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玥 于秋时
摘要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偏重于理论教学、行为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特点与教学需求均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德育工作要求,面临严峻挑战。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探索高校德育工作新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新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有助于解决传统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内容片面,效果不如人意等问题,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教育目标。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德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40
1传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人才培养,更是如此。德育教育是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特点,遵循当代大学生培育规律,结合理论授课和第二课堂等有效手段,把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教育活动。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时代的变革、学生特点的变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均引起了高校德育工作一系列新的问题,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1高校德育工作定位模糊,价值体系混乱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的动荡造成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与重塑,传统观念与现代德育的文化传承与冲突、西方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德育理念的借鉴与碰撞,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质疑,这种质疑既有来自学生群体对于主流文化的不认同;也有来自德育工作者在当代高校“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德育”背景下的自我否认和怀疑;更包括学校建设目标中对德育工作的忽视,最终均导致高校德育工作定位不明确,教育目标不清晰。
1.2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性严重缺失,学生参与度、认可度低
德育工作是价值体系内化的过程,这一个过程需要当代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与行动。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德育工作单纯的理论授课及生硬的以规章制度约束行为等教育手段抵触情绪严重,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持否定和怀疑态度,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认同不接受。学生参与度、认可度较低,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3高校德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单向传输缺乏互动,难见成效
在教育实践中,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理论教学,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主流观点、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实践教育,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通过组织举办校园活动,指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实践。目前现行的德育工作模式,无论是第一课堂的理论授课还是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都偏重于单向传输,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德育工作难见成效。
综上所述,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德育工作的需求,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解决高校德育工作载体的问题。
2高校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分析
主动性、实践性、感染性等特点使得志愿服务日益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2.1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主动性,是提升在校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志愿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参与活动的学生具有主动性,是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选择的结果。这一特点使得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由被动接受德育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德育教育,以在志愿服务中的个人体验为基础,用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行动,逐步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信念。因此,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在校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2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实践性,是高校德育工作模式的丰富和创新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受教育主体对于德育教学内容从认知、认可到践行的过程。只有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一部分,实现认知、认可到践行的统一,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德育工作重理论而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对认可、践行的关注与实践不足,具有较强的“说教”色彩,显得内容单一、枯燥无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志愿服务注重学生自身参与程度的特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模式,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德育工作做到了有主题、有组织、有主体、有活动,从原来空洞、麻木的接受到直观、亲身的体验,更具有实践性,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为高校开辟了新的德育模式,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丰富和创新。
2.3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感染性,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形式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传递文明、爱心接力的有效载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感动受助者、感染周围的人,参与者和受助者乃至更多同学都会受到影响。志愿服务能唤醒并激活每个参与者、受助者内心深处的仁爱、善良等美好品质,在校园内传播“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促使更多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和道德之化育,创建更加积极的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环境,有助于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效果叠加,同时志愿服务的特性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高校德育工作价值标准建设的重要体现。
3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施途径
为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各高校应着重解决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项目运营、教学实践、资源整合等问题,进而实现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有效推进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1)强化组织管理,促使志愿服务常态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解决高校德育工作组织能力的提升问题。第一,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电子义工证推广与义工时系统建设工作,为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信息平台支撑,提高志愿者管理组织工作成效。第二,完善管理与培训制度,保障志愿者权益。在志愿者日常管理中,完善志愿者管理与培训制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服务技能培训与志愿者权益培训相结合,在保障志愿者权益的基础上为志愿者搭建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平台,在倡导志愿者服务奉献的同时先做好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促使志愿者变被动为主动,解决德育工作参与度低等问题。第三,完善激励措施,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用。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学校评奖评优评价体系,使之成为评价指标,激励更多学生成为志愿者;将志愿活动纳入教学体系,以《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为基础,实行学分制,切实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用,以此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高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现状。
(2)拓宽组织建设广度,促使志愿服务项目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解决高校德育工作教育载体的创新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重点加强推行项目小组独立负责运作模式,以项目运作模式取代传统的由学校发起、老师强求、学生“被自愿”参与的临时性工作系统的管理机制,让更多骨干学生干部担任项目负责人角色,独立负责不同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策划、志愿者招募、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帮助骨干志愿者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团队与特色服务项目,激发其积极性,通过发挥骨干学生先锋带头作用,带动普通同学,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以骨干志愿者为主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转变,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为主向常态化活动转变,促使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解决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平台问题,最终解决高校德育工作载体创新的问题。
(3)促使志愿服务专业化,通过志愿服务解决高校德育工作教学实践的深化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把志愿者专业技能、专业特长融入公益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志愿者在服务中体验“学以致用”,从而帮助志愿者树立信心,加深他们对专业的认识,提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通过志愿服务拓宽就业实践的渠道与平台,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以此解决高校德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4)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志愿服务社会化,通过志愿服务解决高校德育工作发展阵地的优化问题。在探索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项目化、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社会支持,通过“校区合作、校企合作”,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向志愿服务组织开放更多公共资源,推动重点志愿服务项目形成社会功能,将志愿服务打造为一种新的组织化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机制和方式,解决高校德育工作发展阵地问题,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更深入、更专业。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中只有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改变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的侧重点,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与需求,引入志愿服务,促使高校德育工作从策略机制转化为平台机制,从目标机制转化为实践机制,从志愿者动机、行為方式入手,对志愿精神的内化、志愿行为的规范、志愿者组织的完善等方面深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进而促进德育工作,最终实现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