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若干概念的结构视角
——广谱哲学研究札记

2017-07-19 10:08朱晓鸿
关键词:广谱唯物史观生产力

朱晓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唯物史观若干概念的结构视角
——广谱哲学研究札记

朱晓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针对学术界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选取唯物史观中最具普遍性、基础性的若干概念和命题,运用广谱哲学的相关理论和结构分析方法,揭示这些概念和命题的模式和方法,为唯物史观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参考框架。

唯物史观; 广谱哲学; 结构分析

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成果丰硕,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不容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对经典作家零散观点的梳理和整合,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对经典作家观点的解释和发挥。这些工作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是在此基础上如何推进和创新。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往往囿于文献考证法、反思的或思辨的方法等,不去关注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稳定内核,不去关注该稳定内核如何用确定的结构构造出来,等等。

广谱哲学是我国学者于1996年正式提出的[1],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辩证结构主义为建构思想,为传统的哲学概念、原理寻找可构造的广义量化模型,取得了一批不失一般性又具有数理形式的新成果,得到了国内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关注和评价[2]。本文试图运用广谱哲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它的辩证结构分析法,就唯物史观的若干概念做一些概括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做一些补充。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正如物质和意识(或存在和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一样,后者是划分一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前者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在广谱哲学看来,任何研究对象都可以转化为广义结构来研究,而广义结构就是“要素+关系”。这里的“要素”是“关系”的载体,而“关系”是“要素”的联系方式。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要素”或载体是人或由人组成的广义主体(如社会集团、阶级、国家等),而“关系”就是以这些主体为载体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广谱哲学把社会存在看成是以人或由人组成的广义主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结构。在这种视角下,通常所说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人际关系、社会等级关系(如上下级关系)、雇佣关系、阶级关系、国家关系等,都是典型的社会存在。当然,由于广谱哲学理解的关系是广义的,除了通常的二元关系、多元关系、关系的关系(以关系为载体的关系),也包括动态关系、事件、过程等,它们均可用数学上的抽象关系来刻画。因此,广谱哲学所理解的社会关系结构(社会存在)也是广义的,除了上述典型的社会关系外,也包括社会历史事件、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活动等,它们也可以转化成数学上的抽象关系来刻画。

把社会存在看成是以人或由人组成的广义主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结构,符合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看法。当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其实是说,单个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载者或一定社会关系网的结点,他体现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属性。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声明“我绝非要用玫瑰的颜色来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这里考察的人,都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体现”时,其实是说,资本家和地主(这里是农业资本家)无非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代表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关系。

不难知道,尽管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的唯物史观不可能一一去研究,那是具体科学的任务。唯物史观只能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例如研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一般关系。只能选择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有整体意义的社会存在,如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支配地位与被支配地位的关系)、阶级斗争、国家(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等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唯物史观最重视的是生产关系,认为它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等级地位、雇佣关系、阶级关系、国家关系等(参见本文第二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讲的社会存在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客观)社会关系的总和。

与物质的概念一样,社会存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它同样符合广谱哲学的客观性标准:任何人、任何次的观控下,具有不变性[3]36。血脉关系客观性,由于DNA结构的不变性,无需赘述。其他像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雇佣关系、阶级关系等,也概莫例外。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也同物质(或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一样,也是一个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用广谱哲学的语言说,是一个满射关系,其中社会存在是像源,社会意识是影像。当然,由于社会存在是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意识也是分层次、分范围的。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具有更为根本的性质,它既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根本动力的理论,又是理解唯物史观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的产生和本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一系列概念和命题的钥匙。

通常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为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最终决定作用;一方面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传统分析的缺陷是,在分析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时,把这种决定作用绝对化了,因而无法解释诸多历史事实。在分析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时,没有揭示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如何外化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从而无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格化的角度去分析唯物史观的相关问题。我们这里应用广谱哲学的主序阴阳结构理论做些具体分析。

首先,谈谈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人们经常引证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制度(这里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些教科书把这个意思绝对化了,叫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好象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由生产关系决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我们无法具体地指出,哪种生产力水平(以生产工具为代表)唯一地对应哪种生产关系(数学上叫单值对应)。反之,我们也无法具体地指出,哪种生产关系唯一地对应哪种生产力水平。我们只能从生产力(以生产工具为代表)在每种社会形态的普遍应用上来看这种对应:石器工具的普遍应用→原始社会;铜器工具的普遍应用→奴隶社会;铁器工具的普遍应用→封建社会;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可看成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相同的生产力水平)。

这里的“普遍应用”是指某种性质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技术标志)在某一社会形态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同时承认可以存在其他的生产工具。它们是主导和非主导的关系。

从广谱阴阳论的角度说,居于主要地位的生产工具称为“阳”, 居于非主要地位的其它生产工具称为“阴”。从排序(按重要性大小)的角度说,这种结构是个偏序结构(部分可排序,部分不可排序),广谱哲学称为阴阳主序结构[4]。因此,上述对应是阴阳主序结构的同态对应(多一对应),而非同构对应(一一对应)。例如,原始社会最普遍的生产工具是石器工具(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但同时存在着木器工具、骨制工具,晚期还有少量的金属工具等。又如,封建社会普遍使用的是铁器工具,但同时存在着石制工具(如手推磨)、完善的各种手工工具,晚期有了机器工业的萌芽等。参见表1。

可见,生产关系是个阴阳主序结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阳”,其余是“阴”。

其次,谈谈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按照经典的概念,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三个方面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其它两个方面的决定因素。生产资料如果归全体社会成员或某个集体所有即公有制(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如果归个人所有即私有制,可见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公有制或私有制);因此,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可以成为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人格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地主、资本家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格化,与之同义。

表1 历史上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的同态对应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有什么用处?这是运用它们进行生产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即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说,生产关系(如上所述,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是它的代表者)内在要求生产力的出现,以实现生产资料占有者的目的。那么,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怎样去形成生产力呢?他已经具备了生产力的两个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差一个启动和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到劳动对象上的活的因素 人,即劳动者。在这里,劳动者之所以是劳动者,在于他要运用劳动资料去改造劳动对象;因此,他是生产力的代表者(人格化)。列宁说“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与此同义。

从结构的角度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一头挑着隐蔽的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是显性的、主动的,劳动者是隐性的、被动的;因此,这也是一个阴阳主序结构。

这样,我们从生产关系的阴阳主序结构中,显化了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地位,他是生产资料的人格化,是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我们又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阴阳主序结构中显化了劳动者的地位,他是生产力的人格化,是生产力的代表者。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人格化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劳动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理解唯物史观一系列重要概念和命题的钥匙。例如,在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主体是劳动者),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就是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没有雇佣剥削关系,不会造成两极分化。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是劳动者之外的统治者,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是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这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这时,生产资料占有者的聚类就是统治阶级,而劳动者的聚类就是被统治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由此产生。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国家也应运而生(见图1)。

图1 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人格化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是唯物史观最具结构色彩的一对范畴。按照经典的定义,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或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说,一个社会可以同时存在若干种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可以同时存在小农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但资本主义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又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多种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从广谱哲学的角度看,在同时并存的若干生产关系中,有一种生产关系(如公有制或私有制)居于支配地位,这在数学上叫做偏序结构(部分可按支配关系排序,部分不可按支配关系排序),这就是一个阴阳主序结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称为“阳”,居于非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称为“阴”,“主序”即“起主导作用的次序”。由于几乎没有绝对 的社会,因此几乎任何社会都是阴阳主序结构。这就涉及到不同国家(社会)的结构比较问题,它们或者是同构的(可能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或者是同态的(具有相似性),或者是反序同构或反序同态(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

从动态的角度看,一种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在很长时间内是稳定的,表现为它的阴阳主序结构不变,称为自同构(时间流变前后自己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自同态(时间流变前后自己与自己相似)。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有这种情形。当发生社会革命时,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即发生阴阳主序结构的反转,自同构或自同态被破坏,这就是自反序同构或自反序同态的情形。例如,有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化。

按照唯物史观,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相匹配,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意识形态与制度设施。这就是说,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对应着该社会一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设施。按照前面的分析,由于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不占统治地位的其他生产关系,因此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个阴阳主序结构。同样的,由于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必然有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而上层建筑(这里是指意识形态,不含制度设施)也必然是个阴阳主序结构。

例如,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还大量存在反映不同阶级、阶层呼声的各种意识形态。在有共产党组织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在我国,除了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外,还大量存在反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按照前面的分析,不同社会或国家生产关系上的阴阳主序结构有个横向与纵向比较问题。既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匹配,因而不同社会或国家意识形态上的阴阳主序结构也有个横向与纵向的比较问题。这就涉及到意识形态结构的同构或自同构,同态或自同态,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语

本文选取了唯物史观中最具普遍性、基础性的三对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广谱哲学的结构分析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其中把社会存在看成是人或由人组成的广义主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结构,并把唯物史观讲的社会存在规定为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客观社会存在的总和,进一步地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成是一个满射关系。文章分析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说法的绝对化倾向,指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应不是同构对应,而是同态对应。文章通过对生产关系的阴阳主序结构的分析,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人格化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了唯物史观一系列概念和命题(如公有制和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的产生和本质,等等)。文章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抽象为两个阴阳主序结构的对应关系,并从动态结构分析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运动的结构特征。文章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唯物史观的其他概念和命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框架。

[1] 张玉祥.关于广谱哲学的构想[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2):19-23.

[2] 刘先琴,李可.专家研讨自主创新与广谱哲学[N].光明日报,2006-08-20(2).

[3] 张玉祥.广谱存在论导引[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

[4] 王晓岗,李金锴.广谱阴阳论与辩证矛盾论的比较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29-32.

[5] 张玉祥.结构型数学及其广谱分析中的应用[J].河南科学,2009(5):525-529.

(责任编辑:李翔)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of Som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cepts —Research Notes of Broad-spectrum Philosophy

ZHU Xiaoho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enrich the methods that are applied in the study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me universal and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are selected. The reasonable kerne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are revealed with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tructure analysis of broad-spectrum philosophy, and the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reference frames are provid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road-spectrum philosophy; structure analysis

2017-03-05

朱晓鸿(1971—),女,河南西峡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B03;B089

A

1008—4444(2017)03—0006—04

猜你喜欢
广谱唯物史观生产力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艾滋病病毒的膜蛋白上有哪些广谱中和抗体表位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HIV-1疫苗研究进展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