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高忠严
摘要人鱼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类型。从早期的《山海经》到《太平广记》,再到明清笔记小说都有记载。鱼类本身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促进了人鱼故事的发生;人鱼性别的演变与身份的平凡化,构成人鱼故事的发展动力。从民间文学角度看,报恩、爱情是人鱼故事的两大主题类型。
关键词人鱼 民间故事 报恩主题 爱情主题 类型
人鱼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类型。从早期的《山海经》到《太平广记》,再到明清笔记小说都有记载。人鱼形象大概有两个类别:(一)人鱼器官组合型。这一类人鱼具有人面而鱼身,如《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面而鱼身,无足”(二)人鱼互化型。这一类人鱼,形象较为丰富,在一定的时机下化身为人类,且“与人无异”,因此,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人鱼形象古已有之,那么,鱼类是如何与人类产生关联呢?这与古时的人类鱼崇拜脱不了干系。
1人鱼故事的生成原因
首先,水深鱼多,鱼类产卵多,常被人们赋予生育、繁衍的含义。《山海经》与《博物志》中还有关于鱼死仍可复生的记载,蕴含着古代人们对长生的渴望。人类对鱼的崇拜,应是从一种美好的寄托开始。其次,鱼类从水而居,是陆地居民不熟悉的生活环境,因此具有一定神秘性和威胁性。《太平广记·横公鱼》记载,“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鱼类一方面满足了近海居民的生存需求,甚至被賦予药物之奇效,一方面又与人类有着各种冲突,危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第三,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灾害不解且恐惧,于是极为渴望湖泊海水中能有圣明之君来管制,这才有了治水的颛顼、鲧父子化为“鱼妇”“玄鱼”的传说,甚至中国古代管理黄河的水神河伯也被赋予人鱼的形象。
其次,人鱼记载中,人类、珍珠与鱼类有着紧密的关联。首先,鱼类与贝类有相似的生活环境,其次,《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怒舭是一种能产珍珠的珠母贝,较早地把珠与鱼联系在一起,但还未与人鱼产生关联。直到《搜神记》记载“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这里的鲛人眼能泣珠,此后的《博物志》《述异志》等众多著作中,延续了这一情节。这是人鱼形象丰富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也因此才有了人鱼泣泪报恩的主题,对后世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最后,从先秦时期到当代民间故事,从“鲛人”到“美人鱼”,人鱼经历了由河神到普通人的变化,人鱼性别自汉代以后初步具有了女性的性别倾向,唐代以后又增添了女性的风情与美貌特征,具有了魅惑与性吸引力,逐渐形成后世“美人鱼”的雏形,构成人鱼故事发展的动力。
2报恩与爱情——人鱼故事的类型研究
《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动物故事下又包括动物女故事与动物报恩故事,二者同属于民间童话故事的经典主题,但又常常交错出现。其中报恩的动物包括虎、蛇、鸟、蛙等。因此人鱼报恩与爱情主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提出以中国南部、越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的印度半岛、印度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辐射形成的以“神鱼相助”为母题的灰姑娘型故事圈,包括我们谈到的“动物女”与“动物报恩”故事。由于鱼类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近海渔民对于鱼类的生存需求,从根本上使得该类型故事有着一定的发生区域,即故事圈。需要提出的是,颛顼、河伯都是北方人,因此,早期的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塑造了治理、对抗洪水的河神人鱼形象。这是传说与故事地方性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刘守华先生所讲的中国南部的“故事圈”。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力的认知度渐渐提高,人鱼形象也不再仅仅是神化的人物,它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或因鱼类特有的生殖、繁衍等含义使之与人类产生爱情故事,或因泣泪成珠且具有一定价值而产生报答主人恩情的故事,此时的“故事圈”也相应地发生了南移,人鱼报恩与人鱼爱情成为人鱼故事的两个基本主题。
2.1报恩主题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提出以《叶限》为代表的“神鱼相助”母题,分析了先民鱼崇拜的因素,并提到“此类故事植根于原始思维的沃土,鱼表繁殖,鱼兆丰稔物阜,鱼通过有人性及长生善化的特性,使它领有人类恩主的地位”。而人鱼报恩的故事类型初见于文学叙事中则源于鲛人能够泣泪成珠,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以纺织、卖绢等为生计方式。东汉郭宪之《洞冥记》载“(吠勒国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记载了鲛人之泪“泣珠”说,并被异国人视为宝贝,表明了鲛人泣珠的价值,这是后世鲛人能够报恩的基础。此后人鱼“泣珠报恩”的故事基本定型,且多次出现于后世文人的作品中。
近代民间故事记载中,泣珠虽不再是人鱼报恩的唯一途径,但哭泣流泪仍是人鱼故事的主要因素之一。福建民间故事《穷书生与海龙女》讲述鲤鱼因贪玩被渔夫捉住,在渔夫叫卖时,眼里流着泪水,书生产生怜爱之心,花掉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它,并放生,为报其救命之恩,鲤鱼称自己是东海龙王的女儿,赠予书生三颗宝珠,在书生危难时刻解救了他。
西安《何钓鱼》故事讲述何钓鱼钓到一条流泪的鱼,因不忍心伤害它,所以放生。为报答恩情,小鱼化身为美丽女子,来到何钓鱼家中,每天给他做饭。何钓鱼生疑,躲在屋后观察才发现做饭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解释自己是东海龙王的孙女,为报答何钓鱼曾放她一条生路特来帮助他。此后二人结为夫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一类型的民间故事情节可以总结为:神鱼被人们捕获时,留下眼泪,人类产生怜爱之心,放之一条生路,后神鱼化为美丽女子,或以身体力行,或以献宝的方式报答恩人。人鱼报恩故事中,人鱼身份由纺织卖绢、自食其力的凡人身份演变为龙王亲属的“贵族”身份,凡人身份的人鱼以泣珠为单一的报恩方式,而“贵族”身份的人鱼则更加具有报恩的能力,总的来说,报恩途径由泣珠演变为身体力行或献宝等,内容丰富且呈现多样化趋势。但神鱼流泪的情节一直延续了下来,使得民间故事的传承性得以凸显,可以看出,神鱼流泪的情节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2.2爱情主题
在动物故事中,不乏人鬼、人妖的爱情主题作品。前文提到鱼类繁衍快、具有女性魅惑力等原因,推動着人鱼爱情主题的发展。
《太平广记·微生亮》记载三尺白鱼化为美女与男子结为姻缘之事,且人鱼具有“洁白端丽”的容貌。也有男性人鱼与普通人家女子结为姻缘的记载,《太平广记·王素》讲述会稽余姚县百姓王素有一十四岁美貌女子,邻里前来提亲者众多,父母怜惜她而不嫁,一日,有一少年称江郎,姿貌玉洁,父母喜爱他的容貌,就答应将女儿许配给他。次年怀孕生子,所生之物如绢囊,母亲剪开一看均是鱼子。晚上王素女发现他脱下的衣服全部有鳞甲的痕迹,遂用大石头压住衣服。等到天亮,昕到屋里有大的震动,进屋便看到床下有条白鱼,即是江郎所化。这里讲述人鱼化为男性与女子成婚,因衣服被压在石头下无法穿着,变为原型,值的注意的是,这里的江郎“姿貌玉洁”,而王素一家人则是“爱其容质,遂许之”。可以看出,即便是男性人鱼,也被赋予“貌美”的特质,这种人鱼必美的心理,是人鱼之所以演变为美人鱼的先决条件,为女性人鱼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因此,人鱼身份的由神到人,以及人们对于人鱼审美成分的加入,为女性人鱼的定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鱼故事的发展。
到了近代,人鱼的爱情故事仍在继续,江苏常熟地区的《凤尾鱼与黑知了》讲述常熟小镇有一富人家女儿名凤姬,身后有一条尾巴,因为有此缺陷,其父为之寻得穷小子黑三为夫,想用富贵来弥女儿的缺陷,黑三知道实情后答应不说出去,不料在一次酒后经不起他人追问,说了出来。此事闹得满城皆知,凤姬姑娘痛哭流涕,跳入长江化为凤尾鱼。
总的说来,人鱼故事的爱情主题大概分为两类,一类因报恩结姻,如上文提到的西安民间故事《何钓鱼》等;另一类则多由于人鱼的特殊身份而不被认可,如《太平广记·王素》《凤尾鱼与黑知了》等。
3余论
鱼类的习性及其与人类生存密切的关系,使得人鱼形象与故事的发生、演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早期的《山海经》到近代的民间口头故事,人鱼最初的多重身份、男女皆有的形象,经汉、唐时期的加工,到宋代以后基本定型。人鱼身份与性别的变化,推动着人鱼故事的演变,人鱼故事也随着报恩、爱情等多种叙事元素的加入逐渐丰富、完整。今天,我们在欣赏西方美人鱼故事的同时,不应忽视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鱼故事及其演进,除了一定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外,人鱼故事在图文演进、民间故事类型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