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景区角色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2017-07-24 16:49:26杨小莉冯卫红王燕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网络结构山西省景区

杨小莉,冯卫红,王燕伟

(太原师范学院 a.地理科学学院;b.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山西 晋中 030619)

【旅游业研究】

基于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景区角色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杨小莉a,冯卫红b,王燕伟a

(太原师范学院 a.地理科学学院;b.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日渐成熟以及交通系统的完善,游客出游呈现自助、自驾车等多样化方式,不同出游方式下景区空间功能存在差别。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以景区为节点对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以此为依据确定各景区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的角色。结果表明: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的网络密度偏低,呈现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综合旅游流网络结构各指标的量化分析,结合旅游资源和交通因素,将涉及的景区景点角色划分为五种类型:省域核心景区、区域核心景区、重要景区、一般景区和边缘景区。省域和区域核心景区对自助旅游流有显著的集聚扩散效应,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重要景区与省域、区域核心景区保持较紧密的旅游流联系,中介能力较弱;一般和边缘景区与其他景区的旅游流联系稀疏,主要承接高等级景区的旅游流辐射。

景区;自助旅游流;社会网络分析;角色

0 引言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日渐成熟、旅游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家庭拥有车辆的增多、道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的散客化、自由行趋势日益明显,对旅游地和景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及个性化特征。据国家旅游局发布2015年数据显示,以自驾为主的自助游已成为游客进入景区的主要方式,占景区接待游客总人数的75%,而基于自驾车和公共交通的自助旅游流与基于旅行社和包价旅游的旅游流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在旅游发展新形势下,以自助旅游流空间流向特征识别景区在区域旅游中的空间功能和地位,对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角色定位、品质升级、形象打造和市场营销有重要作用。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从广义上说,旅游流既包括旅游客流,也包括目的地与客源地间产生的信息流、物流及游客和开发者承担的成本流(唐顺铁、郭来喜,1998)[1],本研究采用的是狭义的旅游客流。近几年,旅游流网络研究逐渐受到旅游地理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研究方法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流空间模式、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变、旅游流动力机制及旅游地在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角色等方面[2-10],如陈浩等对珠三角旅行社区内线路、区内城际长途客运及国内(省外)旅行社到珠三角的旅游空间网络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地空间网络格局[4]257;虞虎等运用社会网络方法研究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 省际农村居民旅游流网络,得出中国农民旅游流网络的演化趋势为:以东部省市为核心的空间极化现象将减弱,区域性省市集聚中心将出现并引导分散化、多中心空间格局的形成[5]189;刘法建等通过分析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对中国入境旅游中各省市的功能地位进行了细化,细化为4种角色类型[9]1142。关于进一步细化出游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西安国内散客、武汉自助游以及云南省自助游和自驾车两种不同出游方式下的旅游流网络等[11-14],而有关山西省旅游流网络的成果较为缺乏,细化出游方式的研究更是空白。景区在空间网络中的角色是指其在网络中的空间功能或地位,界定景区在区域旅游中的角色对于区域旅游中心集散地的选择、旅游地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等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对于旅游地在旅游流网络中的角色研究主要是基于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这两方面[13-18]。研究尺度上主要涉及景区为节点的跨界旅游区,以地市为节点的省域、城市群以及省会为节点的全国[15-18],而以景区为节点的省域研究成果还鲜见。另外,虽然戢晓峰等基于自助旅游流网络进行了云南省地级市的角色定位[13]205,但只依据程度中心性这单一指标,因此,基于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省域景区角色研究成果还较缺乏。

山西省目前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旅游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游客出行方式多样化、全省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高铁建设不断加快以及旅游信息化的背景下,全省旅游空间结构面临重新整合的局面,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地发展也需要迎合旅游个性化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和转型升级。以往对于山西省旅游地空间结构和功能地位的研究多是围绕地市和依托城镇这两个方面[19-21],从旅游流角度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从旅游市场和旅游流角度结合旅游资源特点界定旅游地角色功能地位,对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和景区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等更有参考意义。

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景区为网络节点,对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各景区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地位和功能,以期为山西省旅游空间布局与优化、旅游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等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1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1.1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是由作为节点的社会行动者及其之间关系构成的集合,通常用矩阵来表达关系网络[22]。本文旅游流空间网络是指旅游者在不同旅游地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结时建立的各种旅游流关系的集合。根据旅游网络节点的选取以及本文研究目的的考虑,本文主要选取了节点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结构洞、网络密度、核心-边缘模型几个指标分析山西省散客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角色功能。节点程度中心性表示某节点与网络中其他节点间直接联系的总量,分为内向中心性(InDegree)和外向中心性(OutDegree);中介中心性表示个体在网络中作为中介者,沟通各个他者的能力;结构洞指网络中节点间联系间断的地方,用来衡量结构优势;网络密度是衡量网络结构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指网络中节点间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与理论上最大的联系数量之比;核心-边缘模型可直观反映网络中旅游节点的相对位置。以上指标测算均可以通过Ucinet6.212软件中相关模块完成。

1.2 数据来源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游客借助网络收集旅游目的地信息,通过各种社交网站分享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网络文本逐渐成为旅游研究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23-24]。本文以旅游者在携程网、去哪儿网、蚂蜂窝和途牛网4个主要旅游专业网站上发表的详实记录整个旅游行程的游记攻略为统计样本,游记发表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停留天数为两天及以上的,剔除单一旅游节点的游记,从中获得自助游游记349份,考虑自助游的网络游记更多会记述景点景区,较少提到城市,同时为了考察区域内景区景点的联系,本研究选取景区景点作为网络节点。基于游记中提到的景区的位置、知名度、类型和频次等特征的综合考虑,最终选取了52个景区节点,旅游节点组成可以从网络结构可视化图中看出(见图1)。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山西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图

1.3 数据处理

运用Ucinet6.212软件进行各指标的量化测算,而该软件识别的是二分矩阵。因此,需选择合适的断点值对其数值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断点值高会导致网络出现极少联结,断点值太低会使得网络完全联结。为此,经过多次实验,为了将一些次级旅游网络节点纳入,使得网络结构更完善,选择了1作为3个山西省旅游数值矩阵的断点值。当两节点间旅游流量大于等于1时,则赋值为1,反之则为0,这样便获得二分矩阵。

2 结果及分析

2.1 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运用Netdraw2.084软件,将线条最大值设为15,最小值设为1,生成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图(见图1),图中线条粗细代表了景区间的旅游流联系强度。可视化图有助于更直观地显示网络节点的地位和节点间的联系密度和强度。

2.1.1 网络密度分析

经测算,山西省自助旅游流整体网络密度为0.13,理论上最大联结数为2 652个,而实际上网络节点间联系数只有346个,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比较来看,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的网络密度相对偏低,旅游节点间联系偏集中于某些知名度高的核心节点,从图1中也可以大致看出,旅游流空间网络发育程度相对较差,旅游网络的整体功能还亟待完善。

2.1.2 节点中心性分析

程度中心性指标显示,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的外向和内向程度中心性方差各自为28.46和41.46(见表1),而节点内外向程度中心性分别反映了一个节点与网络中其他节点间旅游流的集聚和辐射联系,可看出网络中各旅游节点之间联系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充当集聚点角色的景区较为突出;从各旅游节点程度中心性指标结合可视化结构图(见图1)看来,平遥古城、晋祠、王家大院、壶口瀑布、应县木塔、云冈石窟、五台山、山西博物院和乔家大院9个景区节点的内外向程度中心性明显高于其他旅游节点,发挥着主要的集聚和扩散作用,相应地每个节点的旅游客流量较大,其中应县木塔相较于其他几个节点,外向程度中心性明显比内向程度中心性高,是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崇福寺、广胜寺、大同火山群、娘子关景区、庞泉沟、杏花村汾酒工业园及蟒河几个节点的程度中心性最低,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作用很小。

表1 山西省自助旅游节点结构指标的测算结果

续表1

景区 程度中心性外向内向中介中心性结构洞效能效率约束性核心度角色定位应县木塔15.0011.0099.5011.330.630.200.20区域核心、旅游通道崇福寺01.0001.001.001.000.01边缘景区五台山14.0014.0031.349.000.500.210.23区域核心雁门关8.008.006.534.000.330.300.18重要景区老牛湾3.002.001.013.001.000.330.03一般景区河边民俗博物馆2.001.0001.000.330.930.05边缘景区芦芽山5.004.0013.324.500.560.370.10重要景区晋祠20.0023.00162.7018.630.690.140.30省域核心山西博物院13.0012.0019.177.880.490.230.21重要景区蒙山7.005.005.103.900.430.380.12重要景区双塔寺8.006.002.402.400.240.360.16重要景区东湖醋园2.002.000.141.500.400.740.06一般景区中国煤炭博物馆4.007.007.904.750.590.380.09重要景区天龙山石窟5.004.003.903.860.550.460.10重要景区娘子关景区1.001.0001.000.501.130.03边缘景区平遥古城22.0029.00235.6421.840.700.120.34省域核心乔家大院13.0014.0016.507.600.450.220.23重要景区王家大院19.0020.00193.5319.140.680.130.31区域核心绵山7.0013.0023.257.570.540.260.17重要景区双林寺3.006.000.562.000.330.550.09一般景区张壁古堡9.007.0011.385.170.430.300.15重要景区常家庄园4.004.000.952.330.390.540.08一般景区榆次老城6.004.003.604.750.600.410.09重要景区碛口古镇8.007.0061.785.730.520.280.14区域核心庞泉沟1.001.000.852.001.000.500.01边缘景区杏花村汾酒工业园1.001.005.072.001.000.500.02边缘景区壶口瀑布17.0023.00173.3918.080.700.140.27区域核心洪洞大槐树祭祖园6.005.009.204.500.560.400.09重要景区华门4.004.007.304.670.780.400.06一般景区尧庙5.003.003.303.330.560.520.06一般景区苏三监狱3.002.000.452.000.500.700.04一般景区广胜寺1.00001.001.001.000.01边缘景区太行山大峡谷2.005.005.014.000.670.480.06一般景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2.002.000.631.500.380.740.06一般景区皇城相府8.007.0057.827.550.690.300.10区域核心王莽岭4.001.0010.142.500.630.680.03一般景区蟒河02.0001.000.501.130.01边缘景区普救寺6.007.0097.516.600.660.300.10区域核心鹳雀楼5.005.0010.853.670.610.480.04一般景区解州关帝庙5.004.0025.205.000.630.400.06重要景区运城盐湖6.002.0018.374.140.590.430.08重要景区李家大院3.002.001.423.000.750.540.02一般景区五老峰2.002.007.003.500.880.410.02边缘景区蒲津渡遗址3.003.000.752.000.500.700.01边缘景区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中介中心性指标显示,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壶口瀑布、晋祠、应县木塔、普救寺、云冈石窟、碛口古镇、皇城相府和五台山的中介中心性相比网络中其他节点明显要高,大于均值,反映了这些景区景点对山西省旅游流网络中其他节点间旅游流的控制能力强,发挥着重要的全省或区域旅游枢纽作用,是重要的旅游通道,这可能与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及景区的知名度等有关。大同火山群、河边民俗博物馆、崇福寺、娘子关景区、广胜寺及蟒河6个景区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均为零,依赖于网络中其他有中介能力的旅游节点,从图1中也可以大致看出,它们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更多地只扮演着旅游目的地的角色。

2.1.3 结构洞分析

结构洞的效能、效率和约束性3个指标显示,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平遥古城、王家大院、晋祠、壶口瀑布、应县木塔及云冈石窟6个旅游节点的效能和效率相对偏高,约束性水平较低,相应地结构洞水平高,占据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能更好地联结其他节点,同时这些节点由于其位置不可替代,旅游旺季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旅游流瓶颈问题,因此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同时,实施旅游交通管制,对旅游流进行合理引导。结构洞水平低、处于结构劣势地位的景区节点,如大同火山群、崇福寺、河边民俗博物馆和娘子关景区等,应加强与地理位置邻近、具有结构洞优势的旅游节点的合作和联系。

2.1.4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运用核心—边缘缺失模型,得出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的节点(见表2)。表中呈现“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偏多”的结构特征;核心区内节点间的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51,边缘区节点间的旅游网络密度仅为0.05,表明核心区节点间的联系相对紧密。另外,核心区与边缘区间的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07,说明核心区对边缘区发挥了一定的关联带动作用,但联动辐射效应还明显很弱。由此可见,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表2 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2.2 自助旅游流网络中景区角色定位分析

结合以上网络结构各指标的量化分析,以及考虑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交通条件因素,可从旅游流关系网视角将山西省52个景区景点划分成5种类型。

省域核心景区:平遥古城、晋祠。该类型景区的网络核心度在0.3以上、中介中心性值在160以上。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兼国家5A级景区,晋祠位于省会太原市,交通便利且开发早,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区位优势。其结构特征是二者都具有很高的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结构洞优势及网络核心度(见表1),反映了两景区与其他多数景区景点拥有直接的旅游流联系,发挥主要的旅游枢纽作用,晋北和晋南的很多景区通过两景区实现了相互间的旅游流互动,其依托的旅游地承担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角色。

区域核心景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王家大院、壶口瀑布、碛口古镇、皇城相府及普救寺。这一类景区的网络核心度大多在0.2~0.3之间、中介中心性值在50~190之间。这8个景区景点拥有较高的中心性值和网络核心度,属高级别景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省域核心景区保持紧密、高强度旅游流联系的同时,将承接的旅游客流扩散到其他景区景点,旅游辐射范围弱于平遥古城和晋祠,是区域旅游中转地。其中,应县木塔的外向程度中心性明显高于内向程度中心性,对于晋北、晋中景区间的旅游流联系起到旅游通道的作用;虽然碛口古镇、皇城相府和普救寺的程度中心性不高,但中介中心性和结构洞水平较高,是区域内其他景区承接旅游流的枢纽。

重要景区:悬空寺、恒山、华严寺、雁门关、芦芽山、山西博物院、双塔寺和乔家大院等18个景区景点。该类景区的网络核心度普遍在0.1~0.2之间、中介中心性值在5~25之间。这些景区具有相对较高的程度中心性和网络核心度,较低的中介中心性,它们与省域、区域核心景区保持较紧密的旅游流联系,但由于中介能力较弱,对省域、区域核心景区的依赖性较强。乔家大院虽为国家5A级景区,但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网络中的地位明显弱于王家大院,可能与王家大院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景区规模有关。

一般景区:大同土林、老牛湾、东湖醋园、双林寺、常家庄园、华门尧庙及太行山大峡谷等14个景区景点。该类景区的网络核心度大多在0.05~0.1之间、中介中心性值在0~5之间。它们的各项中心性指标值、结构洞及网络核心度总体都较低,旅游流互动主要集中在与省域、区域核心景区及重点景区之间,内部相互间的旅游流联系很少,同时中介中心性很低,表明它们受制于与之有旅游流联系并具有中介能力的其他景区节点,在自助网络中旅游发展独立性较差。太行山大峡谷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作为长治发展旅游的重点景区,限于景区知名度不高、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等情况,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地位较一般。

边缘景区:大同火山群、崇福寺、河边民俗博物馆、娘子关景区、庞泉沟、杏花村汾酒工业园、广胜寺、蟒河、五老峰及蒲津渡遗址。该类景区的网络核心度在0~0.05之间、中介中心性值绝大多数为0。这10个景区景点的各项中心性值和网络核心度都很低,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只与少数几个邻近景区保持旅游流联系,如果将之隔断,它们将成为网络中的孤立节点,在自助旅游流网络中明显处于边缘位置。

3 结论与讨论

(1)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的网络密度偏低,旅游流空间网络发育程度相对较差;网络中各旅游节点之间联系分布不均衡,核心节点间旅游流联系较为紧密且联系强度大;景区的网络中心地位与中介能力并不完全一致,即程度中心性高的节点其中介中心性并不一定也高;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空间网络呈现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2)从自助旅游流角度将山西省景区角色划分为5种类型:省域核心景区、区域核心景区、重要景区、一般景区和边缘景区。省域和区域核心景区对自助旅游流有明显的集聚扩散效应,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重要景区与省域、区域核心景区保持较紧密的旅游流联系,中介能力较弱;一般景区和边缘景区与其他景区的旅游流联系稀疏,主要承接重要地位景区的旅游流辐射,在自助游网络中旅游发展独立性较差。

本研究结论对从自助游需求和市场角度优化景区组合,针对区域内不同角色的景区完善相应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省域核心旅游景区应充分发挥其对全省旅游客流集聚扩散的功能和旅游品牌的强化效应,建立一级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平台进行自身品牌营销的同时突出与区域核心景区、重点景区的联系;区域核心景区应提高与区域内其他景区的交通通达性和信息畅通性,尤其应与具有旅游资源互补性的景区加强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合力效应,如碛口古镇应加强与周边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庞泉沟、杏花村汾酒工业园等的联系和合作,延长游客在区域内的停留时间,引导自助旅游流向这两个景区;区域重点景区应充分发挥连接高等级景区与低等级景区的承转作用,完善与高、低级旅游地之间的交通设施,带动周边一般和边缘景区的发展;一般和边缘景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注重与核心和重点景区的联系,尤其在宣传促销、市场开拓方面进行合作。

本研究考虑到调研获取游客流向、流量的难度和通过网络游记获取的方便性及客观性,以4个主要旅游专业网站上发表的游记为数据来源,考察景区景点在山西省自助旅游流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具有一定的表征意义。但由于样本量有限,结论与实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同时,本研究更多地适用于山西省跨地市的长途旅游,还未深入单一景区和市内景区间的短程旅游,不足以充分反映片区内景区之间的自助旅游流联系,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对多样化复杂线路及不同出游方式的细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1] WU B H, YU X. Principles of tourism planning[M]. Beijing: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2010:286-288. [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86-288.]

[2] ZHANG Y Y. Tempo-spatial vari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inbound aggregating and diffusing tourists flows of Beijing[ D ].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0. [张佑印.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YANG X Z, GU C L, WANG Q. Urban tourism flow network 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6): 609-620.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62(6): 609-620.]

[4] CHEN H, LU L, ZHENG T T . Chinese aviation international network and its impact on inbound tourism[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2):257-266.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2):257-266.]

[5] YU H, CHEN T, WANG K Y,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flow Chinese rural resident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and its trend[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29(6):189-195. [虞虎,陈田,王开泳,等.中国农村居民省际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6):189-195.]

[6] YAN L B. A review of recent twenty years’ tourism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J].Tourism science, 2004,18(3):65-69. [晏鲤波.中国旅游心理研究二十年述评[J].旅游科学,2004,18(3):65-69.]

[7] ZHANG Y Y, MA Y F, GU J .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bound diffusing tourists’ flow of Beijing[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6(1):122-127. [张佑印,马耀峰,顾静.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122-127.]

[8] SHIH Y H.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ism destinations: a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5): 1029-1039.

[9] LIU FJ, ZHANG J, ZHANG J H, et al.Roles and functions of provincial destinations in Chinese inbound tourist flow network[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6):1141-1152. [刘法建,张捷,章锦河,等.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J].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10] ZHU D F, LU L,YU H. Analysis on the rol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economy[J].Economic geography,2012,32(4):151-156,137. [朱东芳,陆林,虞虎.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J].经济地理,2012,32(4):151-156,137.]

[11] ZHANG Y Y,LI J Y,YANG M.The tourism flow network structure of Xi’an based on tourism digital footprint[J].Human geography,2014,129(4):111-118.[张妍妍,李君轶,杨敏.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安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14,129(4):111-118.]

[12] WANG J,HU J,JIA Y Y,et al. City tourism flow network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taking Wuhan DIY tourists for example[J].Economic geography,2016,36(6):177-184.[王娟,胡静,贾垚焱,等.城市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流动方式:以武汉自助游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6):177-184. ]

[13] JI X F,LI J F,CHEN F.Spatial structure of self-help tourism in Yunnan Province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30(6):204-208.[戢晓峰,李俊芳,陈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云南省自助游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6):204-208. ]

[14] LUO Q J,LIANG S X.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driving tourist flows based on tourism digital footprints: a case study in Yunnan Province[J].Tourism tribune,2016,31(12):41-50. [罗秋菊,梁思贤.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16,31(12):41-50. ]

[15] PENG H S,LU L,LU X F,et al.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border tourism flow base on the social network method: a case of Lugu Lake reg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4(9):1041-1050. [彭红松,陆林,路幸福,等.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9):1041-1050.]

[16] TANG W W,SHI C Y,SUN Y,et al.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tourist routes in Sichuan Province[J].Tourism forum,2016,9(3):82-87.[唐雯雯,史春云,孙勇,等.四川省旅游线路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J].旅游论坛,2016,9(3):82-87.]

[17] ZHENG S T,LU L,CHEN H.Team tourist flow spatial network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the line recommended by travel agencies[J].Resources science,2015,37(12):2371-2380.[郑嬗婷,陆林,陈浩.长江三角洲团队旅游者区内游空间网络结构研究:基于旅行社推荐线路[J].资源科学,2015,37(12):2371-2380.]

[18] YANG X J,WU J F,TANG L,et al.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e of foreign independent tourist flows in China[J].Tourism tribune,2014,29(5):87-96.[杨新菊,吴晋峰,唐澜,等.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5):87-96.]

[19] JIN D, SONG B P, GAO 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pole - axis”theory[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7(5):196-201. [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196-201.]

[20] LI Z C.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s tourism economic structure[D].Taiyua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5. [李智川.山西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21] FENG W H. Study on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ourism town system in Shanxi[J].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2005,28(1):27-31. [冯卫红.山西旅游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层次结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27-31.]

[22] LIU J. Lectures on whole network approach:a practical guide to UCINET[M].Shanghai:Truth & Wisdom Press,2014.[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使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23] FU Q G, LIU D J, HU J, et 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research on the Hubei Province tourist flow[J]. Economic geography,2015,35(3):191-196. [付梦鸽,刘大均,胡静,等.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特征与优化[J].经济地理,2015,35(3):191-196.]

[24] YAO Z L, XU X, LI L M, et al. A analysis of the co-occurrence phenomenon of scenic areas in online travel notes[J]. Tourism science,2011,25(2):39-46. [姚占雷,许鑫,李丽梅,等.网络游记中的景区共现现象分析[J].旅游科学,2011,25(2):39-46.]

[责任编辑: 吕观盛] [责任校对: 陆宝福]

Roles of Scenic Areas Based on Self - Help Tourists Flow Network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YANG Xiaolia, FENG Weihongb, WANG Yanweia

(a.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b.TheInstituteofUrbanandRegionalDevelopment,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With the progress of tourism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port system, tourists travel in various ways, such as self-help tour, self-driving tour etc. Also, there are inevitably different spatial functions of scenic spots under different ways. With the help of the scenic spots for the nodes,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f-help tourists flow in Shanxi are analyzed by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ocial network.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each scenic spot are located in tourists flow network. Firstly, the density of tourists flow network in Shanxi is in a low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e - periphery structure is also demonstrated on the whole. Secondly, combin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ach index of tourists flow network structure with tourism resources and traffic factors, 52 scenic spots in Shanxi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role types, namely, provincial core scenic area , regional core scenic spot, important scenic spot, common scenic spot and marginal scenic spot.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core scenic spots have a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effect on self-help tourists flow and play an important pivotal role; Important scenic spots maintain closer 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two scenic spots and the intermediary capacity is weak; The common and marginal scenic spots have less connections among others, mainly accepting the tourists flow exposure of the high level scenic spots.

scenic area; self-help tourists flow;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ol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22)

2016-10-25

杨小莉(1990- ),女,山西孝义人,太原师范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王燕伟(1989- ),女,山西原平人,太原师范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通信作者]冯卫红(1972- ),女,山西阳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旅游开发。 [引用格式]YANG X L, FENG W H, WANG Y W. Roles of scenic areas based on self-help tourists flow network structure: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J].Tourism forum,2017,10(3):74-83.[杨小莉,冯卫红,王燕伟. 基于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景区角色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旅游论坛,2017,10(3):74-83.]

F592.6

A

1674-3784(2017)03-0074-10

猜你喜欢
网络结构山西省景区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3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摘牌』
杂文月刊(2019年24期)2020-01-01 08:32:10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山西水利(2017年1期)2017-03-07 08:50:31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知识网络结构维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
管理现代化(2016年3期)2016-02-06 02: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