是收集符号和消费游客,与游客凝视并无本质不同。吴茂英基于“旅游凝视——多维度视角的系统解读”理念,从凝视主体、凝视客体、凝视的构建3个方面对各维度旅游凝视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综合分析[10]。目前,旅游凝视的范畴已经扩大到包括“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旅游规划者凝视”“政府凝视”“游客间凝视”和“隐性凝视”等多个方面,是一个从静止到游动的多重旅游凝视系统[11]。作为一种被社会组织化和社会系统化的“目光投射”,旅游凝视并不必然是视觉上的,也不是像某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只和景观相关,它存在于人们的心理感知,涉及到人们观看的方式、概念化、理解、想象、推测和建构等[7]225。李拉扬在回顾Urry的原作以及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概念和理论所受的批评以及研究转向,并强调旅游凝视的价值在于其是“旅游体验”的实现途径而非目的,从而明晰旅游凝视在旅游理论体系中的应有之义[12]。
目前,国内研究多是对旅游凝视理论的引介、评述和反思[13-14]。陆林、保继刚、谢彦君、卢昌崇、沙润、孙厚琴等教授指导学生完成了数篇高质量的旅游凝视研究论文或博硕士论文。综观国内旅游凝视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的旅游凝视研究主要涉及主客关系、游客行为、游客体验和游客感知[15]、东道主文化发展、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旅游地形成、旅游地形象[5]692等几方面,且主要聚焦于游客凝视。与中国不同,西方学者较多关注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凝视”与“被凝视”的权力之争[16-17]。
2.1 游客体验研究
正如Urry所言,旅游体验中最根本的是视觉特性,凝视成为游客与“他者”遭遇的手段,使游客产生某种成就感和快感,并编排着他们的各种体验;正是凝视调整着游客各种感官体验之间的关系和顺序。但Urry也认为,游客要获得真正的体验,应该同时使用其它的感官[1]30。在国内,周广鹏等直接将游客视觉凝视视为旅游体验的起点,其终点指向游客的精神升华;“景观视觉化、他者真实化、活动升级化以及氛围情感化”等是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实现途径[18]。杨冬梅从旅游凝视的视角研究了旅游者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旅游体验,总结了旅游者凝视798的4种特征,即旅游体验的景观化、态度表达重于审美体验、摄影是记录旅游的方式、对当代艺术理解具象化[19]。阳梨、赵玉燕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研究了游客的摄影行为特征,发现游客摄影行为具有普遍性、摄影动机多元、摄影的消费主义倾向不明显等特征,游客在摄影时通常会考虑到自己行为对旅游地及当地居民所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同时发现,游客摄影行为主要受所在团体、社会审美及消费文化特征、吸引物和知识信息4类因素的影响[20]。游客在旅游地的景观凝视的具体路径是“观看—想象—赋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而又往而复始的连续过程,景观凝视使得旅游者自身获得新的文化体验,还使得其成为一个意义生产者,能够不断对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意义进行生产和增殖[21]。而周宪将游客凝视体验的过程进行了延伸发展。他认为,完整的旅游过程包括“前凝视”“凝视——旅游的现场体验”“旅游记忆——旅游摄影”或“凝视记忆”,旅游在游客的记忆中延续,旅游体验在游客与他人的互动中被表达和重现[22]。整体说来,无论游客旅游体验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旅游凝视作为游客旅游行为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游客体验的实现和质量。
在国外,Urry和Larsen总结了游客凝视的9个特征,包括聚焦于景观的核心特征、视觉的具体化等。游客凝视是游客体验的实现途径和主要方式,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693。绝大部分旅游存在一种旅游体验的视觉化过程,包括度假前旅行指南、导游手册、电视节目组织起对游客可能凝视的地方的欲求或者“白日梦”,引导游客认识和接受某种“正确的”观看方式;当游客离开时,他们通过摄影图片记录了自己凝视的形象,这些照片组织起旅游者的所有体验[1]42。所以,游客体验并不止于游客在目的地的观看行为;在旅游过程之中及其前后,游客会对其经验、动机、预见、态度及体验、旅游相关信息进行关联和意义构建,并延续可达数月甚至数年[23]。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和结论基本一致。
国外许多学者结合案例从旅游凝视的视角对游客体验进行了实证分析,不同程度地论证了游客凝视理论的部分观点。Mcgregor在对印尼Tana Toraja游客调查实证研究发现,游客凝视和体验旅游地的方式往往受到旅游指南、他人评价等既成文本的规制,这些文本提供的信息潜移默化地限定了游客在旅游地看什么、怎么看,人们寻找的不过是旅游指南中介绍的文字或提供的图片,而这些文字或者图片被认为是旅游地原真性的表现,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受到了这些既成文本的影响[24]。McIntosh对新西兰毛利文化的研究则是将“凝视”作为游客体验的一个维度,指出游客寻求的是不同于往常生活的体验,并且游客更愿意通过“看”去感受毛利文化[25]。Small等人的研究发现,游客在信息、寻路、他人的态度等方面是积极易得亦或是被排斥直接影响着游客在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质量;游客体验具有多感官特性,对于视力缺陷的游客而言尤其如此[26]。而种族、文化、宗教、性别等因素对游客凝视、旅游偏好及国内旅游产生影响[27]。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凝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观看风景”或者“体验旅游”的行为,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受多种社会文化及心理、意识因素的影响。
2.2 文化影响及变迁研究
根据Urry的观点,旅游者的凝视使旅游地被消费,引起旅游目的地文化出现所谓“舞台化”、表演化倾向,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变迁。在Urry看来,旅游实质上是文化自身的“游历”,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变迁。随着外来游客不断地凝视和消费,目的地的原本状况会被逐渐磨蚀消耗,最后演变成为一个“完全被消费的地方”,其结果就是目的地被社会性重构[28]。所以,旅游地文化变迁是国外旅游凝视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东道主凝视或者游客凝视对游客自身文化认同、价值观、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也日益增加。
在国外,Xie等人从初始凝视(因新奇而产生的凝视)、大众凝视(商品化与全球性化)、原真性凝视(寻找真实性被hip-hop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兴趣)3种凝视方式和凝视阶段,研究了hip-hop文化如何在游客凝视下从美国的“地方民俗文化”向“流行文化”以至“大众文化”的改变[29]。根据Mostafanezhad的研究,志愿旅游与人道主义凝视紧密相联,日益普遍的人道主义凝视与其它凝视一起共同促成和推动了当今世界范围内南北关系的地缘政治对话,产生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30]。以色列学者毛茨着重考察了印度东道主凝视与以色列游客凝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产生何种影响,提高了“凝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7]80。根据毛茨的研究,和大众游客相比,背包游客、漫游者及工作游客有更多机会和东道主进行直接而有意义的接触,他们和东道主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凝视”。游客的凝视会使目的地居民有意识地按照游客的需求行事,并按照游客想象的那样来展示其“文化”(虽然游客对目的地的想象与现实常常相去甚远),使目的地文化逐渐舞台化和变化;东道主的凝视会介入游客的生活,使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东道主的期望和想象行事,并在一个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舞台”上表演着东道主想象的西方文化;主客间的双向凝视使得游客和目的地居民双方的态度、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7]236。
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游客凝视下目的地文化变迁和目的地社会文化发展和保护。他者的凝视与地方性表征是共生关系,凝视与被凝视相互建构;游客不断被激起凝视需求,东道主为游客的凝视需求进行文化的自我表征;凝视发生时,被凝视的文化随凝视者的消费欲望发生改变,被凝视者日常文化生活逐渐转化为展演性呈现。游客对东道主社会的凝视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东道主社会发展本地旅游业的动力源泉,也是东道主社会寻回文化本真内在驱动力,同时又是东道主社会迷失自己的根源所在[31];旅游者的凝视也是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源动力。理论上而言,在凝视的作用下,旅游地的产业、景观、形象、价值观等被社会性地重构,由此推动着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32]。孙九霞对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案例研究表明,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 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 作为一种隐形力量, 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 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 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 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 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33]。根据既有的研究,游客凝视会使目的地发生文化危机、文化遗失或者有效传承、更强势的创新发展[34],游客凝视也会加深旅游地居民对文化价值、历史传统、文化空间等的文化认知,对提高目的地居民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豪感、促进旅游地文化再现具有重要影响[35]。
国内外学者也渐渐关注旅游凝视对游客文化认同、价值观、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徐琦重点考察了消费社会中旅游凝视的自我认同作用,发现不同的凝视深度、凝视目的导致了旅游者处于不同的自我认同建构阶段[36]。由于主客文化差异,在旅游活动中,当游客凝视异文化、猎奇新景观时,必然会在内心对自我、社会与文化进行再认识,从而发生各种形式的认同[15]40。
总之,在旅游场域中,“凝视”是一种交互式行为,不仅需要研究游客本身,也要研究东道主、研究游客与东道主的互动过程,从而发现旅游活动对双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促成共赢并使东道主文化、经济等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保存、发扬和可持续发展[30]112。
2.3 主客关系研究及权力研究
作为一种社会建构行为,旅游凝视背后暗含着一种支配与被支配、认识与被认识的组织话语机制和权力关系;由于游客的社会构成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社会之间存在着代际、族群性、社会经济状况等分层,游客凝视本身就具有支配性、变化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1]50。无论是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还是双向凝视,都属于“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场景,一方处于主动和支配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被动、迎合地位。这种场景对旅游本应带来的跨文化交流产生了阻碍,东道主曲意迎合游客需求,游客不能真正了解东道主文化,主客之间容易造成隔阂和矛盾[37]。通常,游客在旅游场域中具有优势地位,其在旅游地的观看是自由的、不受支配的;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暗示、启发与指导,比如导游的讲解、旅行手册、明信片、电视广告片等却在无形中塑造游客的“凝视”行为。其结果就是,游客凝视伪装成自我的主体行为,却暗中被各种文化力量操控;这种力量或者来自东道主、目的地政府、旅游规划者或者目的地旅游经营者。所以,旅游凝视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组织和权力关系。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常常对旅游地的发展及游客体验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胡海霞对凝视理论进行了延伸,并指出东道主与游客真正的关系应当是对话而非凝视。对话与凝视具有本质区别,当前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主客文化关系,由“凝视”走向“对话”。“对话”式的主客关系模式有利于旅游过程中的主客关系趋于平衡状态,主客双方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够良性开展,对东道主提升文化自信、产生文化自觉,进行文化保护、文化创新及文化可持续发展都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同时以云南丽江为例,分析指出对话较之凝视更有利于东道主文化获得自信、自省和自觉,化解外来文化对东道主文化的影响,从而在根本上保持东道主文化的可持续性[14]72。
福柯的医学凝视是一种关于权力、规制与科学知识的模型;旅游凝视亦是如此。故而,从旅游凝视的视角研究主客作用及其权力关系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Hollinshead将(社区/组织的)“全景凝视”解读为“一种监督的权力”;在这种监督下,社区/组织中的个人都在监控和窥视周围的人和事物;游客凝视则是对游客观看方式及对其欣赏或者不欣赏的旅游地的人、场所、过往理解的一种集合。在游客凝视下,某些事情、吸引物或者思想在权力或者商业上占优势,而另一些事情、吸引物或者思想则被征服或者忽略[38]。在旅游场域或者通过旅游行为,(旅游)监视的权力(如评判和支配的权力)表现为一个权力束,它可以使交流正常化,也可以使权力实践普遍化,从而使人们惯常性地获得理解遗产、社会及世界的权利[39]。在国际旅游中,旅游主客关系在现实中不仅仅表现为旅游供给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被消极地理解为来自第一世界的游客与处于第三甚至第四世界东道主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帝国主义殖民关系[17]372。在旅游场域中,游客、东道主及掮客共同构成了无所不在的三维体系,游客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处于优势地位,是一切旅游影响的制造者和驱动者;相反,游客常常处于弱势,就像福柯所说的精神病患或者被监禁的犯人那样处于其他两方的凝视之下;在旅游发展中,掮客处于优势地位[19]372。这一观点与中国学者成海的观点非常相似。根据成海的理解,游客凝视和东道主凝视都是旅游规划者通过专业化的凝视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被规划的凝视”,同时也是时时刻刻在政府主管部门监控下的凝视,是一种“被凝视的凝视”。从凝视的性质看,旅游规划者的凝视和游客凝视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一种专家凝视,类似于福柯的医学凝视,代表着一种权力、一种权威(知识的权威),这种专家凝视的目的和后果是为游客凝视建构凝视对象;游客凝视通过消费专家建构的凝视对象而获得旅游体验。进一步分析,旅游规划专家的凝视和福柯的医学凝视也不同,医学凝视关注恢复被凝视对象的常态(健康),而旅游规划专家的凝视则力求打破常态(创新),建构“特色凝视物”。政府的凝视作为一种监控力量,有点类似于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对犯人的监控,控制着旅游凝视的各个环节,将旅游凝视特别是游客凝视和东道主凝视按照“凝视方案”框限在预定的“展演舞台”上,“凝视方案”则是旅游规划者和地方政府合谋的产物[40]。
2.4 其他研究
2.4.1 旅游地形象研究
作为游客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摄影和旅游凝视密不可分,游客拍摄的照片受制于先决规则及集体想象,成为旅游凝视的重要内容和成果表现[5]691。目前,全球每天有超过5亿张照片会上传到包括facebbook在内的社交媒体,对旅游地旅游形象的形成和传播、游客的旅游决策以及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1]。国内外一些学者利用旅游凝视理论对旅游地形象展开了研究。Mahn认为,游客凝视是使旅游地可识别的符号,是旅游地形象的生产、再造以及传播系统[42]。Beeton基于旅游凝视的研究视角,利用澳大利亚官方旅游促销宣传资料及风靡百年的电影《法外狂徒》中的剧情译文对澳大利亚居民及游客对澳大利亚的形象感知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居民的自我认知、电影反映出来的形象及游客对澳大利亚的形象认知之间存在着偏差,这种不协调使得游客对澳大利亚的旅游认知混乱,对澳大利亚乡村旅游发展带来负面影响[43]。在国内,崔红红运用凝视理论研究并解读分析凝视主客体之间的话语,指出图文信息对游客行为动机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产生影响.同时以宝鸡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为例,指出在利用图文凝视对目的地进行建设和宣传时,需要找准旅游图文中的话语进行准确的营销[44]。目前,比较研究目的地营销管理机构投射出来的旅游形象以及游客摄影资料所反映出来的游客感知的目的地形象差异并进行旅游营销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学者的一大研究课题,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
2.4.2 非游客旅游凝视研究
相较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在东道主凝视方面的研究已经小有成就。2013年,Moufakkir与Reisinger出版了关于旅游凝视理论探讨以及东道主凝视的研究论文专辑,共收录了西方关于东道主凝视的16篇研究论文和分析文章,且大多聚焦于东道主凝视的内容、方式及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只有8篇是结合案例进行的实证研究。在该专辑中,Ian Morrison研究了泰国东道主凝视的影响及游客管理,Reinsinger等人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了土耳其人对俄罗斯游客的行为认知和态度以及文化距离和社会交往在其中的作用,Savener以巴拿马Kuna Yala为例,探讨了东道主凝视背后反映出来的权力关系扭转;其他一些学者如Bunten、Wu Maoying及Philip Pearce等则分别以美国阿拉斯加、西藏等为研究案例地,分析了东道主对本地旅游发展未来的认知与态度,可谓是东道主旅游凝视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45]。国内目前对东道主凝视及掮客凝视的研究文献相对缺乏,尚需加强。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旅游凝视研究已经从单向的游客凝视转向多维、多重的旅游凝视,并日益成为当前旅游研究领域多学科关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视角、思路、理论和方法;旅游凝视拓展了旅游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旅游学理论研究深度,帮助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旅游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游客旅游体验规律以及旅游影响形成的机制透视。
基于旅游凝视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领域和主题会不断丰富,在游客体验与认知、主客关系与旅游中的权力关系、旅游地形象及旅游地变迁等课题上的研究也会不断得到发展。其中,游客凝视与摄影关系密切,摄影是旅游者凝视的有形化和具体化,透过分析游客拍摄的图片内容就可以理解其凝视的特点。旅游摄影是当前旅游凝视研究的热点,并用于旅游地形象[46-47]、游客体验[48]、主客互动与主客关系[49]、旅游规划决策[50]等。基于游客凝视理论的旅游摄影研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成为学者们研究游客行为、旅游体验、旅游地形象、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重要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者的摄影图片加强了旅游行业创造的旅游凝视,有助于给旅游目的地渗透一种吸引力意象。利用现代旅游凝视与摄影的天然联系,选取游客所摄照片或者旅游宣传媒介物(如旅游指南、电视宣传等)图文信息,运用符号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消费社会中的旅游凝视行为进行描述,将是今后国内外学者们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建构行为和旅游研究路径,随着旅游凝视研究的深入,多学科方法综合、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必将是未来旅游凝视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系列的新发展将“旅游”从全球秩序的边缘,特别是学术研究的边缘,带到了“流动的现代性”这一新兴世界的中心。与此同时,旅游属于后现代领域,能够特别地将视觉、审美、商业和流行结合起来。所以,以“去除差异”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必然会对旅游行为及旅游业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必然造成人们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传统,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影响下,旅游凝视会随之变化,凝视背后的社会现象建构意义等都会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基于旅游凝视的独特研究视角和现象学属性,旅游凝视必将在今后的旅游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凝视研究的深入,旅游凝视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会日渐成熟和完善;旅游凝视在社会权力关系表征、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提升、旅游影响研究及基于新媒体的旅游地可持续营销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凝视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和特色化实践应用趋势也必然会日渐明显。
[1] URRY J. Tourist gaze[M]. YANG H,et al.trans.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9. [约翰·厄里.游客凝视[M].杨慧,等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LIU D P.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Yuanyang Terrace tourist destination:between gazing and being gazed[D]. Guangzhou:Sun Yat-sen University,2005. [刘丹萍.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地发育过程研究: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D].广州:中山大学2005.]
[3] LIU D P. Tourist gaze: from Foucault to Urry[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6):91-95. [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 2007, 22(6) :91-95.]
[4] LI T Y, ZHANG L Y, SHEN X R. The Chinese equivalences of selected terms used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studies: issues and solutions [J]. Tourism science, 2012, 26(5):1-8. [李天元,张凌云,沈雪瑞.国际旅游文献中若干术语的汉译表述:问题与探讨[J].旅游科学,2012,26(5):1-8.]
[5] URRY J, JONAS L. A review of The Tourist Gaze 3.0[J].Tourism geographies, 2013, 15(4):691-693.
[6]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2nd ed.) [M]. London, England: Sage. 2002.
[7] MAOZ D. The mutual gaz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1): 221-239.
[8] MOUFAKKIR O. The role of cultural distance in mediating the host gaze[J].Tourist studies, 2011, 11(1): 73-89.
[9] GILLESPIE A. Tourist photography and the reverse gaze[J].Ethos, 2006, 34(3): 343-366.
[10] WU M Y. Tourism gaze: review and prospect [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3):107-112. [吴茂英.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J].旅游学刊, 2012, 27(3) :107-112.]
[11] ZHU Y J. Multiple gaze in tourism: from quiescence to moving [J]. Tourism tribune, 2012,27(11):20-21. [朱煜杰.旅游中的多重凝视:从静止到游动[J].旅游学刊,2012,27(11):20-21.]
[12] LI L Y. Tourism gaze: review and reconstruction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2):118-126. [李拉扬.旅游凝视:反思与重构[J].旅游学刊, 2015, 30(2): 118-126.]
[13] LU L, WANG T Y.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ourist gaze theory appli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J].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2013, 36(5):497-501.[陆林,汪天颖.近年来国内游客凝视理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3,36(5):497-501.]
[14] HU H X. Gaze, or dialogue? a review of tourist gaze theory [J]. Tourism tribune, 2010,25(10):72-76. [胡海霞.凝视,还是对话?对游客凝视理论的反思[J].旅游学刊, 2010, 25(10):72-76.]
[15] CHEN C, LU C C. Identity: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tourism experience [J]. Tourism tribune, 2011,26(3):37-42. [陈才,卢昌崇.认同: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 2011, 26(3): 37-42.]
[16] JORDAN F, AITCHISON C. Tourism and the sexualisation of the gaze: solo female tourists’ experiences of gendered power, surveillance and embodiment[J].Leisure Studies, 2008, 27(3): 329-349.
[17] SOMIN C, MILLER M L. Power and tourism: a foucauldian observ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2):371-390.
[18] ZHOU G P, YU Z Y. Tourism experience: from visual gaze to spiritual sublimation [J]. Commercial research, 2011(12):175-180. [周广鹏,余志远.旅游体验:从视觉凝视到精神升华[J].商业研究, 2011 (12) :175-180.]
[19] YANG D 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urist behavior about 798 Art Zon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gaze [D]. 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2. [杨冬梅.旅游凝视视角下798艺术区旅游行为的深度阐释[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20] YANG L, ZHAO Y Y. Tourists’ photographic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a case study of Fenhuangcheng tourists [J]. China Three Gorges tribune, 2011(3):61-66. [阳梨,赵玉燕.旅游者摄影行为及对旅游地形象的表征研究:以凤凰古城旅游者为例[J].三峡论坛, 2011(3):61-66.]
[21] WU X. Landscape gaze and folk-art tourism exhibition meaning [J]. Ethnic arts, 2010(4):48-51. [吴晓.景观凝视与民间艺术旅游展演的意义生产[J].民族艺术,2010(4):48-51.]
[22] ZHOU X. Tourism gaze in moderniz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J]. Tianjin social science, 2008(1):111-118. [周宪.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中的旅游凝视[J].天津社会科学, 2008(1):111-118.]
[23] STYLIANOU-LAMBERT T. Gazing from home: cultural tourism and art museum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2):403-421.
[24] MCGREGOR A. Dynamic texts and tourist gaze:death, bones and buffalo[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 27(1): 27-50.
[25] MCINTOSH A J. Tourists’ appreciation of Maori culture in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25):1-15.
[26] SMALL J, DARCY S, PACKER T. The embodied tourist experiences of people with vision impairment: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beyond the visual gaze[J].Tourism management,2012, 33(4):941-950.
[27] ASRA ZALIZA B A, CLARE L, EWEN M J. The tourist's ga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uslim woman [J]. Tourism analysis, 2013,(18):677-690.
[28] URRY J. Consuming places[M]. London: Routledge.1995.
[29] XIE P F, OSUMARE H, IBRAHIM A. Gazing the hood: hip-hop as tourism attraction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2): 452-460.
[30] MOSTAFANEZHAD M. Volunteer tourism and the popular humanitarian gaze[J]. Geoforum, 2014, 54(54): 111-118.
[31] WEI M X. On artistic generation in the other’s gaze:anthropological review on artistic construction in tourism shows in the Mu Village[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9 (1):43-47. [魏美仙.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43-47.]
[32] XIAO Y X. A review of the foreign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J]. Human geography, 2011(6):19-23. [肖佑兴.国外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 2011(6) :19-23.]
[33] SUN J X. Interpretation of ethnic culture transpla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gaze” [J].Thought front,2009,35(4):37-42.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J].思想战线, 2009, 35(4):37-42.]
[34] BA D X, WANG J, LAN H. Tourism gaze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minority areas [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9(2):112-116. [把多勋,王俊,兰海.旅游凝视与民族地区文化变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2): 112-116.]
[35] LU X F, LU L.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presentation of late development tourism destin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gaze [J]. Human geography, 2014(6):117-124. [路幸福,陆林. 基于旅游者凝视的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J].人文地理,2014(6):117-124.]
[36] XU Q. Research on tourism gaze behavior in consuming society:based on interviews and analyses of photography pictures [D]. Dalia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0. [徐琦.消费社会中的旅游凝视行为研究:基于摄影图片的访谈内容和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37] HU Z L. Research of rural culture preservation: based on tourism gaze theory [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2009(S1): 241-242. [胡泽黎.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乡村文化保护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9(S1):241-242.]
[38]J AMAL T, HOLLINSHEAD K. Tourism and the forbidden zone: the underserved power of qualitative inquiry [J].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1):63-82.
[39] HOLLINSHEAD K. Surveillance of the worlds of tourism: Foucault and the eye-of-power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20(1):7-23.
[40] CHENG H.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ourism gaze” theory [J].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2011(11):68-69. [成海.“旅游凝视”理论的多向度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1(11):68-69.]
[41] LO I S, MCKERCHER B. Ideal image in process: online tourist photography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52:104-116.
[42] MAHN C. The virtual tourist gaze in Greece, 1897-1905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8(2):193-206.
[43] BEETON S. 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has the gaze altered? tracking rural image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6(3):125-135.
[44] CUI H H. Research on destination image under the tourism picture gaze [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0. [崔红红.旅游图文凝视下的目的地形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5] MOUFAKKIR O, REISINGER Y. The host gaze in global tourism [M]. Willingford, CABI, 2013.
[46] LIU B, GAN Q L. Research on the tourist photography and the image of Wuyuan udder the Web 2.0 era: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ravel photographs[J].Tourism forum, 2015,8(2):54-60. [刘彬,甘巧林. Web 2.0时代下的旅游摄影与婺源旅游地形象研究:基于旅游摄影照片的内容分析[J].旅游论坛,2015,8(2):54-60.]
[47] STEPCHENKOVA S, ZHAN F Z. Visual destination images of Peru: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DMO and user-generated photography[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6(3):590-601.
[48] FUNG C K W, JIM C Y. Unraveling Hong Kong Geopark experience with visitor-employed photography method[J]. Applied geography, 2015, 62:301-313.
[49] COHEN E, NIR Y, ALMAGOR U. Stranger-local interaction in photograph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2): 213-233.
[50] BALOMENOU N, GARROD B. Using volunteer-employed photography to inform tourism planning decisions: a study of St David’s Peninsula, Wal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4: 126-139.
[责任编辑: 陆宝福] [责任校对: 吕观盛]
Research Review on Tourism Gaze in China and Abroad
CHENG Shaowen1a,1b,LIANG Yuelin2,LI Yan1a,1b,YU Yifeng3
(1.SchoolofCityandEnvironmentScienceat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BranchofChinaTourismAcademy,Wuhan430079,China; 2.SchoolofEconomicManagementatChinaGeologyUniversity,Wuhan430064; 3.SchoolofCommerceatHubeiUniversity,Wuhan430062,China)
Since John Urr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ourist gaze, tourism gaze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pproach in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world. And the concept of tourism gaze has developed from initial tourist gaze into a multi-stakeholders gaze system, including tourists, host, tourism planners and tourism related authorities. Taking tourism gaze as unique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explore present society, researcher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have conducted investigations on tourist experiences, destination cultural changes, host-guest or power relations and tourism image etc. And the trends of fast cross-disciplines research with the usage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clearly obvious. Western scholars focus much on tourist experience and power relations theoretically, while Chinese counterparts primari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actical research of tourism gaze on tourism effects, tourism planning, marketing and sustainable destination management.
tourist gaze; tourism gaze; research process; research approach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201143/D0102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1JBGP041);教育部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0YJCZH082)
2016-09-25
程绍文(1976- ),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管理; 梁玥琳(1974- ),陕西西安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余意峰(1974- ),湖北黄石人,湖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通信作者]李艳(1978- ),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旅游管理。
CHENG S W, LIANG Y L, LI Y,et al. Research review on tourism gaze in China and abroad[J].Tourism forum,2017,10(3):24-34.[程绍文,梁玥琳,李艳,余意峰.国内外旅游凝视研究进展综述[J].旅游论坛,2017,10(3):24-34.]
F590
A
1674-3784(2017)03-0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