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国臣 陈红梅 张博 孙玉新 刘双全
摘要:目的观察“老十灸”治疗胃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四科门诊自2015年8月-2016年8月虚寒型慢性胃炎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西药组各35例。西药组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治疗,艾灸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艾灸“老十针”治疗,观察艾灸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等变化。结果艾灸组和西药组经过治疗后,艾灸组的临床疗效及胃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
关键词:老十灸;胃寒证;慢性胃炎
中图分類号:R25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3-0066-02
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达65%,脾胃虚寒型在临床中最是常见。慢性胃炎在胃区可出现隐痛或者烧灼样的疼痛感,喜热恶凉,进食后出现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疲劳易倦,大便稀薄,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虽然其为临床的基本病种,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常规的临床治疗往往不能够达到其治愈要求。笔者跟师学习期间,目睹导师运用“老十灸”治疗胃寒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70例患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四科门诊,选取2015年09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满足中西医诊断要求的胃寒症70例病人,按照病人就诊的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对照表将70例患者分为艾灸组35例,西药组35例。艾灸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2-72岁,平均(40±3.5)岁,病程3个月-5 a,平均(2.5±1.2)a;西药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1~74岁,平均(39±4.5)岁,病程5个月~5.5 a,平均(2.3±1.4)a。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别(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2011天津)的西医诊断要求:胃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隐而痛或呈现烧灼样疼痛,且疼痛无具体的规律可循,一般在进食后可加重症状;同时也可出现不欲饮食、恶心恶吐、反酸水等其他伴随症状。镜下可见胃黏液薄稀且量多,黏膜呈现泛白样的改变,胃的正常蠕动消失。70例患者经检测均为感染幽门螺杆菌者(Hp)。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尤其明显,进食后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除上诉症状外亦可见气短乏力,不欲言,喜热恶寒等临床表现。排除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等非脾胃虚寒证型的患者;排除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有严重的心肾功能损伤和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3治疗方法 西药组:口服雷贝拉唑20 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 g,日2次;阿莫西林1 g日1次。上述三药在服用14天后口服雷贝拉唑14天。艾灸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老十灸”。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具体操作:患者平卧,充分暴露腹部及四肢;操作者手持艾条的一段并将另一端点燃,在所选皮肤的上方进行艾熏使得所熏部位皮肤发红但无其他不适,艾熏时间约为20-30 min,每天熏艾1次,10次作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胃镜等变化。
1.4疗效评价 (1)治愈:胃脘疼痛、胀满等不适感全部消失;胃镜活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消失,惠普测试为阴性;病理可见原有的炎症消失,惠普测试为阴性。(2)显效:胃脘疼痛、胀满等不适感基本消失;胃镜活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消失,惠普测试为阴性;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惠普测试为阴性。(3)有效:胃脘疼痛、胀满等不适感减轻;胃黏膜好转的部位达到二分之一,炎症缓解;胃镜活检急性和慢性炎症、腺性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减少。惠普测试为阳性或者表现为阴性。无效:症状、内镜等都无好转者。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艾灸组和西药组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2组患者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2结果
2.1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2.2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胃镜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2。
3讨论
虚寒型胃炎亦可归为中医的痞满、胃痛等病症,可由先天不足、长期过度劳倦、饮食无节制、久病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素体阳气亏虚不能温养机体等因素而造成的。其治法采用温中健脾。临床常采用药物、针刺、艾灸、推拿等方法治疗,但经研究表明艾灸的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以温促补的功效在治疗虚寒型胃炎疾病方面有着别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故而采用艾灸治疗以达到温经通脉、益气活血、温通互补的作用。灸穴采用的是已故针灸学家王乐亭老教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得的“老十针”。笔者导师在其三十余年的临床生涯中亦证实其振奋阳气、理气健脾、调理胃肠的功效以及其在消化、神经系统等应用中独特的临床疗效。其组方中的中脘穴、足三里穴为其重点穴,灸之具有散寒止痛,益气升阳之功效,足三里穴是治疗肚腹的首选要穴,故有“肚腹三里留”的高度概括。而上脘、下脘穴可消脾胃之水谷,利于气机的通畅。气海穴为“生气之海”元气之所在,具有补气养血,行气通经之功效。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并与阴维脉相通,可治疗一切心胸脾胃的病症。笔者导师据此将艾灸和“老十针”相结合,并取其名为“老十灸”。经过上述临床观察可得“老十灸”在治疗胃寒证上其临床疗效和胃镜改变明显优于西药组,其临床疗效显著;且其操作简便、无疼痛、无副作用、无感染、不损伤组织,更适用于拒绝单纯药物治疗、晕针、惧针及年老体弱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