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平《文学地图的批评谱绘·序》

2017-07-22 03:30山西杨矗
名作欣赏 2017年13期
关键词:王小波文学批评杂文

山西 杨矗

金春平《文学地图的批评谱绘·序》

山西 杨矗

文学写作是艺术,文学批评也是艺术。各有各的规律,相对地看,写作讲究的应该是艺术的“写作”能力,批评讲究的应该是艺术的“判断力”或“鉴赏力”。康德在他的美学名著《判断力批判》里就特别重视艺术家的艺术判断能力,认为构成天才的心意诸能力就包括想象力、悟性(理解力)、精神(灵魂)和鉴赏力(评判的能力)。而良好的判断力又该怎样规定?我想这可能会言人人殊,各有所好。而我现在觉得一个批评家在目前最该具有的判断力至少应符合三个要求:眼识、结构、批评理论化。眼识是我自己提出的“概念”,即新颖独特的眼光、见识,或眼力、“关注点”。我认为它对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很重要,比如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它同真实的社会生活一样,原本都是万象杂陈、色彩缤纷的,取什么?选择什么?以什么为你的关注点?每个人必存在差异,而这差异往往也反映着一个人的立场、观点,同时也就有能力、水平、境界高低之分。

结构是指在今天这个地球已变成一个为更多人所可瞬间共享的信息和网络村落之际,批评家的理论知识、理论素养理应达到中西古今相融合的程度,而不应该再是偏于一隅式的狭隘的“片面文化主义”者,因为那样已不能够正常地与这个新时代融洽。因此,好的批评家的理论知识就理应能兼容中西古今的结构才对。

批评理论化是指一个好的批评者在“文学批评”经过20世纪西方“批评理论”本身的发展、成熟后,已有了自身的主体意识、独立品格,特别是“批评理论体系”以后,或者说在新的批评观念早已宣告了“批评”本身的“价值本体”地位以后,你的文学批评就应该具有新的“理论品质”。因为文学批评本身成为一种自觉的理论主体以后,就意味着此后的现代批评不应再简单地充当纯粹服务于文学作品的“第二性”的附庸之物,它当然应该对文学作品做出必要的分析、解释,甚至也可以完全是肯定和赞美性的鉴赏,但它也必须同时首先具有自身的理论价值和理论主体品格才对。因为只有在此意义上,它才显示出自己与文学作品平等共存的民主地位,才具有真正的“再创作”“再创造”的能动的“生命独立性”。

因为要给金春平的《文学地图的批评谱绘》作序,我有了以上想法,而这三点认识也恰恰是我浏览过这本书后的几点主要体会。作为一个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专业修习历程的学人,金春平自然已具备了比较规范而系统的与文学有关的一套理论知识配备,这使他的文学批评很自然地有了比较专业的禀赋和学院化的理论品质。一个好的文学批评所应具备的以上三点也自然成了他的文学批评的“身份性”印记,这也是我写这篇短序想要专门予以说明的地方。

好的眼识在金春平这里首先表现在“视野新”,比如这本书里就收有对直接反映那些最新的文学现象的综论性的文字,如大众文化、网络文学、传媒文化、生态小说、文化领导权、文学本土化等最具“时尚性”“现实性”的文学问题,都被他一一收揽于笔下。他敏锐地指出:“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文学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相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学走向了边缘。”“传统的精英文化和强势话语在网络话语场被解构,但网络却在无形中造就了新的话语权威:集体性狂欢权威。在此虚拟空间中,大众文化以‘被关注’为载体,其影响力使得‘一夜成名’的神话成为现实。”在此情势下,“以浅显的浏览替代传统的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都是典型的浅阅读”。其敏锐性和强烈的当下关怀可见一斑。

其次是“看得准”,能抓住对象最为核心的内涵和品质,比如他在《王小波:20世纪末的文化智者》一文中对王小波杂文精神的评价就很准确:“王小波杂文创作始终坚持自由主义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始终坚持独立的品格和批判精神,特别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上,王小波继承了鲁迅的杂文精神,他的创作展示了作为一个真诚而睿智的知识分子的独特的思想和人格,其影响在20世纪末是广泛而深远的。”“王小波的杂文语言浅显通畅,他的杂文语言并不像其他杂文家那样,与读者是一种教父与信徒似的关系,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读者当作愚昧的受众,而是与读者侃侃而谈……这种交流是口语化的和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政治说教式的。”“王小波的文化杂文是智者的思想和常人话语的完美结合。”

金春平的理论知识结构虽不能说已臻理想之境,但西方近世理论一定程度的浸染渗透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在这本书里我们就不难看到来自法国的现代叙事学、西方和国内近年出现的生态美学、出自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伯明翰文化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等对他的影响,这些比较时兴的理论和方法给他的文学批评文字浸润进了比较明显的“理论色彩”。当然,文学批评种类的多样丰富也许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他的理论视野和趣味,比如这本书的内容就涉及“当代文学思潮与文化现象”“当代作家作品批评与研究”两辑,有理论有批评,有宏观有微观,有省外有省内,有思潮也有具体文本。批评的理论化在金春平同样也还谈不上有多么自觉和已取得了多么显著的成就,但其已显露出来的“风头”和偶尔的“一颦一笑”,已完全值得我们重视。比如他对贾平凹小说《极花》所涉问题的概括就是一例,他总结出四个症候性的问题:“复调性:乌托邦的幻灭与异托邦的复魅”“互文性:戏剧化意义生成的叙事修辞”“恶魔性:鬼魅的‘风景’与逃遁的‘心景’”“‘经验’的局限与‘先验’的清晰”,至少涉及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以及福柯的“异托邦”等西方理论资源,也完全可以看成是他对这些理论的“批评性”应用。

综上,金春平的文学批评是属于学院派一路的,高学历的专门化的教育背景使他的文学批评可以在眼识、结构和批评的理论化几方面独擅胜场,显出优势,也因此使他的文学批评有着更令人期待的更理想的目标和前景。而相对地看,他的作品评论要好于他的理论综论,这也说明理论的理解和阐用是需要花更大气力和用更多工夫来“修炼”基本功,它贵在深解与活用而非简单的平面搬移,最佳之境是能更具体地化用于中国文学经验的阐释、开拓和建构,从而用西学的营养在中国本土开出中国的“文学批评之花”,这无疑应是所有从事文学批评者应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在此我也愿以此目标与春平共勉。

匆匆捉笔,所言仅属一己之见,信手于此,聊充为序。

2016年10月6日

作 者:

杨矗,文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美学教授。

猜你喜欢
王小波文学批评杂文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画与理
似水流年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