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7-21 08:23李雪萍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空白点人文文本

李雪萍

在近日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语文味”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只有“人文”,只有苍白的“思想”灌输,缺乏必要的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有的过度进行语言训练,看似颇具“语文味”,却缺乏必要的人文熏陶。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师“守好”“耕好”自己的“田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再读课标,定好目标,备好课

同样一首诗(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学段就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备课时课标了然于心才能有效备课。脱离了课标的备课,不是拔高了学习的要求就是降低了学习的要求,课堂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有13个生字,学生朗读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却抛开了字词句的训练重点,一味地进行课文的理解分析,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爱护家人的教育。试想生字词障碍都没扫除,文本能理解透彻吗?人文教育能深入人心吗?课堂发展学生的语言,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目标也就落空了。

课堂要有效,首先要设定好教学目标。不结合学情,生搬教辅参考中的目标往往是笼统、模糊、抽象的。目标设置应该正确、准确、明确,不面面俱到,不讲大话套话,与课程标准和教材保持一致;要具体,可操作;要简明扼要,内容不宜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目标的数量一般一堂课设1-2个最适宜。例如《忆江南》一课,我设置的目标是: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诗词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江南的美景。明确了学段应该完成的任务,课堂才会科学有效。定好了每节课的目标,学生的语言义字的训练、思维的训练以及人文教育才会落到实处。

二、课堂扎实训练。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味”,就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的实践就是多读多说多写。许多公开课、比赛课,过于注重“看点”,忽视了学生的朗读。如《杨氏之子》一课,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如何去读?教师有韵味的示范朗读,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作榜样。学生的自由读、分角色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义素养。1.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在想象的天地中驰骋。如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在描写女娲冶炼五彩石时,作者用了“五天五夜”一词高度概括了其炼石的过程。可是这“五天五夜”女娲究竟是如何度过的?课本中并没有写出来。我们可以借助想象的翅膀将这个空白点再现出来:当她累了的時候,当她被神火烤着的时候,当她饿了、困了的时候,她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炼好五彩石的呢?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写促读,不仅能够体会女娲克服重重困难为民造福的精神,而且在练笔中抒写了自己的独特感受。2.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在仿写中领悟写作方法。如《匆匆》一课,学习“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感悟理解了这一段后,我让学生们学习仿写“……的时候,……过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学生体会了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珍惜时间。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点很多,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引导,注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就能在互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

总之,教师每堂课能做到目标清晰,心中有数,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以及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扎实有效,语文课就溢满语文味,也定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白点人文文本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