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丽泽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看见孩子,学习分享与交流
文/高丽泽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幼儿游戏越来越受到重视,游戏后的分享与交流是作为提升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但究竟如何进行游戏后的分享与交流,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收获多多,是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笔者以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研究点,对有效提高区域游戏分享与交流质量的经验进行梳理。
(一)我们的问题
在日常的游戏分享交流中,往往有这么几种问题:
1.形式主义的分享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简单地问:今天玩得开心吗?孩子们说开心。而后随机就个别幼儿提问:你今天玩了什么?对幼儿交流不做任何回应,继续请其他幼儿回答。交流与分享环节满足了孩子表达的欲望,却缺乏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了名副其实的过渡环节,草草了事。
2. 教师本位的分享与交流。教师在过程中细致地观察,发现了孩子们很多闪光点和问题。但在交流过程中,变成了教师一言堂:我发现今天谁谁玩的什么,玩得可好了。在今天的游戏中,有两个问题:你们觉得这样好吗?应该怎样做?游戏后的分享与交流成了教师一个人的发言,孩子没有了交流的机会。
3. 缺乏预设与目的的分享与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对幼儿发展水平缺乏判断。就行为谈行为,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缺乏引导。就问题谈问题,很多问题都是在重复,对幼儿后期的行为改变缺乏跟进。对如何捕捉和利用交流中的价值点缺乏方法和策略。
(二)我们的现场
在一次分享交流中,笔者做了如下实录(实录班级为分组交流,将全班幼儿分为两组同时进行交流):
1.开火车说——每个人都说一说。
师:我们开火车说一说今天你玩了什么。
幼儿1:我今天玩的画画。
师:你画的什么?
幼儿1:我画了一条线,还有一个点。
幼儿2:我今天玩的……嗯……
师:想不起来了,再想想。
幼儿3:我今天玩的画画,还有橡皮泥。
幼儿4:我玩了橡皮泥。
幼儿5:我玩了画画。
幼儿6:我今天玩了看书。
幼儿7:我今天玩了雪花片、积木,还有画画。
幼儿8:我今天玩了画画。
幼儿9:我今天玩了剪纸,还有……
幼儿10:看书。
幼儿11:我今天玩了画画。
师:声音大一些。
幼儿12:看书和拼图。
幼儿13:看书。
幼儿14:今天玩了雪花片,还看琪琪画画。
师:刚听见你们说的,女孩子都在玩画画,男孩大多都是看书。那我们可不可以明天男孩也去玩玩画画,女孩也玩玩雪花片或是积木?
2.对话说——利用典型资源。
(1)出示幼儿绘画作品。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这里的几幅作品,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涵涵你来介绍下。
涵涵:这是太阳,这是花。
师:这是什么?(太阳)这是什么?这是?(花)可是我发现花的旁边还有一个圆圆的手印,还有线连起来。
涵涵:是迷宫。
师:旁边还画了什么?(迷宫)
师:这是什么?圆圆的,上面有个黑黑小尾巴,是什么?
涵涵:气球。
师:下面的长长黑黑的线是什么?
涵涵:保护小花的。
师:保护小花的是什么,一圈圈的什么?
众:围栏。
师:这里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是什么?
涵涵:这是气球和它的孩子。
师:这是气球妈妈还是孩子?
师:你们喜欢这幅画吗?我们也可以试试,能不能画出这么丰富的东西,好不好?
(2)出示幼儿手工。
师:这是谁的作品?来介绍下。
和和:这是一个一个门。
师:这一间是什么?(门),这个是什么?
和和:是我。
师:你在干嘛?
和和:在数门。
(3)出示幼儿积木成品照片。
师:看了两幅美术作品,再看看其他作品。这是什么?(积木)告诉大家你拼的是什么?
楠楠:城堡,天气太热了,国王用扇子扇风。
师:他的城堡里面有什么?
众:扇子。
(4)出示幼儿搭积木过程照片。
师:这是在干什么?
宇宇:我在搭积木,然后积木被弄倒了,然后我又搭了一个。
师:积木可以搭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明天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搭出这么有趣的城堡。
从案例中的分享和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考虑到通过分组、大家说的方法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能运用多种媒介,如:照片、作品等和幼儿进行分享交流。更多地鼓励幼儿自己来说,让其他幼儿进行复述。但是在大家说的环节,只是满足了孩子说的欲望,对孩子的倾听能力没有提出要求。在选择典型资源上,我选择了两幅美工作品,一份积木作品。但在对话过程中看不出教师交流的目的。分享交流缺乏效度。在组织方式上也是从结果角度追问:这是什么?
(一)价值思考
在对现场分享进行分析之前,我们要先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分享交流,交流分享是为了互动,为了激励,为了导向。在具体的实践组织中它则表现为师幼共同参与,汇集活动中的信息。在共享快乐、交流经验、解决困惑中进一步引发活动兴趣。因此,它是促进幼儿个体建构与群体共同发展的桥梁。
(二)策略梳理
那么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我们究竟要如何做呢?可以把握下以下几个关系:观察与分享交流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多媒体媒介和分享交流关系。
1.把握好观察与分享交流之间的关系。
(1)带着目的观察。
分享交流的有效性与我们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息息相关。想要避免出现形式主义、低效的分享交流,教师在过程中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制定观察计划,明确我们观察的目的、内容、观察对象。我们的观察对象可以是全体幼儿、区域幼儿或是个体幼儿。设计观察表。针对不同观察目的和对象,我们可以提前设计不同的观察表。
①扫描法——可以观察全体幼儿的游戏情况,发现班级游戏情况,在分享交流中,可以就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幼儿谈,问问他们的想法,怎么解决。
②定点法——固定在一个地点观察,可以了解一个主题或区域幼儿游戏情况,发现幼儿游戏过程中差异性。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幼儿在规则、思维、做事次序、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现亮点资源,在交流分享中与其他幼儿共享。
案例分享:
观察对象:岷小三幼儿
观察者:高丽泽
观察地点:岷小三手工区
幼儿区域分布情况记录表
幼儿区域分布情况记录表
幼儿在手工区游戏中自主性行为记录表
观察内容:幼儿在手工区中,完成作品的时间、作品的主题、行为表现、语言交流。
观察区域:手工区图形贴画。教师提供了蓝色大海的背景图,各种彩色的图形: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正方形。
③追踪法——定人不定点。观察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
(2)走进观察现场。
做好了准备,我们走进现场,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看其行,听其音。我们身在现场,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记录。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
②借助媒介,还原现场。
走进现场,我们除了用笔记,还可以借助手机和相机,来拍一些孩子们游戏现场精彩的或者是有困难的、也可以是有问题的情况,比如在区域游戏活动的时候,当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中或者是玩得比较兴奋的时候,他们的声音就会特别大,教室里就会很吵,通常我们会利用相机录下孩子们游戏时教室里的声音,待游戏分享的时候,让孩子们先听一听,说一说听了后的感觉,然后会跟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
③后期对话重温,信息补充。在我们观察的现场,教师不要过多地介入,可以场外进行信息的补充。通过和幼儿的对话,追孩子的思维、孩子的情绪(动机、感受、需要)。
④大脑捕捉信息,分析信息。
A.结合《纲要》《指南》了解幼儿共性的发展水平及个性的发展特征。在看的过程中,尽量涵盖当下分析的内容,比如为什么——情绪情感方面,比如做什么,怎么做——能力与技能……
B.了解相同区域幼儿表现出来的差异。
C.理解幼儿行为当下需要的动机,洞察问题的根源,敏感捕捉孩子的需要。
D.依据观察目的和记录,思考分享交流可以从哪几个点出发。
案例分享:
兔兔来到了这个美工区,美工区这段时间主要玩的是给花格子大象艾玛涂色的游戏,当时她问我要了一张艾玛的涂色纸,但是没有在上面涂色,而是自己在材料盒中拿了彩色的皱纹纸,拿了胶棒,用撕纸、揉搓、涂胶、粘贴的方法,在一个个的格子里贴上了不同颜色的皱纹纸球,做出了一张立体的花格子大象图。
第一步:对照《指南》。
(1)社会领域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
(2)美术领域中:3-4岁的幼儿喜欢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3)科学领域中: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探索物体,关注动作产生的结果。比如:她在粘贴的时候,一开始是用一根手指按,接着发现不行,手指会带着皱纹纸球往外跑,于是她尝试用两根手指按上去,这样皱纹纸球就粘贴上去了。
第二步:了解同一区域幼儿表现出来的差异。
通过观察发现,在之前,所有的小朋友都是用的涂色的方法,有的拿的水彩笔涂色,有的是颜料,有的是油画棒。没有一个小朋友用兔兔的方法游戏过。而当天一开始比她先玩的小朋友也是用这个方法,当她看见兔兔用这种方法后,主动搬了椅子到这边,也用起了这种方法试起来。
第三步:了解幼儿的需求。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用这样的方式?她的需求是什么?碰到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解决?
第四步:分享交流怎么用。
那么在分享交流的时候,可以样交流:
一追她的思维过程:为什么要选择用粘贴的方法而不是涂色?
二追她的情绪情感:喜欢吗?
三追她的动作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撕纸、揉团、涂胶、粘贴)
四追她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了,是怎么解决的?(粘贴不上的时候)
2.把握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
(1)分组说。
分组是把班级幼儿分为两组进行交流,为的是让更多幼儿有交流分享的机会。但究竟如何分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区域分组,可以引发同一区域幼儿共鸣,但也会不断强化幼儿在同一区域游戏;男女分组,因性格原因,男生大多选择建构、益智,女生大多选择阅读、美工,依旧存在正强化的问题。基于以上实践,现在我们采用小组交流,让不同区域幼儿在一起交流,鼓励幼儿参与到不同的区域游戏中。
(2)大家说。
在交流一开始,我们都是采用大家说的方式。大家说是让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在组织方式上可以随意说,和好朋友说,开火车说,点兵点将说,同一个区域说。但在大家说的过程中,和案例中一样,会出现孩子说不出来和孩子表达欲望太强的情况。面对说不出来的孩子,我们可以借助照片回顾,作品介绍,同伴支持,教师给予句式支架,用情境性语言回应等方式。面对表达欲望太强的孩子,我们可以先跟再引。依据我们的观察目的,帮助孩子梳理思路。
(3)对话说。
对话说的过程是教师选取典型资源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抓住孩子的主要信息,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主要信息。清楚自己导向的目的、提问的目的。具体体现在教师有没有想清楚今天分享环节除了满足孩子的材料需求、满足孩子的表达需求外,还要达到什么目的:倾听?口语表达?经验拓展?解决问题的提升?只有按照目的去回应、激励、提问、追问,才能让孩子获得长足发展。在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提问,满足孩子表达的欲望。你今天玩了什么?可以运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想想还可以怎么做?更要运用生生互动的方法,解决幼儿游戏的困难:你们觉得呢?可以怎么做?谁有好办法?
3.把握好多媒体媒介与幼儿分享交流的关系。
照片能再现游戏情景,具体形象,操作简便,符合小班的认知特点,帮助幼儿回忆游戏的具体情境和实践。我们可以用照片激发幼儿的积极性,用闪光的瞬间拓宽幼儿的思路。游戏视频能帮助幼儿分享高水平幼儿的经验;学习幼儿之间的问题解决;共商行为规则。但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抓拍照片,作为分享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