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

2017-07-20 11:21李文英
科教导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队伍建设辅导员

李文英

摘要本文以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视角,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发展,以赛促建,努力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创新、管理、沟通、科研水平。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技能大赛 队伍建设 创新

辅导员直接在一线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与学生打交道最频繁,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越来越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成为“热点”,2016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標准(暂行)》,提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的途径措施和探索方向,并且围绕“如何提升辅导员的“三化”,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思政司每年都主办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大部分省市也都配套开展校赛、省赛。浙江省辅导员技能大赛从2012至今己举办了五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建,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和队伍建设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1.1意义和作用

(1)夯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全国、各省市举办的辅导员技能大赛具有“活动搭台、同行竞技、观摩提高”的特征,辅导员通过亲身体验,既能展示个人才能和工作素养,又能查缺补漏补足短板,充分调动辅导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朋辈工作经验和实效展示,提高了工作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对于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实务。辅导员们亲身体验、参赛,或者观摩学习,为其学习以及锻炼提供个人实践、个人能力展示的舞台,在比赛中直接感受,迅速帮助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弥补缺少实际应用以及展示的渠道,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三化”建设。

(3)提高辅导员的创新和管理能力。辅导员技能大赛要求辅导员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积累、发展和创新,“以赛检测、以赛促建”,帮助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老师从繁忙的工作实务中分析、判断、提升和归纳总结,实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能实现辅导员个体职业工作生涯的提高。通过竞技大赛,检验辅导员是否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准确到位,一针见血,理性分析判断,参照教育法规、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检验辅导员能否做到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程序得当、重点突出、各个击破,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

1.2内容和特征

浙江省辅导员技能大赛从赛制和考题形式都与全国辅导员技能大赛保持一致,紧密结合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基础知识(含实事政策、教育动态等)、即兴演讲、主题班会(视频形式)、现场模拟案例分析这四个项目,每个环节的内容与形式,都紧紧围绕日常学生工作展开,体现工作实务与技能方法的统一。不管是亲自参赛,还是现场观摩,都能起到借鉴学习、查缺补漏的作用,进而查找工作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而各个突破,克服短板,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发展水平。

(1)理论基础知识。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考试,题目内容涵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包括国家、浙江省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动态,社会时政热点,网络焦点事件等,“面广、题目灵活”,集中考查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和理解能力。近几年的比赛,很多辅导员体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薄弱点,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实践环节往往得高分,但是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方面较为欠缺,这就提醒辅导员需要加强学习,对理论进行有效的积累和归纳,还要善于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上信息爆炸的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理论基础知识中的微博写作,主要考查运用手机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一般采用个人微博、微信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将微博、微信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对辅导员工作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2)主题班会视频。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对所管理的班级学生情况了如指掌,主题班会内容以平时工作中接触的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凝练主题,主题突出,班会策划结构完整,与学生有互动,能激起学生兴趣,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通过对主题班会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充分展示其在班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题班会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再是传统的“一个人高高在讲台喋喋不休”,由传统命令式向现代朋辈式、启发式转变,满足学生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3)即兴演讲。主题演讲采取的是现场抽题目,现抽现答,内容既要围绕主题展开,又要结合辅导员岗位职责,这个环节既考察辅导员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又考察辅导员的逻辑概括思维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短短八分钟,需要辅导员平时学生工作实务技能的积累和总结,也需要对个人工作的思考和体悟,既要有热情洋溢的情感流露,又要展现辅导员积极进取的工作风貌。

(4)学生工作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题目内容进行现场模拟、情景再现,内容涵盖:寝室人际关系处理、奖助贷评选、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入党评优、学习与兼职的矛盾、学业困难、毕业就业与考研的矛盾、学业危机等典型学生工作的问题。案例题目以文字心事通过电脑呈现,选手现场抽取,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考查参赛辅导员在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候,能否迅速反应,果断、正确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是否具有极强的现场反应和迅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辅导员技能大赛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

2.1精神和心理需要

马斯洛理论认为,社会人有两种需要: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当“受到尊重、潜能发挥和目标实现”实现,才能达到一定目标。通过辅导员技能大赛,历经四个环节,能较充分地体现参赛者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激发潜能,实现参赛的预期目标,当参赛的辅导员实现个人参赛目标,亦或是取得高出预期的结果,更需要被肯定、激励,不仅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心理上,而精神和心理的嘉奖,辅导员将更为看重和珍惜。

2.2创新大赛模式

辅导员技能大赛四个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赛的内容和形式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与辅导员日常工作实务紧密相关。四个比赛环节的题目,不单纯由组织者拟写,广泛征集各高校、学生的意见建议,类型内容多样化、主客体多元对话、解决方式开放化,传统闭卷考试与新型多媒体考查相结合,形式新颖,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结合时政热点焦点,深受学生喜欢。

2.3理论科学研究

将日常工作实务积累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以论文、报告的形式形成理论科研学成果。竞技比赛既要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实务服务,又要倒逼辅导员“从实际中来,到理论中去”,将繁琐的实务进行提炼升华,形成工作特色理论文章,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成为学生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辅导员工作坊、品牌工作室等方式,为辅导员提供总结工作经验,交流讨论的场地,进而形成文字资料传承,在新入职辅导员培训和骨干辅导员培训的时候,借鉴、交流和学习;高校还可以进行案例分析汇编、主题班会策划汇编等,推广和宣传,鼓励年轻的辅导员抱团进行科学研究,在经费、政策、课题等方面给予倾斜,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水平和能力。

2.4激励保障机制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要让马儿吃饱草。”高校要出台配套的奖励激励措施,保障辅导员老师参赛的积极性和稳定性。首先,保障制度。如:辅导员年度绩效考核可增加“积极参加省市、国家辅导员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的给予不同物质奖励,并授予校辅导员之星或者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对于积极参赛的辅导员,在职业培训、挂职锻炼、干部储备等方面给予倾斜。其次,激励机制。如在辅导员的年度考核中,大赛的竞技成绩可酌情统筹到辅导员的业绩、特殊贡献、晋级奖励等,让在辅导员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的辅导员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荣誉,在职位晋级、岗位定级等方面特殊侧重倾斜,激励高校辅导员队伍以赛促建。最后,管理考核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约束和鼓励并存,动员辅导员自觉报名参赛,而不是每次比赛来临,都是硬派指标任务,硬着头皮充数。最后,要健全合理的辅导员技能大赛规划,从制度上、经费上、组织上保证辅导员技能大赛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大赛队伍建设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教学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