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域下弱势群体获得感提升机制研究

2017-07-18 23:46杜波浪钟诚��
现代交际 2017年14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

杜波浪+钟诚+��

摘要:弱势群体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特殊群体,让弱势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增强其获得感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贫穷、知识的匮乏,导致政治上的低影响力以及心理上的敏感是目前弱势群体获得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保障与补偿机制、公平公正地进行多次分配机制、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争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成效,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关键词:共享发展 弱势群体获得感 提升机制

中图分类号:D6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81-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果卓有成效,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如何使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人民应享有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而当前弱势群体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凸显出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充分认识到增强弱势群体获得感的重要性,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能够保障和促进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增强弱势群体获得感的重要价值

(一)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并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以下几点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第一,我国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当然包括弱势群体),而不是某一个阶级和阶层,具有全民性和普惠性。第二,我国共享发展的范围涉及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第三,我国共享发展的目标是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增强弱势群体获得感涉及共享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二)是贯彻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和准则的基本要求

“正義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机会的平等、面对基本权利的保证、按照贡献而分配等都是现代意义上公正的具体内容和规则的主要体现。共享的普遍性体现在每位社会成员的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结果,因此,不论是从法律还是享有政治权利的角度上,社会都应充分尊重个人的需求与自由,认可个人的努力与贡献,为个人发展和享有发展成果提供可能的条件。这对在全社会贯彻公平发展理念、坚定社会成员对公正的信念,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并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阶段

即使社会变迁以及发展带来的代价,理论上应当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但是实际上,改革和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代价往往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独自承担,而恰恰遭受社会风险冲击最大的正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客观事实以及人们对共享发展成果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形成反差,这一矛盾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的社会问题和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在整个改革发展过程中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合理诉求,缓和社会矛盾,促使社会平稳向前发展。“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要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密切关注弱势群体,补齐社会发展的短板,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他们的获得感,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期完成,才能更好地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现阶段弱势群体获得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弱势群体获得感缺失问题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转型的深化而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其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农民工、失业下岗人员、高校贫困生群体等。他们在生活和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福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的进程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一)经济贫穷是弱势群体获得感缺失的首要表现

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收入水平低的人,即使部分人均收入不至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但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于人均社会收入水平。当面对重大疾病或者其他方面的灾害时,这部分弱势群体基本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其经济上低收入的现状产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经济上的低收入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既表现为接触生活用品数量的有限性,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下,日常生活艰难。相对或过于贫困的生活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活问题。

(二)知识匮乏导致政治参与上获得感的缺失

“知识贫困衡量的不仅仅是教育水平低下的程度,而是指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换言之,也就是对人们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剥夺”。弱势群体比较突出地表现出知识贫困的特点,许多人处在“教育隔离”“信息隔离”的状态,与社会上的许多人之间形成“知识鸿沟”“数字鸿沟”“信息鸿沟”。弱势群体的子女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这迫使他们将成为未来的贫困人口,并且可能是成为最难脱贫的贫困人群,这个过程将成为贫困的代际传递和复制过程。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在政治上参与机会少,影响政治生活的能力低下。由于弱势群体基本“远离社会权力中心”,极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较低的影响力。

三、提升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机制选择

如何解决弱势群体获得感缺失的问题?个人以为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有效的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我们要按照共享发展的理念,逐步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提升弱势群体获得感的相关机制,并层层落实,从而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获得感缺失问题。下面我简要介绍以下几种提升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机制选择:

(一)保障与补偿机制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是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的基础。这里的保障是广义的概念,包含了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保障和法律救助等内容。所谓补偿机制,就是对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的群体给予物质的和其他形式的补偿。在改革开放近些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险、住房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保障、失地农民补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弊病,例如对保障和补偿机制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完善相应的机制还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因此,个人认为坚持和完善各项相关社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是提升弱势群体获得感的第一要务。

(二)多次分配调节机制

发达国家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需要经过多次分配来完成,而非一次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在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想提升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多次分配机制、大幅提升再分配和多次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构建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着手,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弱势群体也毫不不例外),提高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获得感。构建公正合理开放的、符合国情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的方式:首先,不断深化相关体制改革,对于诸如户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的制度障碍进行合理消除,为社会流动提供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其次,调整和创新社会政策,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各种公正合理的开放性流动机制,让它们成为稳定的、发挥主导作用的机制。再次,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最后制定合理的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步伐。随着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而提升一定的获得感。

(四)民意表达机制

当前中国弱势群体民意表达状况仍不太乐观,群众民意表达的经济、文化和组织基础薄弱;公共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这些问题无一不阻碍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实现,阻碍不同群体在进行平等竞争中资源、机会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发展。针对当前弱势群体各种民意表达面对的阻碍,迫切需要有针对有目的地提高弱势群体民意表达的文化、经济、组织基础,民意反馈机制应该跟进的严格规范,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表达渠道的建立,确保民意表达渠道畅通无阻,并且合理地将这些机制法治化、制度化,逐渐形成体系完整、科学规范并且实际可行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有序、高效、畅通的民意表达平台,更加利于为所有民众提供更加宽广的畅所欲言的空间,有利于构建更加稳定、和谐的(尤其是弱势群体所认可的、具有获得感和满足感的)社会主义社会。

(五)人文关怀机制

弱势群体不仅在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在精神层面和情感方面也处于相对较弱的不利地位。人从一出生就生活在社会当中,是社会关系网当中的一个节点,人不仅仅只有追求生理上的需求。人文关怀机制是提升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机制之一,有利于提升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使弱势群体产生归宿感和获得感,从而使社会的凝聚力明显增强。然而,到目前为止,政府和社会在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把弱势群体的经济问题归为重点支持方面,从而忽略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这样,在处理“社会稳定”与“人文关怀”这一关系时,是很难处理好的。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在思想教育和舆论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引导,使他们对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面对一些弱势群体在精神和心理有较大压力问题上,应给予高度重视,在其信心不足情况下,应尽力去满足并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创造温暖而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减轻他们在生活当中的各方压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會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作为价值追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给他们提供更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和平台。只有切实落实相关机制体制,保障人民改革成果共享权,才能使广大社会成员普遍而充分地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福利,让他们更有获得感。才能增强其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2005(3):14-15.

[3]张菊梅,吴克昌.控制社会阶层分化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J].2007(9):9-10.

[4]徐秀玲.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J].2008(11):48.

[5](英)克莱尔· 肖特.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中文版)[M]. 2000(4):52-55.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共享发展的实践指向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语境下的领导干部协商文化素养刍议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共享发展
以服务促发展: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的内在逻辑析论